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活泼好动 正常儿童都是好动的。幼儿不停地变换姿势和活动方式。如果要求幼儿安静地坐着,过不了多久,幼儿就有疲劳表现,不断地打呵欠,伸懒腰,他们就会动动手,踢踢脚,做各种小动作。幼儿在自由活动时,在相当长时间内持续地跑跑跳跳,却不感到疲倦。 幼儿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见到新鲜的东西,总是要伸手去拿或摸,能够放到嘴里的,总是要放到嘴里咬咬,尝尝,或者把东西放在耳朵边听听,或者凑过鼻子去闻闻,不停地积极运用他的各种感觉器官。 幼儿好动,是和他身体发育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幼儿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脊柱的弯曲还没有定型。肌肉收缩力差,长时间保持同一种姿势,就会使有关肌肉群负担过重。各种活动交替,
2、可使骨骼肌肉各部位有张有驰。活动还可使骨骼肌肉系统得到充分的血液供给,得到更多的营养。另外,活动主要是依靠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的调节,幼儿大脑的成熟程度不足,兴奋过程的活动胜于抵制过程。因此,不能长时间使某些部分神经细胞得抑制状态。 活泼好动的特点在幼儿中期尤为突出。幼儿园中班的孩子明显地比小班和孩子活泼好动。小班孩子比较听话,顺从老师的意见,说话和动作的速度也相对缓慢。中班的孩子就不同,他们动作比小班和灵活得多,头脑里主意也多,使老师感到不象小班那么“好带”,要求老师更加注意教育内容和技巧。中班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较突出的原因是: 幼儿园中班儿童经过一年的集体生活,对生活环境已经比较熟悉,也习惯了
3、幼儿园的生活制度没有上幼儿园的儿童,一般也掌握了一些和别人交往的经验,遇事不象3岁儿童那样怯生生了。 45岁幼儿在生理上又进一步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进一步发展。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较大提高。表现为孩子不象以前那么容易疲劳,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集中精力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也较前延长。比如,上课也可达到20分钟。神经系统活动进一步加强,还表现在对事物的反应比过去快,抑制的能力提高,因而45岁幼儿的动作比以前灵活,而且有条理。2、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小班幼儿主要依靠行动进行思维,中班则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比如中班幼儿计算物体的数量,虽然可以不用手指直接点着去逐个地
4、数,但是头脑中必需有物体的形象,而不能依靠抽象的概念,他只能知道几个苹果加几个苹果是多少个苹果,不能用抽象的数概念几加几。中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具体的,如果问:床、桌子、椅子、被子,这四样东西,哪三样应该归在一起?他们大多回答说:床、被子和椅子。因为被子放在床上,椅子放在床旁边,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也就是按这种实际逻辑进行思维,而不是按某种概念(如家具)进行概括。 中班幼儿理解成人的语言,也常常依靠自己的具体生活经验,有些事情大人以为孩子听懂了,其实他理解的,完全不是大人原来的意思。比如老师教幼儿念儿歌,其中有一句话是:“一滴水,不起眼”意思是说一滴水虽然显得很少,但很宝贵,孩子们都跟着
5、背诵。老师发现孩子每次念到这句话时,都指指自己的肚子,经了解,才知道孩子们把“不起眼”这个比较抽象的形容词理解成了“肚脐眼”,这对他们是很具体的。 具体形象性的特点不仅反映在中班幼儿的思维活动中,也反映在记忆、注意等各种认识活动中,还表现在儿童的语言活动中。幼儿容易注意具体的形象,而较难对抽象的讲述集中注意,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幼儿的讲述,以情景性语言为主,说明他在讲述时头脑中出现一幕幕生动的情景。3、开始接受任务 对小班的幼儿布置任务,一般需要结合他的兴趣。严格地说,小班幼儿还不能理智地按任务的要求行动。小班幼儿的行动往往受情感支配,常常是无意性的。中班幼儿开始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 在
6、日常生活中,4岁以后的幼儿对于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小班幼儿完成值日生任务常常还是出于对完成任务过程(如分发用具)的兴趣,或对所用物品的兴趣(值日生系上围裙)。中班幼儿开始理解到值日工作是自己的任务,对自己或别人完成任务的质量开始有了一定要求。 4岁以后儿童之所以能接受任务,和他的思维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由于思维的发展,他的理解力增强,能够理解任务的意义。由于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行为的目的性、方向性和控制性都有所提高。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活动。因为游戏很具体,有角色,有人物,有实际的玩具和其它材料,还有实际行动。游戏的要求
7、又不象上课或劳动那么严格,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活动,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时按自己的意愿休息或改变动作。在游戏中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认识物体的性能,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班幼儿已经有游戏活动,但是他们还不大会玩,需要成人领着玩。如果没有成人引导,小班幼儿就不知道玩什么,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动作。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中班幼儿不但爱玩而且会玩,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规定主题。他们不再象小班那样,出现许多平等的角色。他们会自己分工,安排角色。中班幼儿游戏的情节也比较丰富,内容多样化。在沙池玩沙,能够发展起钻地洞的游戏;搭积木时,搭好了“动物园”后,玩动物园的游
8、戏。在游戏中不但反映日常生活的事情,还经常反映电视电影里的故事情节。中班幼儿在游戏中逐渐结成同龄人的伙伴关系。他们不再总是跟着成人。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和小朋友相处,一同游戏,只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于人,或者是请求帮助解决活动中的实际障碍,或者是请求判断是非,有时则是要求成人对他们的成功加以肯定。(一)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
9、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二)不平衡性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
10、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三)阶段性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
11、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四)个别差异性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
12、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
13、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
14、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中班幼儿身心发展表现出的特点是怎样的,这些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样的启示和要求,对这些特点的再认识,将对中班幼儿的心理教育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活动水平的明显提高,需要更为丰富的活动空间 中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幼儿活动的范围大大扩展,活动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 要求活动区的活动更加适应中班幼儿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加充足的活动区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让他们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得发展。 二、幼儿游戏水平的极大提高,需要不断拓展游戏空间
15、 中班幼儿非常喜欢象征性游戏。在选择中班的教育形式时,要考虑提供促进幼儿不断发展的游戏活动与条件注重发挥活动区的作用。 三、幼儿进一步发展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需要宽松、安全的探索环境 中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能够提出自己的活动想法,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活动的自主性在活动区、游戏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主、有规则的活动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四、幼儿同伴交往需求与能力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性发展氛围 到了中班,幼儿的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游戏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
16、件。 中班幼儿游戏能力与水平都有所发展,与同伴的合作性游戏也逐步发展起来。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 中班的幼儿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这种需求又是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得以实现的。因此,为幼儿提供可以交往合作的游戏氛围,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户外锻炼、表演游戏、角色游戏以及各种活动区的游戏,都能为幼儿的这一发展需要提供帮助。 五、幼儿想象的有意性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 中班幼儿丰富而积极的想象力,需要教师提供一个有利于幼儿充分发挥的活动空间。活动区正是一个很好的空间,活动区的活动,可进一步发展成一个幼儿非常投入的集体活动。六、幼儿具体形象性的思维,需要具体的活动情境与活动形式 中班幼儿是整个幼儿时期思维特点表现最为典型的时期,即思维的形象性最为突出。这一思维特点不仅表现在幼儿解决问题,判断事物时,而且表现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在游戏活动中,幼儿都是沉浸在形象化的思维活动中。区域活动为幼儿的形象性思维提供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满足和实现了幼儿形象思维的需要。 中班幼儿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特点,需要类似活动区的活动形式为其提供具体而丰富的思维活动材料和活动空间,以保证幼儿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充分发挥与实现。 中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需求,需要我们大家去探索,不去探索,我们的教育将寸步难行;去探索,我们才懂得尊重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