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教师回应和支持幼儿学习时可以有哪些策略作者:陈丽敏教师回应策略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生成问题进行判断、分析之后所做出的返回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在实践和研究中,教育工作者总结出了深化策略、迁移策略、嫁接策略、商议策略、留疑策略等教师回应策略。教师回应策略的有效运用能提高幼儿的提问质量,从而激发幼儿探索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教师应会捕捉幼儿的生成问题,分析幼儿的问题价值,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一、教师及时捕捉幼儿有价值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处于求知欲和好奇心十分强烈的年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幼儿生成问题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的作用中自主产生问题
2、,幼儿的生成问题是从自身出发的,知识面比较狭窄,他们的提问带有随意性,在游戏中教师作为探索活动的引导者,应重视幼儿的提问,及时捕捉幼儿问题,进行价值判断。 在各种活动中,幼儿常常会被一些有趣的现象所吸引,并向教师发出不断的疑问。如,有一次,因为前一个晚上刚下过雨,幼儿园场地上的塑胶地板是湿的,当第二天午饭后,阳光明媚,教师带领小班幼儿来到潮湿的塑胶地板上,此时幼儿惊奇的发现并提出“地板怎么冒烟了?”“老师,这是什么?”“这是不是云?”“我们是不是在天上?”在这一偶然的机会,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提问,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地板怎么冒烟了?”这一问题可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愿
3、望,更有利于教师去引导幼儿主动发现“水气蒸发”的现象及降雨的过程等等的知识。 如大班幼儿通过媒体、成人等知识面逐渐拓宽,当他们提出问题后教师及时捕捉判断能引发“主题活动”的产生。一次,一位幼儿带来了一只木陀螺,旁边的幼儿就提出问题“这个木头是什么?”“这个陀螺怎么玩?”“这是谁的玩具?”等等的问题,于是,教师在这一系列有关“陀螺”的问题中,把握关键问题:“这是谁的玩具?”激发幼儿去探索爸爸、妈妈小时候还有哪些玩具,去探索各种玩具的玩法,让幼儿寻找、比较自己和爸爸妈妈小时候玩的玩具的特点等等,在收集、交流、整理中“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游戏“这一主题应运而生。 幼儿通过提问,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4、是幼儿能动的表现,教师及时捕捉问题,并进行价值判断可帮助幼儿深入探索活动。 二、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回应策略 幼儿在提问中深入活动,提问是幼儿认知的冲突,幼儿在不断的提问中,提升自己的经验。因此,教师应分析幼儿的生成问题,有效运用回应策略,从而提高幼儿提问的质量,拓展丰富幼儿的知识。 如“纸”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提供宣纸、铅画纸、复印纸、蜡纸等等多种纸,幼儿在实验中生成了“这是什么纸?”“为什么这张纸容易碎掉?”“为什么这张纸很滑?”“为什么用了复印纸下面的纸上也会有字?”等等的问题,此时教师是应针对幼儿的问题,全面分析,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如:“为什么用了复印纸下面的纸上也会有字
5、?”的问题,教师可运用深化策略,鼓励幼儿关注这一现象,并让幼儿大胆尝试,让幼儿在使用的过程中感知复印纸的变化,从而感知复印纸的特征。“这张纸有什么用?”的问题,而教师也不能具体讲解这张纸的全面用途时,教师可运用留疑策略,让幼儿和教师共同探索,从而发现不同纸的不同用途,一张纸的多种用途等等。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回应策略,会使幼儿获得有益、丰富、系统的知识。 幼儿的提问是多种多样的,但幼儿自身不能区辨问题对活动有什么影响,而每个幼儿提出问题后都期望教师能给予回应,因此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梳理者,针对问题运用对应的策略,使活动更深入,更丰富。 三、尊重幼儿的提问,在回应中予以关注和鼓励。 教
6、师的回应对幼儿生成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应是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尊重幼儿的提问,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回应中予以关注和鼓励。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或许只是一种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教师认识到“提问”是幼儿的权利。幼儿在提问中接触世界、认识世界,在提问中丰富知识经验。教师对幼儿提问的尊重更是幼儿发展的动力。 如在区域活动的开展中,教师看到幼儿在记录本上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此时幼儿需要的是老师更多
7、的关注和鼓励。如在一次小班的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主题“好朋友”的主题提供了装饰照片的材料,材料有幼儿从家里带来的照片和各种手工纸剪成的图形,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图形进行装饰边框,此时教师发现一位幼儿找来了笔和绘画纸,在纸上幼儿画下了车子:“老师,好看吗?”教师对幼儿的这一行为引起了注意,在询问下,了解了幼儿想和照片上的朋友一起玩车子,由此教师得到启发,组织幼儿交流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相继提出了“我们和朋友一起做什么游戏?”“为什么大家都喜欢他?”“我可以带朋友一起回家吗?”等等的问题,从而使幼儿获得了各种喜欢朋友的方式,体验了同伴间交往的乐趣。因此当幼儿提出问题时,教师应采取饱满的态度,去
8、关注和鼓励幼儿,并运用深化策略、迁移策略、留疑策略等使幼儿的提问范围就一步拓展,提升幼儿的经验,从而形成“质”的飞跃。 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在回应策略的运用中引发幼儿生成问题 幼儿生成问题的过程是幼儿思考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回应策略的运用中引发幼儿生成问题,注重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首先,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幼儿生成问题。比如,在“马路上的车”的活动开展中,教师带领幼儿来到热闹的马路上,让幼儿看看说说,在这样的情景中,幼儿生成了“这是什么车子?”“车子有几个轮子?”“哪辆车子跑得快?”等。并采取留疑、深化等策略,让幼儿去收集有
9、关车子的信息,如各种玩具车,在父母的帮助下去拍摄各种车子的照片等等,组织幼儿去玩玩看看等活动,幼儿在这样的情景中又生成了“救护车是怎样的?”“消防车有什么用?”“抓坏人的车子是怎样的?”等。并开展一系列的音乐、绘画、制作等活动,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做做玩玩中感知不同车辆的特征。从整个回应过程来看,幼儿是主动参与活动的,幼儿在活动层层深入中提升了经验,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主体性。 再次,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生成问题的机会。材料是幼儿生成问题的重要媒介,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中生成问题,同时教师采取各种回应策略,使幼儿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如在“小时候的玩具”的活动中,当幼儿和老师一起收集自己和成人小时候的玩具中,教师不断采取深化策略、留疑策略、商议策略等,让幼儿在玩玩中,发现了自己和成人小时候玩具的异同点,并提出“为什么我们的滑板转起来快?”“我们的绳子和爸爸妈妈玩的绳子有什么不一样?”等。 陶行知前辈这样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幼儿共同探索,利用各种教师回应策略,使幼儿的活动得到升华,并主动积极的探索,满足需要,在自主中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