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提高幼儿教师讲故事技巧的思考和探索 爱听故事是幼儿的天性。多数故事情节曲折,题材涉及广泛,内容新奇,正好贴近幼儿丰富、天真的想象力。他们在故事中不仅能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故事书的内容太过成人化、情节复杂艰深,语言的词句大大超过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范围。针对这一现象,我在平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探索、研究,力求把故事讲得易懂、生动,从而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增长他们的知识,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 那么,怎样才能使故事变得更生动、易懂呢? 一、解释复杂词句,化难为易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不理解到部分理
2、解再到完全理解,积少成多,逐步完善的过程。针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这一特点,在讲故事时,应考虑各年龄段幼儿的能力层次等实际情况,化难为易,逐步掌握,能变故事里的语言、词汇为幼儿所用。1.运用浅显的语言,化难为易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超出幼儿理解能力的词句,我就在不改变故事原有情节的基础上,用浅显的言语对这些词句做适当的解释,使得它们贴近幼儿的语言能力范围。比如,在大班故事被剪掉舌头的麻雀中有这样一段话:“帮帮我吧!快救命呀!”她声嘶力竭地喊着,拼命地跑着。其中,词语“声嘶力竭”幼儿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我就从用浅显的语言解释给幼儿听:“声嘶力竭”就是“大喊大叫,把嗓子喊哑了,力气喊尽了。”这一解释,幼儿
3、对“声嘶力竭”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对故事中危急情况下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地印象。2.运用体态语言,化难为易幼儿的语言发展认知理论告诉我们,4-6岁的幼儿对程度副词的把握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在中班故事返老还童的扇子中有这样一句:长者向正雄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高尚的人,你救了我的命,我应当报答你!”在生活中,幼儿的对“深”的理解,一般都停留在“从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大”的认识,即对“水深”的理解。在故事里,“深深地”一词,幼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用语言解释也比较费劲,并且幼儿还是似懂非懂。我就采取了体态动作,将“鞠躬”和“深深地鞠躬”作对比,帮助幼儿掌握故事里“深深地”的意思,再加上语言的
4、补述,“深深地鞠躬”表示对人更加地尊敬。自然地,幼儿对故事里 “正雄”的高尚品质有了认识;对故事里的“长者”知恩图报的品质也有了感性认识。幼儿的语言课堂中,体态语言传递着情绪和感情,帮助幼儿掌握理解复杂的词句,是课堂有声语言的重要补充。如果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两个渠道的作用,使学生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同时获取信息,必然会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角色对白,激发幼儿的兴趣故事角色的对白在表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给小朋友讲述故事时,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给人物的性格、形象“量身定做”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表情、神态,
5、以激发孩子们听故事的兴趣。在中班故事聪明的乌龟里有只狡猾的狐狸。它在故事里和乌龟的对话时,就要用狡猾的神情和语气,所以说教师在讲台上有时就得像表演者。在中班故事三基诺和树鬼中有一段话只见妈妈满脸愁容地对他说:“孩子,你把烧材背回来,可家里连一粒米都没有。”这里的对话,“妈妈”要有发愁的神态,语言要慢而低沉。实践告诉我,融入感情的故事讲述能有效的吸引幼儿的兴趣,能很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为幼儿今后的语文的学习奠定基础。三、研读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设置各种讲述技巧讲故事的技巧,我们就要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开始的时候会模仿一些他们的好的方法,渐渐地自己也摸出了一些规律,在不同的故事中自然地
6、能运用不同的方法了。我经常使用的讲故事技巧,罗列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熟记各种动物的叫声的模拟词,可以在讲到该种动物的时候随口用出来。比如小鸭子的叫声“嘎嘎”,在讲到小鸭子对白时,先叫几声“嘎嘎”,那样听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小鸭子的形象也鲜活起来了。要记住并且尽量真实且带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声音对讲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二、把故事角色之间的对白扩充。有的时候,在文字故事上,它们只写的是主要的一两句对白,但是如果我们在讲述的时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书中的对白,就显得有些呆板,讲故事很枯燥。那我们就要在讲述的时候进行想象,把原先一两句的对白扩充,角色之间你来我往对对几句,这样故事的
7、表现就更真实了,当然原则是不能篡改故事的原意。 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重复。幼儿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老师的身上。所以他们在停故事的时候,听着听着就开小差了,另外他们的思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转的快,往往我们用我们的速度讲述故事,他们却不可能把故事的内容全部听懂,所以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进行重复,孩子们喜欢这种重复,他们不会对这种重复感到厌烦,相反他们在重复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记住了这部分的内容。这就是重复的好处。 四、在适当的时候设置提问,卖卖关子(即合理的停顿)。 因为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他们在较长时间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
8、想开始游离,那样会影响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述比较长的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在适当的时候,要设置一些提问,或者卖一下关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实是再次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让他们重新集中注意力来听老师讲故事;另外还有,在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语言来提示小朋友故事开始了或者结束了,引领小朋友的情绪从开始到结束有一个完整的起始过程。 五、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们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 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想象与真实不能分清界限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思维特点,让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比如让孩子帮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来逃跑、来找到它想要的东西,比如给小兔子壮
9、胆、给胆小的小羊打气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乐意参与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十分地投入,比如有时候,孩子们听到大灰狼就要追上小兔子的时候,他们会激动地喊:“小兔子快跑!小兔子快跑!”到这个时侯孩子们已经跟着故事中角色的喜而喜,怒而怒,难过而难过,着急而着急,孩子们的情绪已经完全地与故事的情节和感情融为一体了。有时候,老师讲到角色的一个动作,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老师的口气带着提示性,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说这个动词,好像他们也在和角色一起感受这个动作。比如大班故事转不停的小狗中,小朋友就会一起说:“转呀,转呀、转呀、转呀”。教师学习优秀的讲故事的技巧,借鉴别人的好方法。比如,老师
10、自己多听录音机磁带的优秀故事,多看碟片,发现讲故事的技巧。我主要学习的是鞠萍姐姐讲故事孙敬修爷爷讲故事等。在这些优秀的节目中,我找到了很多讲好故事的好技巧,比如讲故事的时候语言要亲切要有变化,在表现动作的时侯可以使用很多各种各样的象声词,可以提高对人物角色的动作的变现力度;比如在讲述故事中间可以设置一些提问,可卖卖小关子来吸引听者等等。 第三步,研究自己所要讲述的故事,在每一个故事中设置各种讲述技巧。 在找到这么多好的技巧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开始的时候会模仿一些他们的好的方法,渐渐地自己也摸出了一些规律,在不同的故事中自然地能运用不同的方法了。我经常使用的讲故事技巧,罗列
11、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熟记各种动物的叫声的模拟词,可以在讲到该种动物的时候随口用出来。比如小鸭子的叫声“嘎嘎”,在讲到小鸭子对白时,先叫几声“嘎嘎”,那样听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小鸭子的形象也鲜活起来了。要记住并且尽量真实且带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声音对讲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二、把故事角色之间的对白扩充。有的时候,在文字故事上,它们只写的是主要的一两句对白,但是如果我们在讲述的时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书中的对白,就显得有些呆板,讲故事很枯燥。那我们就要在讲述的时候进行想象,把原先一两句的对白扩充,角色之间你来我往对对几句,这样故事的表现就更真实了,当然原则是不能篡改故事的原意。
12、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重复。幼儿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老师的身上。所以他们在停故事的时候,听着听着就开小差了,另外他们的思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转的快,往往我们用我们的速度讲述故事,他们却不可能把故事的内容全部听懂,所以我们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进行重复,孩子们喜欢这种重复,他们不会对这种重复感到厌烦,相反他们在重复听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记住了这部分的内容。这就是重复的好处。 四、在适当的时候设置提问,卖卖关子(即合理的停顿)。 因为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他们在较长时间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开始游离,那样会影响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所以我们
13、在讲述比较长的故事的时候不要一口气讲完,在适当的时候,要设置一些提问,或者卖一下关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实是再次引起小朋友的兴趣,让他们重新集中注意力来听老师讲故事;另外还有,在故事的开始和结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语言来提示小朋友故事开始了或者结束了,引领小朋友的情绪从开始到结束有一个完整的起始过程。 五、在适当的时候,让孩子们与故事中的角色进行互动。 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想象与真实不能分清界限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这一思维特点,让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中,比如让孩子帮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来逃跑、来找到它想要的东西,比如给小兔子壮胆、给胆小的小羊打气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乐意
14、参与的事情,而且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十分地投入,比如有时候,孩子们听到大灰狼就要追上小兔子的时候,他们会激动地喊:“小兔子快跑!小兔子快跑!”到这个时侯孩子们已经跟着故事中角色的喜而喜,怒而怒,难过而难过,着急而着急,孩子们的情绪已经完全地与故事的情节和感情融为一体了。有时候,老师讲到角色的一个动作,不断地重复这个动作,老师的口气带着提示性,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说这个动词,好像他们也在和角色一起感受这个动作。比如大班故事转不停的小狗中,小朋友就会一起说:“转呀,转呀、转呀、转呀”。 以上的这些思考,是我在实践中得出来的,也是我能在实践中能有效运用的好经验。我想这样的思考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天天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