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教育契机,促进小小班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张庆关键词: 社会性 品质 环境 游戏活动摘要:长期以来,在幼儿保教方面,人们往往只注意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品质的教育。幼儿是21世纪的栋梁,他们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瞬息万变的、竞争性极强的社会里,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智力,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品质的教育。纲要在有关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23岁
2、的幼儿来说该如何给予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幼儿已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识。”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我也发现,他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到别人。这也是因为他们思维能力所限,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思维特征。但是,许多研究都表明,这时候也是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关键期。如果能在这样的关键期给予幼儿适当的干预,使我们的宝宝知道世界上的一切事都要分担、共享的道理,并使其懂得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关心他人。同时也逐渐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把他律行为逐渐内化为自律行为。我所任教的小小班共有37个孩子,可以说,37个孩子各有千秋,却有一个共同的个性特征
3、就是自我,且不肯与人分享和合作。在幼儿保教方面,人们往往只注意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尤其是对小小班幼儿而言,更要从小培养,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进行社会性品质的培养:(一)一个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是形成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行为是幼儿行为的榜样,幼儿会主动地观察、学习教师的行为。如果老师亲切友善、乐于助人,无形中就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教师是幼儿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别人”,幼儿天天与老师在一起,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去和幼儿互动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界
4、定”,促使幼儿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也会逐渐表现出同样积极的行为。其次,老师与幼儿都不是单一、独立相处的,因此,教师对某一孩子的关心、体贴,不仅温暖了这一个孩子的心,也会起到教育其他孩子的作用。例如:当孩子伤心、难过时,教师如果能给予关切、慈爱的询问、温柔的搂抱,孩子在感动之余,也学习到了如何关心、抚慰别人的行为。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自身的行为,并利用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的正面形象教育幼儿,防止社会生活和文艺作品中的不良行为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我所创设的环境:1、首先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有人说:“一个宽容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我不仅从思想上、
5、观念上去接纳和关注每一个孩子,更从行动上、从与孩子的交往上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宽容和接纳。2、其次在物质上是丰富的和多样的这里所谓的丰富和多样是相对幼儿活动需要而言的。当丰富的物质环境能够充分支持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时,就大大减少了幼儿间的矛盾,而这对好于模仿的托班幼儿来说极为重要。例如在区域活动中,我在为孩子准备同一种类的操作材料时,基本要做到人手一份,因为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有我也要有是天经地义的。但当活动材料的种类积累到一定的量时,我就减少同一种类材料的数量,鼓励幼儿尝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并在幼儿出现争执或分配不均的情况下,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和协商,使材料的作用并不局限
6、于幼儿的操作,充分发挥其能动效应。3、环境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的空洞的说教对于孩子来说毫不可取!特别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能更好地让幼儿适应集体生活,遵守相应的规则,我在环境设计上给幼儿以充分的暗示。如:在美工区活动时,我在里面放一个纸篓,这个纸篓就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我在幼儿午睡的小床前贴上鞋印,并示范如何把把鞋子摆放整齐。这样,孩子就会主动把鞋子摆整齐后再放好。我想:这样的暗示教育应该远远超过简单的说教。二、充分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形成陶行知老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强调寓教育于幼儿的生活之中,使生活无时不
7、含教育的意义。纲要也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23岁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没有明显的界限的,而且许多规则的学习及交往、合作行为的产生都来源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因此,利用好幼儿的一日生活成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形成的关键。1建立适宜区域活动的常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活动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培养孩子社
8、会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孩子发展本身的一种需求。在活动中,孩子的活动不仅不受到约束,而且能在一定范围内更加愉快,更加自由,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明显增强。如:早晨孩子一到幼儿园,他们就会在固定的地方取出活动材料,活动完毕后马上就会自己收拾好物品,放回原处,然后再去选择另一种游戏材料。又如:在玩米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经过亲身体验,懂得了米粒掉在地上要捡起来,人多的时候不能抢着玩,米盆边有四个牌子,只有挂上牌子的小朋友才能玩,当受到一段固定的乐曲暗示时,他们就会马上结束活动,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材料,放到固定的地方,转入下一个活动。我在教学中让孩子尝试与人协商,学会等待、交换、合作等方式。这样
9、的解决方式也使宝宝自己有控制权,他将决定什么时候可以把玩具借出,而想得到玩具的宝宝会有一种获得承诺的安慰。这样,两个孩子都有了自主选择的余地,而所谓的规则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2、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帮助宝宝尝试体验同情、关爱等情感诙谐简短的儿歌及富有童趣的故事一向深受幼儿的喜爱,对于23岁的宝宝当然也不例外。而儿歌及故事中所蕴涵的情绪情感又极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为此,我在日常生活中将儿歌和故事中的相关的规则意识及关爱他人的情绪情感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中去。如故事滑滑梯:幼儿园真有趣,小朋友滑滑梯,我下去,你上来,上上下下真有趣。虽说是一首十分简单的儿歌,但它所带给幼儿的不光是语言
10、上的音韵美,更是其中的规则意识:玩滑滑梯时所需要的秩序感及共同游戏的愉悦感。当他们玩滑滑梯时,总会边玩边念这首儿,并遵守我下你上的规则。不难看出,孩子已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了其中所蕴涵的的深意。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此时的孩子容易把自己移情于其中,把自己也看成其中的一部分。不难理解,如果经常给孩子创设这样的情境,对孩子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3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游戏不仅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尤其是通过想象性游戏,儿童扮演种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体验不同角色在不同场合的感情,既可学会了解别人,又可学会如何
11、使自己适应别人。因此,我总是给宝宝练习分享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当许多宝宝在一起玩时,就让大家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共同分享,让宝宝体验玩别人玩具的快乐,使宝宝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例如:角色游戏我是小主人,幼儿通过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学习了作为主人所应具有的职责和行为要求:照顾好客人;待人有礼貌;当接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时,更应体贴、关心和爱护等等。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关心同伴。其次,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和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这种品质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商量如
12、何进行游戏、建立游戏规则。在游戏中重视引导他们解决争执和矛盾,学习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正确采纳别人的意见等。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以双方合力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纲要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大,除了老师的耐心教育和培养,还要借助家长及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使幼儿学会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身心特点和科学保育、教育的知识,让家长了解教养孩子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律,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身作则以及教育一致性等教育原则,比如:在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上,要求孩子学会自
13、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将自己玩过的玩具收拾整理好等,如果孩子不会做,就要仔细的做示范。家长们随时都要有“习惯教育”的意识,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狠抓孩子的习惯培养。23岁的宝宝单纯可爱,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低,因此,大人所给予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也多次向家长宣传有关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所需要家长配合的要点,家长们也经常愿意配合幼儿园的一切活动。他们支持幼儿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同伴一起玩,有了好吃的东西也支持孩子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共享。在家园共同努力下,孩子的社会性品质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可以说小小班是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起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让他们从小掌握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方法,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养成健康的心理,成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版 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年5月第1版高石儿童全面素质教育法,改革出版社,20002年第一版冯晓霞 面向可持续发展幼儿教育的新课题学前教育探究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