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和而不同”导写及范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春秋时期,梁丘据善于迎合景公,景公便对晏子说也只有梁丘据与他“和”。晏婴不以为然,便提出了为国应“和而不同”,强调臣民的反对声是“和”的重要表现,“不同”有利于君主施政的合理性。“和而不同”的思想既适用于治政,也适用于人际交往、国际外交。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作为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分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2、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述梁丘迎合景公,这是“同而不和”,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排斥不同意见。晏婴认为应当“和而不同”,“和”不是一味的迎合,而是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这种不同对国家治理很有利。君子尚“和”,小人尚“同”,国家的治理,应当努力实现和谐而不是苟同,也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 显然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治国之道。第二个层次,引导我们思考,“和而不同”的理念也可以运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文化上,“和而不同”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
3、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可以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来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意义。可以从协和万邦的国际观来审视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对人类生存与国家发展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也可以通过分析“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来肯定世界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的存在价值。参考立意:1.美美与共,和而不同。2.世界因“和与不同”才绚丽多彩。3.相辅相成,和谐共荣。例文1: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晏婴把反对声作为“和”的重要体现,我认为这里的“和”与我们今日提倡的“和谐社会”之“和”有异曲同工之妙。“和谐”两个字拆开来看,“和”是“禾”加一个“口”;“谐”是“言”加一个“皆”,意为人人有
4、饭吃,人人都可以开口说话。所以我认为人人有饭吃,人人皆可说话,且人人都可以说不同的话,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社会,所谓和而不同,方能天下大同。在思想的探索上,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时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在北大提倡“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所以当时的北大成为了中国前沿思想的集中地。那里有辜鸿铭这样的保皇派;有陈延年、陈乔年这样的无政府主义者;更有陈独秀、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者。各种思想齐聚一堂,那些大家们虽百家争鸣,相互论辩,却又能惺惺相惜,求同存异。这正是“和而不同”思想的重要体现。正因为蔡元培先生对自己治学理念的坚持,当时的中国才能在思想上进行各种实验探索,最终优中择优地选择了马
5、克思主义。北大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从而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才有了今日。故,思想探索需要和而不同。在国家的发展上,我们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很快为亚非各国所认可,最终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新时代的今天,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强调世界各国命运的统一性,但同时我们本着和平、独立的精神,支持各国按照自己的方式治理、发展自己的国家。无论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还是新时代的理念,我国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上都本着和而不同的精神,彰显着我们的大国形象。故,国家
6、发展需要和而不同。思想探索和国家发展属宏观的层面,而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青年也需要从微观的层面细细领会和而不同的精神。和而不同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尽管有时候他人的意见并不好听,与我们“不和”;要求我们能够包容不同的观念,尽管有时候这些观念与我们的三观“不和”;要求我们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对待这个多元的世界,尽管有时候我们与这个世界“不和”。一个事实是:那些学识越好、眼界越高的人,他们的宽容度也就越大。哲学上有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不同是世界的常态。正因为不同是种常态,那不同中的“和”才显得弥足珍贵。而这几十年来,正因为人类对那点弥足
7、珍贵的“和”小心呵护,才有了我们所说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了这种主题的延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我们要坚持“和”,允许“不同”,和而不同,才能天下大同。例文2:“党同”不“伐异”中国确实遇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变局下的一些现象令我吃惊。令我尤为吃惊的是互联网上的党同伐异之风,这种风气大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决然。想想,看看,就觉得戾气很重,说句大话吧,我觉得戾气太重,终非社稷之福。而身处这种变局下的中国青年还能做的,我觉得只有“党同”不“伐异”了。“党同”就是与能和我们说得来的人交朋友,追求思想上的“门当户对”。古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山中抚琴,樵夫钟子期却能听出俞伯牙“
8、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志向来。果然,俞伯牙大为感动,认为二人同心,引为知交。后子期去世,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惋惜于他们的知交零落,也不禁感叹他们的运气真好!在那样一个“音信不通”的时代,他们却能在山中相遇。幸运的是,今天的我们要找个知音应该比他们要容易。我们有各种社交软件可以找到与我们志同道合,心意相通之人。我们可以尽情对外展示我们的文学观、女性观、消费观,“党同”这件事变得比以前容易多了,互联网为“党同”大开方便之门。但同时,那些与我们“三观”不一致的观点也更容易被我们看到了。我们很容易受到不同观点的刺激,激起我们战斗的勇气与激情。这个时候,记得告诉自己不要“伐异”。不“伐异”
9、意味着我们要有包容心。首先,我们要尝试理解他人。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一样,遭遇的人生不一样,每个人现阶段的观念是他过去生活的总和。当我们生起了“伐异”之心的时候,我们要想想,不是每个人都有过我们的经历。其次,我们要学会“高看”自己。“伐异”的行为往往意味着自降身段。庄子讲“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说“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孔子同样有个典故叫“三季人”,当子贡还在与人争论着一年是三季还是四季的时候,孔子已经看出来,坚持三季的人是个蚱蜢所变,蚱蜢者,春生秋死也。同样当我们生起“伐异”之心时,我们要生出戒心,要警惕自己不要变成那个朝菌,变成那个蟪蛄,变成那个井蛙、夏虫、三季人。综上,“党同”不“伐异”,总体来说,就是与能来往的人来往,与能交朋友的人交朋友;对于那些“异见者”,我们要允许他们的存在。伟大的诗人苏轼在临终时回想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而对那些伤害过他的人,苏轼只一笑而过:“我没有一个敌人”。东坡对他的敌人尚如此,而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些与我们不同之人罢了。这个世界如果只有一种观念的存在,那就不成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