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孩子合理情感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身心将获得健康和谐发展;若得不到满足,将会产生心理上的动机冲突,产生压力和挫折感。对孩子来说,老师及时、细致、信任、鼓励的情感应答十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应为他们创造条件,尽量满足其各种合理的需要,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依恋情感的需要。教师对幼儿热爱、关心,是幼儿发展的动力,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心情愉快,行为积极性高。特别是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转为对教师的依恋,期望得到教师的关注、爱护,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直观,他们往往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行为来感受教师的关爱的。如幼儿说:“老师喜欢
2、我,睡觉的时候,老师总是摸我的头。”教师要充分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恋母的孩子,教师可以去抱抱他,跟他说说话,一起做游戏,让他体会到老师是喜欢自己的,感受到教师的爱和妈妈一样,使之情感上得到满足。老师要主动走近幼儿,通过“亲一亲”、“摸一摸”、“抱一抱”等方式,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依恋情感。 2、心理安全的需要:幼儿需要有一种安全感,渴望得到成人的保护,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他们希望幼儿园可以像自己家里那样温馨,也希望老师像妈妈一样可以跟他们一起游戏、玩耍、说说悄悄话。所以我们应该给幼儿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活动
3、环境。如可以将娃娃家等活动区域模拟家庭布置,让孩子围坐在教师身边,一起看电视、听故事,设置母子对话的情景,一起说悄悄话,让孩子有回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馨”。此外,还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兴趣等进行“传帮带”分组活动,让性格开朗的孩子帮助、带动性格内向的孩子一起游戏,有意安排他们坐在一起,使性格内向的孩子也能在最短的时间找到朋友。 3、独立自主的需要。幼儿正处于独立性萌芽时期,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意识,幼儿的自主独立的需要能获得充分满足,有助於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增强自信心,促进健全自我意识的发展。我们要为幼儿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要给幼儿敢于表现自己和尝试的机会。
4、多留一些空间给幼儿,给他们自己创造自己探索的机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自主需要。对孩子们的自我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们觉得“我能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例如,可以设计“我长大了”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小时侯和现在的不一样,尝试独立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系鞋带、自己取放玩具、整理活动用品等,让幼儿在自己感知的过程中,体验其中的快乐,激发积极情绪情感的产生。 4、交往的需要。孩子希望与他人交往,希望找到朋友,希望得到老师及同伴的关心和爱护,与同伴融洽相处。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友好交往的能力,为幼儿创造友好交往的环境。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对于幼儿交往中出现的好
5、事例,教师及时表扬、鼓励,也可用情景表演的形式重现出来,让幼儿模仿学习。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集体活动开始,给幼儿创造共同游戏的机会,体会交往的乐趣。比如:“一块红布”的游戏就是让幼儿和大红布共同游戏,利用红布变换出各种玩的方法,让幼儿在一起钻、一起爬、一起跑的过程中,激发愉快、兴奋等积极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和小朋友交往带来得快乐。 5、肯定及尊重的需要。孩子更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肯定。在生活和交往中孩子如果经常遭受打击、伤害、嘲笑,易产生失落感、压抑感,而失去自尊、缺乏自信。因此,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小小鼓励、一个轻轻的拥抱都能让幼儿体验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教师应弯下身子,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满足他们多种情感需求,多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允许他们自由活动、自由谈论,让他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当他们的想法得到肯定时,孩子的自信心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