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矛盾与情境”导写及范文与赏析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题目解读此题的审题关键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指代前文“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因而行文不宜全篇局限
2、于材料列举的两组谚语,还应结合更多生活经验,联想类似情形,深化认知,以提炼概括观点,予以解读剖析。材料关键词是矛盾与情境(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这类谚语体现出内在“矛盾”,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二者隐含了不同的情境(前提、条件),明确了这一点,其对立统一关系就不难说清。确定核心概念:矛盾与情境确定概念内涵:“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这类谚语反映着一种“矛盾”,而这种矛盾是因为针对的情境不同而产生的。确定概念外延: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但多数的矛盾都是“看似矛盾”,只是因为针对的情境不同罢了。挖掘到他们所针对的特殊“情境”,就会发现他们
3、的对立统一关系。确定核心立意:很多时候,矛盾只是因为针对的情境不同而产生的,只要搞清他们的隐含前提,矛盾就迎刃而解了。材料分析1.情境与前提:所争内容是否值得,是否合理,目的都是处利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退一步海阔天宽:在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斗、冲突时,涉及违反道德或法律的错误言行时,保持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力求达到和谐、平衡。不蒸馒头争口气:维护尊严,力争上游,积极上进,争做楷模,不甘人后。2.情境与前提:成员之间能否团结协作,朝一个方向想,能否形成有效合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心涣散,彼此掣肘,相互推诿责任,出现集
4、体内耗。关联延伸(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积极向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好的生活。枪打出头鸟(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过于高调,喜欢出风头,容易遭遇打击。(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侧重于体型大小的客观性。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侧重于外观描述,有审美意味。(3)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的才华不会也不该被外貌掩盖,不能只凭外表看人。人靠衣装马靠鞍:强调外在装饰的必要性。(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苟且,宁愿为正义牺牲,不愿丧失气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选择还有余地,未来还有希望,不可轻言放弃,应当保存实力。(5)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能力有限,需要善于借助外力,与人团结一致。靠
5、人不如靠己:遇到事情不能依赖别人,要学会独立自主解决。(6)三思而后行:充分思考,不盲目行动。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行事要果断,不留后患。参考立意(1)世间很多看似矛盾的事物,实则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情境不同而区别对待,不搞绝对化、一刀切;(3)生活中“矛盾”“悖论”重重,学会化解与转换;(4)尽信书不如无书,应有理性辨析、甄别应用能力;(5)对待传统经验(间接经验),不可机械理解,生搬硬套;(6)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灵活运用,转化为直接经验。范文赏析于双面,折射辩证的智慧(52分)谚语,凝结着祖先的经验,折射出许多人生的智慧。如“一诺千金”写出诺言的可贵,而“寸
6、金难买寸光阴”写出时间的宝贵。可是,有些谚语看起来却相反相对,“势不两立”,像“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蒸馒头争口气”。但实际上,它们蕴含着辩证的智慧。(前两段概述材料,抓住关键词,提出论点,点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能变成福。看似矛盾的背后,实际上是隐藏的前提条件在作祟。(以同类型谚语引入,解读矛盾统一的第一个关键,提出第一个分论点:隐藏的条件起作用)为何“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三个和尚没水喝”呢?因为三个臭皮匠集合了各自的智慧,但三个和尚却在自私推诿的前提下,最终无水可喝。(分析材料)放眼当代社会,每一项高科技成果的诞生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正是一
7、个又一个团队,一次又一次合作才有了“嫦娥”奔月、“蛟龙”潜底、“神州”翔宇。只有通力合作,才能繁花盛开;如果互相推诿,便逃不开“没水吃”的困境,正如鹬蚌相争,最终得利的却是渔人。这提醒我们要做戮力同心的“臭皮匠”,莫作推诿掣肘的“臭和尚”。(立足现实,合理引申,分析危害,提出警示意义)又如为什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却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呢?因为“浪子回头”隐含着曾经犯下大错的前提,“不撞南墙不回头”隐含着固执倔强的负气,看似矛盾的背后处处隐藏着辩证的智慧。(回述材料,重申分论点)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俗话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但鲁迅却反其意而用之,理直气壮地疼爱其子,并把这种
8、感情泛而至于广大人民,并不失为丈夫本色,而那些标榜“无情”的人却跟豪杰一点也不沾边儿。(以鲁迅反用谚语的例子引入论述)解读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的中国智慧,一定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我们要“退一步海阔天空”还是坚持“不蒸馒头争口气”?(在论据的基础上提出解读矛盾统一的第二个关键,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于争执与困境中退让一步,也许能看到更辽远的天空;但于国家利益当前之时,我们应为民争气、为国争光。有时小小的退让能带来巨大的能量。如“让他三尺”,用六尺巷带来了邻里和平;又如“退避三舍”,用九十里换来了战争胜利;再如“卧薪尝胆”,用一时忍让造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王者风范。这时
9、完全没必要因一时负气而作无谓之争。但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仍要“不蒸馒头争口气”。在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杀戮华夏同胞时,我们能退让吗?绝不!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辈今日的和平与安宁。在外交中遇到不平等待遇时,我们能退让吗?绝不!是外交官们毫不退让、方寸必争,才恢复了合法席位、换来了大国地位。故而邻里纷争须退让,而民族利益分毫不能让。(回述材料,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不同情境下谚语中“进”“退”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长河里,还有不少看似对立、实则或辩证或统一的谚语,如“大丈夫宁死不屈”和“大丈夫能屈能伸”,“善有善报”与“人善被人欺”,不一而足。我们应该探寻其中对立
10、共生的关系,就矛盾点展开辩证的思考;从矛盾中探寻经验与标准,并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运用到现在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回扣材料,辩证思考,呼吁人们汲取谚语的智慧)点评:文章立意精准,对材料开掘有深度,即立足材料,从分析材料,又旁征博引,从两个维度剖析解读谚语矛盾统一的关键,见思维的深度。矛盾谚语不矛盾 ( 52分)谚语,蕴含着古人的处世经验和大智慧,他们将几千年的所学所感,结合自身经历,浓缩成一句通俗易懂的谚语,以求给后人警醒与启示,但同为谚语,有一些谚语给人的指导却恰恰相反,这就需要我们深刻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正的大智慧。(概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体会矛盾谚语蕴含的大智慧)矛盾的
11、谚语不可避免,要辩证看待。(扣题论述提出第一个分论点,第一个智慧:辩证看待)由于个人经历和处事方式的不同,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自然大相径庭,比如同为一根柳枝,恶霸会用他来抽打别人作威作福,而菩萨会用它来播撒圣水救济苍生;同为落叶之秋,有人会“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也有人会“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举例论证)。可见,心性不同,对于同一样事物的认知也不同,不分对错,只是各持己见。(由个人经历处事方式,引入到个人心性)“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是看到了团结,看到了人多力量大。而“三个和尚没水吃”,则是看到了人性的缺陷,看到了团队内部的矛盾。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样事物,所得出来
12、的结论也不同,所以那些看似矛盾的谚语,可能只是站在了对立面来看待问题,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尊重古人从各个角度总结的经验。(总结)矛盾的谚语并不矛盾,要结合实际。(扣题论述,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第二个智慧:结合实际)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矛盾的谚语,在有了实际情景后,就不显得矛盾了。试想,你现在正站在奥运会跳水比赛的跳台上,你是会想“不争馒头争口气”呢?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呢”?答案显而易见。所以,那些看似矛盾的谚语,其实并不矛盾,只不过需要结合实际来加持,才能在合适的场景发挥出谚语的作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挖掘出谚语中真正的大智慧。(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不同情境下,结合实际中谚语的智慧
13、)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流传下来的谚语数不胜数,在各种方面上给人以教导。“一寸光阴一寸金”,是古人对珍惜时间的感慨;“百善孝为先”,是祖先对孝老爱亲的教诲;“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是用最形象的比喻来劝勉人们勤奋。诸如此类,俯拾即是。他们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需要我们用心体会并铭记在心。(阐释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谚语所体现的智慧,指出传承谚语智慧的重要意义)对于矛盾的谚语,我们不应该片面的去看待他们字面上的矛盾,应当结合实际,运用辩证思维,从而看到其中的不矛盾,来体会其中真正的道理来反馈到我们的实践中。(立足现实,提出运用辩证思维实践谚语的智慧)点评:文章结构清
14、晰明白,围绕“矛盾谚语不矛盾”阐释了对待矛盾谚语的两个智慧:辩证对待、结合实际。进而立足现实,号召我们要实践谚语的智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时评赏析把握好社会治理的四个对立统一时间:2017-04-05 09:34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康伟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需要深入研究其内在联系,把握规律性,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从“自在”到“自为”。为此,应辩证把握社会治理的四个对立统一。“动”与“静”。从价值追求上看,社会治理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做到“动”“静”相宜。一方面,社会治理要注重必要的社会监管和控制,确保社会正常运转,维持社会秩序,
15、维护社会稳定,要有一定的“静”和“稳”。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又要避免社会僵化停滞,要维持社会有机体健康、有序和良性运行,保持社会不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要体现“动”和“活”。社会治理要牢牢把握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一根本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既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和谐有序,始终做到“活而不乱”,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正”与“反”。从方式上看,社会治理要坚持综合治理做到“正”“反”结合,有防有
16、建,有堵有疏,既要从正向上强化道德约束,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维持社会和谐,又要从反向上规范社会行为,控制社会风险,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一方面,社会治理要不断地研究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更好地弥合分歧,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所以要注重应对社会风险,规范社会行为,从反向上解决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社会治理又要建立起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与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所以要注重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正,维持社会和谐,从正向上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展。“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从主
17、体上看,社会治理要坚持系统治理做到“顶层设计”“基层创新”统一,既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的社会治理职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搞好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更多、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作用,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解决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源”与“流”。从措施上看,社会治理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做到“源”“流”并举。社会治理既要注重偶发因素的作用,减少偶然性诱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化解社会风险,更要注重从偶然中分析必然,从特殊中发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要深入挖掘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深层次根源,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和解决办法。要增强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真正在源头上解决问题隐患。要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本上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