1、第七单元任务写作主题(主题说+单元写作题+备考新路径+同类题突破+一类文借鉴)-统编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主题说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自然学问”。自然,可以是江南、北国这样抽象的地理概念,也可以是老树、秋蝉等寻常而具体的景物;可以是泰山风雪、赤壁江月等纯粹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是地坛的高墙、清华园的荷塘这种人文景观。自然中有景致,有风情,有四季轮转之法则、万物生成之大理,蕴含着人生大学问。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寄托了生命的美学,朱自清在幽僻的荷塘寻得一方暂得自由的天地,史铁生在地坛的荒芜与生机里悟得生死的启示,苏轼在赤壁的水月中获得人生的顿悟,姚鼐在泰山夕照与日出壮景中放下过去,重启新途自然之美因人而彰,而人
2、则在对自然的观照与体悟中见江海之辽阔,听山水之清音,获生命之启示。此主题既蕴含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时代之价值,同时还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辩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高考备考极具价值的主题之一。要写作好此主题的相关文章,需充分理解“自然”的含义,观察天地山川之变化、万物生灵之细微,辩证思考“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领会中华传统的“尚象”思维和生命美学。单元写作题对我们的校园(村庄或小区等),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以我仿佛第一次走过_为题,写一篇散文。/备考新路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除此
3、之外,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自然映照人的精神,人欣赏自然的洒脱,人与自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逐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与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被打破,“钢筋水泥”可以安放身体,却无法让灵魂诗意地栖居,故而,发现自然,回归自然,重新找到那条人类“回家”的路是现代人必须思索之要义。从这一主题思考开去,可以生发出许多相关主题,例如传统节气,风物中国,诗意栖居,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敬畏自然等。下面择取三个主题兼立意以备考。1.传统节气:察自然之法则,因时而动。中国的生命哲学、生活美学的一个源头就是自然,庄子就说,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古人一方面通过对四
4、时变化与轮回的观察,创造出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事与生活;另一方面,他们对四时之幽赏,寄寓着生活化的美学。备考方向:对具体节气的观察与思考、传统节气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气在信息时代是否还有价值等。2.风物中国:赏天地之大美,述伸雅怀顾恺之自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大自然在“洪荒之力”的作用下,呈现出千姿百态,山川旖旎,万物勃发,四季轮回,寻常巷陌,流连其中,美不胜收。我们要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培养自然情怀,涵养家国情怀。备考方向:家乡风物志、祖国之美、大美与小美等3.诗意栖居:法万物之情理,诗意栖居万物有成理,自古以来,人类从大自然的学问中汲取智
5、慧,获得慰藉、启示甚至是疗愈,从而找到一种美好的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存状态。而今天,青少年出现了一种叫“大自然缺失症”的现象,指的是青少年与自然隔绝,容易导致孤独、空心、抑郁症、多动症等心理疾病的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回归到自然,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备考方向:“大自然的智慧”“大自然于人类的意义”“如何与大自然相处”“自然教育”等。同类题突破01传统节气四季更替是大自然的节律,每个季节都有它独有的特点。“立春”“立秋”“夏至”“冬至”,这些字眼都能引发很多遐想和回忆。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和人们的活动,写一篇散文。破题点:题目总共三句话,写作指令很明确: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
6、景物和人物的活动”“写一篇散文”。因此,写作方向十分清晰:首先,抓住节气独有特征,例如白露,即预示着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其次是描写节气独有景物。每个节气的景物特点不同,物候特征也不同,例如春分,“一候玄鸟(燕)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三是描写人物活动,人物可以是“我”,是他人,比如农人、游人等;活动可以是农耕生产,是衣食住行,是民俗活动等。02风物中国(云南、安徽)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
7、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破题点:题目指向性明确,写作关键词:大碰撞,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名山胜迹和平凡原野。第一组关键词的关系,可视为从因到果;第二组关键词的关系,可视为由本溯源。一二组关键词之间又可以理解为阐释关系。考生可以灵活选择文体,写出新意,写出文采,可以写情感浓郁的抒情散文,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对祖国之美的真切感受与思考。也可以写思维理性的议论文体,探讨寻常事物亦有不寻常之美、要善于体察身边景物之美等观点。03诗意栖居材料一:知道许多来自书本、课堂的知识,也获取了大量来自网络的信息资讯,但却叫不出身边动植
8、物的名称,对大自然也缺乏好奇心和情感;看过电视电影里的田野山川,却没有机会亲手抚摸禾苗;习惯走在水泥地上,喜欢宅家,习惯有电源插座的地方,成为水泥森林的“穴居动物”。这些现象,被称作“大自然缺失症”。今天的我们对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缺少感知和体验,因此难以理解王羲之面对自然山水而发出的生死之慨,无法深切体会“养树”与“养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更谈不上像苏轼一样去山水间寻求和叩问自然真理。材料二:重要的不是树枝或树叶,而是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在这些外在的树木形态里流淌着的、为获取更高成就而努力的喜悦。冈仓天心(日本美学家)学校青少年发展中心拟举办一场“自然与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你结合上述材料
9、,写一篇文章参赛。破题点:材料一提出当今社会“大自然缺失症”这一现象,列举其表征,分析其影响。材料二则着重分析对大自然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树枝或树叶”上,而是存在于这些外在形态里的“喜悦”,此“喜悦”可以指蓬勃的生命力,可以指生命的智慧,也可以指天地间的精神气象等。材料一从现象及影响,材料二从做法上引导学生来探讨“自然与成长”的关系。文章可围绕“大自然缺失症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为什么孩子的成长要亲近自然,具体应该怎么做”这些问题来展开思考。素材导航1诗文素材节气歌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
10、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有关自然的名言你已经了解了自然丰富的内涵。进一步,自然就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途径,是传情达意的符号。-史铁生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性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这才是高级。梁衡大自然对人的意义不仅是气候和环境,它还是人类的导师。
11、中国鲍吉尔原野四时的运作,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旋律的秘密。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宗白华2.事例素材流芳千古的兰亭集序按照古时候的风俗,每年春秋两季,人们要到水边嬉游,从而消灾解厄,这种活动叫做“修禊”,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约集了41位好友,在兰亭举行修禊活动。面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好的自然景物,激发了文人们高雅别致的人文情怀,大家一共写了37首诗,王羲之兴致很高
12、,略作思索,提起笔来一挥而就,成就了空前绝后的书法精品兰亭集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美国著名作家梭罗,远离尘嚣,他想在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瓦尔登湖畔,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梭罗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片段速写/天地有大美,自然山水成为一代代文人骚客的精神皈依和灵魂栖息地。梁衡曾说:“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华而看出个性和理来,如读小说分开故事读里面的美学、哲学
13、,这才是高级。”王维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微笑着坐下来,发现天边云起云落,亦是一番风景。偶遇林叟,便停下来,喁喁私语,亦谈笑风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虫鸟悟菩提。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他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从此,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江山清风、山间明月,曳影鸣蝉、淡云满月,苍松翠柏、野草荒藤,自有深趣,是心灵的慰藉,是精神的重启,也是生命的永恒。一类文借鉴放他们去山河成长互联网工业时代,资讯越来越发达,获得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看过电影里的田野山川,习惯于走在水泥地上,习惯于有电源插座的地方,但不知道什么是萤火虫,分不清韭菜和葱,没在草地打过滚,没看过银河星系,这是
14、当下许多儿童及青少年的状态,这种现象被称作“大自然缺失症”,三毛称之为“塑料儿童”。这是远离自然惹的祸。放眼当下,城市化进程加快,电子产品把孩子圈养起来,内卷越来越严重,时间被压缩进书本、培训班,我们越来越多地被人为的、人造的现代世界围裹起来,越来越找不到也感受不到生命的原初的自然,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抑郁症频发不仅如此,因为缺少对一朵花开、一声鸟语、一场雨淋的感知和体验,我们无法理解王羲之“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怦然心动,无法像史铁生般在人生的困顿中从苍松翠柏、雨燕高歌中重获新生的启示,无法如苏轼般在遭遇十面埋伏时从江与月的运行法则中实现精神的突围。难以想象,一个在远离自然环境中成长
15、的孩子会对自然有敬畏之心,一个在逼仄的坚硬的“洞穴”中长大的孩子会拥有广阔的视野、柔软的心灵。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类生命的原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的提醒一样,要回到自然,与自然建立真实的连接,才会有教育的重建。群籁尽参差,能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无垠的大千世界,无限的万千景象,有着太多的神奇与奥妙。华佗从五禽中发现了养生的奥妙,牛顿从苹果的坠落思考出万有引力这伟大的定律,莱特兄弟从鸟的飞翔制造出第一架飞机天为什么看起来是圆的?蚂蚁为什么总是成群结队?钱塘江的大潮为什么如此壮观?到大自然中去,这些能激起我们探索世界的热情。天地有大美,能给我们以审美的愉悦。顾恺之自会稽还,人问
16、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王献之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可以想象,顾恺之、王献之流连于山水之间遄飞的逸兴与精神的自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有拈花一笑的顿悟,有夜半看见海棠花未眠的欣喜,也足以释放内心那些无法安放的情绪。万物有成理,能给我们以生存的智慧。日本美学家冈仓天心曾说,“重要的不是树枝或树叶,而是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在这些外在的树木形态里流淌着的、为获取更高成就而努力的喜悦。”魏晋时期在血泊边上侥幸存活的名士,转而发现了自然山水,进而重新思考生命的存在方式,终于在黑暗的天幕中撕开一道缝隙;郭橐驼
17、“问养树,得养人术”。通过顺木之夭以致其性,得到顺民之性以养其民的道理。那些“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在这些外在的树木形态里流淌着的、为获取更高成就而努力的喜悦”,足以告诉我们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余秋雨如是说。诚如其言,洗去尘俗,回归自然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打开技术编织的人工牢笼,放他们到山河中去吧,从自然中去探索生命的奥秘,去抚慰心灵,生长智慧,汲取成长需要的力量。亮点点评:1.主题突出,结构严谨。文章以“放他们去山河成长”为题,意蕴丰富,“放”指出当下儿童的生存状况,他们被工业文明重重包裹,与自然长期割裂,需要“解放”“放开
18、”,放他们到自然去,唯有如此才能看到成长的希望。第一段即提出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当人类离开赖以生存的自然,患有“大自然缺失症”,成为“塑料儿童”的时候,生命之花失去土壤,不断凋谢,文明的意义又将何在?接着紧承上文分析为什么要“放”。强调指出儿童离开了自然的严重后果,他们无法获取自然哺育,被书卷和培训班掩埋,局促于有限的想象和联想,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广阔的视野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放他们去山河成长”未免不是一声“救救孩子”的呐喊。其次阐述自然之妙,分析人与自然应有的关系,阐述怎样“放”。自然是人类生命的原点,也是最终的归宿,有着太多的神奇与奥妙,人类在自然的怀抱中栖息,只有在自然中
19、成长,才能感受自然的智慧,享受生命的芳华。无论是拈花一笑的顿悟,还是花未眠的欣喜,亦或醉情山水释放,都的感谢自然的馈赠,无论以哪一种方式,人类永远都是自然之子。作者充分肯定自然之于人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去山河成长”的重要意义,最后总结升华,指出人类应把一切放下,去山河成长,去汲取自然的养分,探索奥秘、抚慰心灵、生长智慧。整篇文章不蔓不枝,结构清晰,逻辑严谨。2.材料翔实,论证有力。文章围绕“去山河成长”这一主题选用了大量素材,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如运用王羲之、史铁生、苏轼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人只有回到大自然才能获取不断成长的生命力量;援引卢梭的观点很好地佐证了回到自然的重要意义,还举出顾恺之、王献之、魏晋名士的例子,引用冈仓天心、余秋雨的名言,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丰富的材料,立体深刻地论证了中心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