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高考考向:1、联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族交融的具体史实,从历史理解角度考查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文化交流。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商鞅变法等典型历史现象,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3、结合各学派代表人物的典型观点,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考查百家争鸣,理解先秦时期中华文化奠基的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整体特征1、时间界定: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前256年,周王室被灭】2、阶段特征 整体: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时期;社会转型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工商食官被打破,私商、私营手工业兴起、重农抑商。(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4)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5)军事方面:诸
3、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变动一、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变动1.春秋五霸背景: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目的: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内容:东方齐国、北方晋国、南方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权力下移;推动华夏认同:原因:诸侯争霸
4、,战争频繁;民族交往加速;礼乐制度教化表现: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少数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推动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2.战国七雄:原因:卿大夫掌握实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影响: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代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国家趋于统一;周边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分布更为广泛。思考:通过两幅图片对比,获取哪些历史变
5、迁的信息?1.北方诸侯国修建了长城,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2.边疆地区的诸侯国占据主导,原因在于边疆地区的生存竞争压力大(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3.周边少数民族发生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等3.变法运动(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出土的战国铁农具出土的战国铁农具 据已知的统计资料,山东、河北、山西、河南、据已知的统计资料,山东、河北、山西、河南、辽宁、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辽宁、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的数十个地点,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广西等省、自治区的数十个地点,都有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出土。农具出土。李发林战国秦汉考李发林战国秦汉考古古
6、河南新郑的战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河南新郑的战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300余件,余件,其中农具范占其中农具范占60%60%以上,出土铁农具以上,出土铁农具200200多件,占全部铁多件,占全部铁器的器的63.5%63.5%。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181件铁器中,件铁器中,177177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即多达件为生产工具,仅锄即多达8989件。件。据李亚光战国农业史纲据李亚光战国农业史纲 (2021全国乙卷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
7、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D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2017年海南卷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 (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
8、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DC C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乐毅改革乐毅改革胡服骑射改革胡服骑射改革邹忌改革邹忌改革李悝变法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申不害变法申不害变法吴起变法吴起变法89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统一度量衡鼓励军功,对有
9、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3)影响: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2)特点:适应现实需要;内容广泛;各国普遍开展,成为一股潮流。4.商鞅变法:时间:356年目的:富国强兵内容 商鞅变法的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二、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二、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农业农业生产工具革新:铁犁牛耕的逐步使用;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先进的耕作方法:畎亩法(垄作法);土地制度: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不断
10、发展。手工业:手工业:冶铁业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制瓷业和纺织业也进一步的发展。商业:商业: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商业繁荣,商人地位提高,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出现了巨商;货币多元化;(2019江苏卷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
11、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015年全国卷I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ABA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变革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变革-百家争鸣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根
12、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改革;经济: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条件);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学术环境的宽松。(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A 2.含义:“百家”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
13、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按照本阶级(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3.实质:是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中的必然反映(没落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4.代表:派别代表 主张儒家孔子政治: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民本思想);秩序:克己复礼;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文化:整理五经;言论:论语;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鬼神观或自然观(天命观):敬天地,远鬼神,尽人事。道家老子唯心论:道为本原,天人合一;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政治主张:无
14、为而治,小国寡民(1)春秋时期:(2)战国时期: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子人性本善;提倡“仁政”;民贵君轻;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荀子人性本恶;“仁义”和“王道”、“礼法并重”;“君舟民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等朴素的唯物思想;道家庄子“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齐物”;崇尚逍遥自由;鄙视富贵利禄;顺应自然;阴阳家邹衍 五行之间相生相胜,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平民。政治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葬”;哲学思想: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逻辑学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
15、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多维视角看多维视角看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争鸣中的“争鸣争鸣”与与“共鸣共鸣”百家争鸣中的“争鸣”天人之辩孟子认为人性与天命相通,人性、天性都有仁、义、礼、智的特质。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强调天作为自然的客观性,同时“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人性之辩孟子是性善论者,认为人性本善,品质之所以会变坏,是环境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德治法治之辩法家强调国君依靠国家权力实行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乎自然。儒家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天下用兵寝兵之辩墨子“非攻”思想,并不是一概反对战争,而是注意到了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儒家强调政治因素与民
16、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义利之辩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樊篱,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制约束欲望富民富国关系儒家推崇民富先于国富,富民与富国有机结合。道家反对统治者干预人民的经济活动。法家以富国立论,虽重视富民,但是以充实国库、富国强兵、开疆拓土为目的国家体制之辩孔子心中理想模式为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体制与国家结构,通过亲疏、尊卑、贵贱、上下的严格划分来确立中央与地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道家主张松散的国家联盟,人民之间不相往来。法家主张专制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百家争鸣中的“共鸣”(1)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
17、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2)诸子坚持己见,思想具有排他性,主张思想统一为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3)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4)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思考:思考:1.1.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先秦儒家思想的特点:(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民主思想。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是民主制度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理想的政治:“内圣外王”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18、)主要内容: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2.2.【中外历史贯通中外历史贯通】比较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精神比较儒家思想和古希腊人文精神 相同点:(1)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但人文思想并不是西方独有的,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等,都关心人与人类社会。(2)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比较
19、项中国儒家思想古希腊人文精神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强调“社会”的人,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特别强调“个体”的人,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 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高度重视伦理纲常,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强调人的平等,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充满理性和激情,关注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不同点:5.百家争鸣的影响:(1)奠定中国文化基础,形成传统文化体系:(2)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4)是中国学术、思
20、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2021年湖南卷)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现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 C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D人性论走向成熟c(2021海南1)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c (2021全国甲卷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21、”。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2021山东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2021年河北卷)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ABB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1、天文学春秋时期,我国就有对彗星和拉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甘石星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书中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2、数学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了用竹棍做算筹的筹算计算法。3、医学编撰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4、文学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保存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开创了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