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l 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l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l 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
2、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开始传人中国。l 4.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成就与危机并存。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潮流,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1.考情分析:(1)命题立意: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明清经济,如明代土地租佃制、江南农副业经营方式、商业的发展等主干知识,也延伸到儒学的发展等相关内容上。考题以新情境、新视角出现,多采用文字材料,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2)命题趋势:
3、命题多引用原始材料和史学著作,要求考生对史实进行辨析和甄别,提取有效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预计未来高考仍会延续这一特点。2.备考策略:(1)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复习备考时应抓住这一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由辉煌逐渐走向衰落,逐渐落后于世界大势的阶段特征重点关注从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到清朝设军机处所反映出的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深度理解经济新变化,如货币、商人群体、农产品商品化、江南经济的发展导致农业结构及居民职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把握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承古与萌新,包括儒学的新发展、市民文化的发展和京剧的形成与发展等。(2)抓住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如内阁、军机处、密折制度、“改土归流
4、”、资本主义萌芽、商帮、朝贡贸易、“海禁”、闭关锁国、经世致用、文人画、“徽汉合流”等。(3)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需研读有关明朝内阁制度发展历程的史料,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整体发展趋势,解读内阁制形成的必然性,培养时空观念;研读有关清朝军机处的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评价军机处的影响;探讨小农经济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之间的关系,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培养运用唯物史观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明清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多角度认识明清社会思想、科技文化所体现的时代特征。1.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项目明朝清朝时间1368年建立-1644年灭亡1636年
5、建立-1840年制度建设(1)废除宰相制度目的:加强皇权实施: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2)设置内阁确立:明成祖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从此,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3)宦官专权牵制了内阁大臣,加重了明朝中后期政治的黑暗。(1)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
6、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2)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皇帝独断朝廷大政方针,详加过问地方具体事务。奏折制度。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设立军机处。a.设立: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立。b.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频繁制造文字狱,严密控制思想文化。影响君主专制逐渐发展到顶峰,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政治风气日益僵化腐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明朝张居正改革背景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内容整肃吏治,加强官史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7、评价积极: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工作效率,为改革铺平道路;限制土地兼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局限:豪强地主反对;与皇权形成矛盾。项目明朝清朝东北在黑龙江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蒙古多次大规模征讨北元;重新修筑长城;土木堡之战;与鞑和和议,对其册封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进行管理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藏称乌思藏,明廷封授当地僧俗首顿法王、王等称号;设行都指挥使司,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西藏事务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掣签制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8、;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西南派遣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后设立土司制度,任命当地部落酋长为土司,隶属于云南布政使司管辖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1.郑和下西洋概括明成祖时,派郑和于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局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其采用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国力的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2.戚继光平倭(1)海禁与“倭乱”: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
9、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造成巨大破坏。(2)戚继光平倭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3.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明朝中后期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欺骗手段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4.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项目斗争巩固东南-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占领台湾1684年在台湾
10、设府,隶属福建省东北-黑龙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雅克萨之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经济上人口危机: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迅速增加,使得人地矛盾日益显露。2.政治上农民起义(1)原因:政治腐败;贫富矛盾;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3.国际上外来威胁(1)西方列强在中国频繁活动。(2)清政府固守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经济的发展领域史实意义农业玉米、甘薯等高
11、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经济作物种植广泛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兼管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增加收入,推动手工业发展手工业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大商帮出现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发展成为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工商业市镇兴起2.经济发展的局限(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原因(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政治:专制统治压制、阻碍社会转型。(3)思想: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2.表现时间
12、代表观点意义明中期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主要观点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强调主观能动性,澈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明后期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明清之际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世致用”“循天下之公”思想界出现反专制倾向顾炎武王夫之 3.意义(1)反映明至清中叶经济领域的新现象。(2)出现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1.小说与戏曲繁荣的背景(1)城市商品经济繁荣。(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2.小说成就(
13、1)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2)昆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3)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作者 时间成就意义施耐庵元 末明初水浒传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罗贯中元 末明初三国志通俗演义吴承恩明 朝中期西游记神话小说的杰作吴敬梓清 朝中期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杰作曹雪芹清 朝中期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3.戏曲成就1.总结性的科学巨著科技作者科技巨著内容地位或影响中医药学李时珍 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医药药物学、生物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
14、的(药物)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遗传、变异),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农学徐光启 农政全书汇总历代农学成就,调查、总结当时最新实践成果,开展科技实验,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农业百科全书。被称为是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工艺学宋应星 天工开物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在世界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的潮流中产生一定影响“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地 理 和 地质学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记述其一生游历考察的成果,对中国河道地理的考察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溶蚀地貌的介绍书中对于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比欧洲早
15、约两个世纪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明清时期,朝廷为标榜“文治”,一再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时期科技巨著内容地位或影响明成祖永乐年间永 乐 大 典(解缙主持)辑录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000多种,沙及经、史、子、集诸方面;较多地保留所收录书籍的原本面目,保存了宋元以前的许多文献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已散佚,今天能看到的不足4%清乾隆后期四库全书(纪昀等主持)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根据各书内容,分为经、史、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已散佚,今天能看到的不足4%子、集四大部,每部下面又分许多类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是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
16、禁书”3.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时期代表内容明 朝 后 期起利玛窦等为代表的欧洲天主教传教士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华传教,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从 明 朝 后期 到 清 朝前期欧洲传教士 在中国传教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1.夏商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时期,法律严酷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
17、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1.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概况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叔向和子产之争铸刑鼎(2)儒家与法家之争角度儒家法家核心观点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与仁政,重视民生与民意认为人性一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商鞅和韩非主要言行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认为“仁者无敌”。孟子宣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商鞅在
18、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保证法令畅通。社会影响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在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们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期秦汉魏晋唐朝概况(1)商鞅在魏国李悝法经的基础上,“改法为律”,制定秦律6篇。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秦律推行全国。(2)汉朝
19、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1)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2)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1)唐朝重法治: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后来,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2)唐朝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3)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演 变 趋势(特点)“改法为律”,以“律”和“令”为主律令儒家化(魏晋时期最重要的变化)(1)唐朝法律体系完备(2)中华法系至
20、唐代确立。(3)礼仪法典化,礼法结合。(4)唐律对后世和邻国有重大影响。(5)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影 响 因素(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外儒内法。(2)汉承秦制(1)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2)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1)唐律疏议继承了汉晋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2)唐朝提倡礼治。(3)唐朝吸取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朝代 法律教化宋朝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如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1)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2)理学(如朱熹的家礼小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3)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
21、教化乡里。元朝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1)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2)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1)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2)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 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1)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2)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
22、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演 变趋 势(特点)(1)唐律影响深远。(2)继承与发展、创新。(3)明清法律走向“律例合编”。(1)(程朱)理学在教化中发挥主导地位,以乡约形式面向百姓。(2)乡约从道德教化逐渐转向宣讲“圣谕”(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律例宣讲“圣谕”)。(3)乡约由儒学士人发起(民间自发建立)。到政府利用和推广(由道德自觉到逐渐形成强制力)。(4)乡约与法律逐步合流。历史时期户籍制度演变的情况战 国 秦汉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官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3、(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两 晋 南朝西晋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东晋南朝(1)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2)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收赋役。(3)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不时实行“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隋唐隋朝隋建立后,重新核定户籍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选宋元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1)以职业定户籍:户口类型比较复
24、杂,按职业可以分元朝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2)圈定户籍: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清明朝(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命全国调查户口,推行户帖制度。(2)明承元制仍以职业定户籍,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3)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制度改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时期历代基层组织(乡里制度)历代基层社会治理秦汉县下设乡和里:(1)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
25、捕盗。(2)里设里正。(3)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宋朝王安石变法实施保甲制明朝(1)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2)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十家牌法中,每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
26、,设保长保长、甲长、牌长每天傍晚稽查各户1.宋之前(1)社会救济: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2)优抚政策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鸩杖,以示尊重。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2.宋以后(1)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代表: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作用: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2)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
27、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1)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2)社会力量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等。3.政府救济和社会救济的不同角度秦朝两汉中央民族事务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民 族 关系北方逐匈奴,修筑长城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3)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
28、,西迁远方南方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西方西北生活着羌、氐等民族(1)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2)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东北生活着夫余、乌桓等民族西汉设护乌桓校尉角度隋朝唐朝两朝民 族 交往(1)北方: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2)岭南: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了重要作用;(3)台湾;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1)西北: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西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29、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3)云南: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1)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长期并立;(2)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3)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中 央 民族 事 务机构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寺:(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边 疆 管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1)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2)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
30、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朝代表现元朝(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明朝(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
31、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清朝(1)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3)通过军事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4)清政府分别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分别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1.汉朝的对外交往打通海、陆 两 个通道(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一带;(2
3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与 日 本的交往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汉委(倭)奴国王”金印及印文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角度隋朝唐朝宋朝背景(1)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交流活跃(繁荣);(2)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3)江南经济区已经形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4)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的态度(政策),等等(1)北方陆路交通阻隔;(2)经济重心南移,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海路转趋发达;(3)统治者采取开放的对外态度和政策,等等对外陆路交往 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城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
33、,使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对外海陆交往 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3.元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13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17年后,由泉州经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马可波罗行纪明朝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清朝(1)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四、解题技巧选择题是历史学考和选才的两大题型之一,而且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得分的高低,
34、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既可以考查历史学科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又可以考查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解答选择题最常用的方法是审题干、析选项、快速准确判断正确答案。1.审题干、析选项,选择题常用解法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
35、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
36、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证地分析问题。四、解题技巧2.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主题一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新气象旧传统新气象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私营手工业崛起,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文化理学主导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传统科技大成西学东渐开始;产生早期启蒙思想;文艺大众化、世俗化对外关系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
37、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主题二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制约因素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
38、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主题三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1措施(1)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战争,维护了领土主权的完整。(2)通过对内加强民族联系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平定少数民族的叛乱、厚待回归的少数民族、加强边防建设等。2表现(1)明朝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打退了瓦剌的进攻。维持了与鞑靼俺答汗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边境开设互市,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抗击外来侵略,肃清倭寇。郑成功抗击荷兰侵略,收复台湾。(2)清朝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分裂势力的叛乱
39、。确立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委派驻藏大臣参与管理西藏。加强对全国的行政管辖。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漠北蒙古各部。设置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两路。设置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设置办事大臣管理西藏、西宁两个辖区。主题四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本土性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根植于本土,有着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多样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多姿,领域广泛,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吸纳性中华文化有着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凝聚性中华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
40、延不绝,承上启下,不断发展,有顽强的生命力【2022山东卷】1.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监察制度。材料强调明朝时期不仅对监察官员进行考核,还要对其监督,目的是为了确保监察机构的正常运行,监察规范有效,故A项正确;材料中对监察权力的考核和监督并非限制监察御史的权力,而是确保监察御史能够正确行使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对监察御史的考核和监督,并不能等同于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也不
41、是监察渠道拓宽,故C、D两项错误。【2022山东卷】2.1863年,学者张斯桂在为万国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说:“间尝观天下大局,中华为首善之区、四海会同、万国来王,遐畿勿可及已,此外诸国,一春秋时大列国也。今美利坚教师丁匙良器译此书,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A.否定传统宗藩体制B.力主融入国际社会C.倡导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张选择性吸收国际法原则解析:本题考查西学东渐。材料“其望我中华之曲体其情而俯从其议也。则是书亦大有裨于中华。用储之以备筹边之一助云尔”说明该学者认为因为该书对我国筹划边疆事宜有帮助,所以需要
42、学习,即强调有选择地学习吸收国际法的相关原则,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传统宗藩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要学习国际法,并未涉及融入国际社会的相关内容,也无法看出该学者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外交制度,故B、C两项错误。【2022湖北卷】3.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薄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解析:根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
43、可知,针对部分士子为应付考试而采取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做法,官员徐文薄上奏痛斥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A项正确;该奏疏批评的对象是士子行为,采取的对策是打击时文印刷,主要不是针对书商,排除B项;儒学在明朝仍占统治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提到八股文体,排除D项。故选:A。4.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强调自己是皇帝近臣,有“南书房行走
44、”的身份,反映了君主的高度集权,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员俸禄状况,B项错误。南书房地位提高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十分混乱”体现不出,D项错误。【2022湖南卷】5.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根据“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A项材料未反映。“一脉相承”说法错误,B项错误。
45、中国古代科技并没有以实验为基础,D项错误。【2022浙江卷】6.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海上贸易。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但主要是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而非“禁止”,D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目要求。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1
46、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的要求,皆排除。【2022浙江卷】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卷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C.再续春秋D.中体西用解析:本题考查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根据“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可知顾炎武主张对于社会实际没有用处的学问都应该抛弃,这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思想,B项正确;顾炎武是主张经世致用,而非无为而治,再续春秋,排除
47、A、C两项;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洋务派提出的,与顾炎武无关,排除D项。1.明太祖朱元璋在大诰民陈有司贤否中说:“自布政司至于府州县官吏,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许境内耆宿人等,遍处乡村市井联名赴京状奏,备陈有司不才,明指实迹,以凭议罪,更贤育民。”这反映出明初()A.社会治理体系丰富和完善B.监察机构的职能得到优化C.鼓励民众对官吏进行监督D.中央职能部门进一步健全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准许百姓联名赴京告发贪官污吏,把民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故C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2.“揭帖”原为明仁宗时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
48、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代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内容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B.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C.明代政治运作日益走向僵化D.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解析:根据材料中“商货之不通”“海寇之所以不息”的主要原因是“自嘉靖乙西傅宪副钥禁不通商始也”,可知作者认识到取消海禁的必要性,故B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3.明朝官员王文禄认为:“商货之不通者,海寇之所以不息也。海寇之不息者,宜其数犯沿海及浙东西,而循至内讧也,何也?自嘉靖乙酉傅宪副钥禁不通商始也。”他意在说明()A.中外
49、矛盾的尖锐性B.取消海禁的必要性C.海寇问题的严重性D.强化海防的紧迫性4.清史稿中记载,内阁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满票签处、汉票签处批木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有满屋、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这些机构的职权都包括民族区分、拟定旨意、收发奏折文件、档案管理等,呈现出明显的交叉性和相似性。这种机构设置()A.有效防止了中央决策的失误B.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C.表明制衡原则贯穿决策始终D.强化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特权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内阁和军机处在机构设置上的交叉性和相似性,它们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因此是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有效”说法太过绝对,排除A项;内阁、军
50、机处作为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无决策权,排除C项;机构设置中满汉皆有,排除D项。故选B项。5.清朝道光、咸丰年问西北边疆史地学部分研究成果。据如表可知,这些成果的取得()解析:根据“西北边域考、新疆私议、大清一统舆地全图”等研究的成果,可得出这些都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统治危机有关,反映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C项正确;历朝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朝上国,排除B项;材料与史学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C。作者成果魏源西北边域考沈垚新疆私议李兆洛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官方修订钦定回疆则例A.总结了历朝的治国理政经验B.反映出“天朝上国”观念的盛行C.体现出忧患时局的精神内涵D.推动了近代史学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