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幼儿攀比心理及应对策略陆海敏 一年 幼儿教师 无职称 泰州市儿童教育实验中心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越来越看重,这种思想也潜移默化地被孩子所仿照,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在幼儿中,攀比现象随处可见,比穿戴、比住房、比父母,攀比的内容形形色色。本文针对幼儿的这种攀比心理进行简要分析。关键词:攀比心理;攀比现象;幼儿攀比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越富有的地方,攀比现象越严重,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强,因此攀比现象在幼儿中也经常发生,比如幼儿发现其他小朋友有新的玩具,就一定要让家长给他买,如果不满足他,就会出现哭闹或者拒食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不得不就范。探析幼儿攀比心
2、理,引导幼儿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幼儿攀比心理的定义攀比心理是指一种不甘落后、凡事要争强好胜、物欲性强的心理,不仅会出现在成年人和青少年当中,在幼儿身上也比较常见。幼儿在两岁以前,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不会对事物进行攀比,两岁以后随着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模仿能力的增强,就会出现攀比现象,向父母提出“我也要”的要求,“我也要”的潜台词就是“别人有,我也要有。”这种心理就是比较典型的攀比心理。幼儿的攀比心理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比较正常的一种心理表现,是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这个年龄段正处于幼儿园阶段,他们攀比的内容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大到车子、房子,小到零食、玩具。教师和家长
3、要正确看待幼儿的攀比心理,用合理、冷静、健康的态度引导有攀比心理的幼儿。因为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比较正常的年龄特征,应该因势利导,转弊为利,正确疏导幼儿的攀比心理,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二、形成攀比心理的主要原因1、社会的发展诱发了幼儿的攀比心理。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经济条件普遍较低,只要衣能敝体,食能果腹就可以,幼儿手里没有各种各样的新奇玩具,只是自己制作的小东西,大家的玩具千篇一律,因此不太会出现攀比现象。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经济条件的好转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了物质基础,加上对独生子女的关爱,家长对幼儿的成长空前关注,无论是吃的、穿的、用的,都会力所能及,加上攀比
4、现象在大人中间越来越常见,经济条件和模范对象助推了幼儿攀比心理的滋长。2、家长对幼儿的影响。与幼儿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家长是幼儿的启蒙老师”,是幼儿最亲密的伙伴,即使父母不去刻意教导孩子,他们的语言和行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有很多家长在交流时,没有注意到这些,“谁有权,谁的口气硬,谁有钱,谁的腰杆粗”“看车就知道人家过得好不好”之类的话,在没有分辩力的幼儿脑海中成了真理,他们会学着大人的语气对所见的事物去进行评论,自热而然形成了攀比心理。3、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攀比心理的影响有一些幼儿园的教师做法不够正确,师德存在问题。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个或者某些幼儿因
5、为家庭环境好,或者家长有权有势,会受到老师的关照,上课多回答问题,座位也可排到最好的位置。幼儿园里有节目的时候,总是让那几个幼儿上台表演等。对于那些家庭条件不够好的幼儿,教师会比较冷淡,对他们的要求也是不理不睬。教师的言行,幼儿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会对这些现象进行比较,攀比心里得到成长的条件。4、家长的教育态度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人视幼儿为掌上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飞了,幼儿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要想方设法满足,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爱被称为溺爱。家长过度的溺爱导致了幼儿的娇生惯养,会让幼儿之间产生攀比,促成了攀比心理的形成。5、幼儿年龄特征成为攀比心理的心理基础。
6、幼儿逻辑思维不够成熟,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天真、纯洁、好奇、模仿能力强,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阶段,但是他们分辨不出是非对错、真假美丑,只要感兴趣的、新鲜的都去跟着学,这种天性为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攀比心理如果只限制在物质范围内,将不利幼儿的发展,老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分析,充分认识幼儿攀比的两面性,因势必利导,引导幼儿的身心往好的方向发展。三、幼儿攀比的两面性(一)积极作用1、满足表现欲望幼儿心理发展不够完善,大多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愿意表现自己,愿意让大家的目光都关注自己,不喜欢听到别人说自己差。他们认识到只有某一方面强过同伴,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找到自己的尊严。这时,攀比心理充分体现
7、了幼儿的上进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内在动力,满足幼儿的表现欲。2、鼓励幼儿进步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儿童具有向上意志,追求优越。幼儿的攀比心理能够反映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家长和老师应试抓住这个特点,为幼儿提供正确的参照物,指明幼儿的努力方向,树立榜样,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奋进、努力追求、实现理想的目标。例如:班里的小明不遵守纪律,上课好动,不完成作业。老师跟他谈话沟通,达成协议,如果他能够上课积极听讲,下课主动完成作业,就奖励他小五角星。这样的奖励迎合了小明的心理,改变了小明的学习态度。(二)消极作用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有适当的攀比心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年龄特征,适度的攀
8、比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到积极作用,但过分的不切实际的攀比,会对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分散精力,影响幼儿学习当幼儿的攀比心理没有被正确疏导,就会毫无目的地进行攀比,把注意力转移到与学习无关的事物上去,这样就会牵扯到幼儿的精力,分散学习注意力,影响到幼儿的正常学习。2、增加开销,加重经济负担幼儿的攀比现象大多是对物质条件进行攀比,吃的、穿的、用的、玩的,这些都与家庭经济支出息息相关。小小的要求可以满足,当幼儿对一些消费比较高的东西进行攀比时,家庭经济负担就会加重。3、错误发展,养成不良习惯幼儿的攀比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通过攀比来确定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
9、,获得自己的尊严,如果他的索取能够得到满足,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误以为正常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慢慢地会形成虚荣心,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也会如影相随,导致幼儿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走进误区。除此之外,过度的攀比心理会导致幼儿的精神压力增加,失去童年的快乐和纯真。因此对幼儿的攀比行为要正确引导,不要过分溺爱、百依百顺,防止出现攀比惯性。四、幼儿攀比的应对策略(一)反攀比当年轻的父母听到“别人有,我也要有的”的论调时,可以采用反攀比策略,比如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小明虽然有自行车,但是你有滑冰鞋!”(二)改变攀比的要点幼儿有攀比心理,说明他们有上进心,总想在某一方面超越别人。因此要抓住幼儿的这种心理,观察其
10、攀比的要点,如果不是正当的攀比目标,要引导幼儿改变攀比对象,把攀比要点改成学习、才能、良好习惯等。比如:当幼儿埋怨老师为什么不表扬自己,为什么不让自己当班干部时,父母可以和幼儿一起研究,找出主要原因,列举在职班干部的优点,引导幼儿向他学习并超越他。(三)纵向攀比鼓劲幼儿不要跟其他人比,要跟自己比,进行一下纵向比较,比如,可以看看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进步,这个学期跟上学期比是不是有进步等,在特殊的攀比中,幼儿会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原来不明白的道理,现在明白了,原来不会做的题目,现在会了,从而体会到了进步的喜悦,自信心也会慢慢增强。(四)改变家长的教育态度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向起着
11、决定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要防止溺爱现象,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对幼儿的攀比心理造成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幼儿克服过度的攀比心理。五、小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止是每一个家庭的焦点,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注孩子的成长,防止孩子走上歧路,是家长与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攀比行为在幼儿当中普遍存在,我们要从心理分析出发,治标治本,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成长道路。参考文献:1樊俊清.说说幼儿的攀比心理J.当代学前教育.2008(05)2张世义;袁芳芳.幼儿教师问题关注的类型与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1(04)3郭翠菊.论家长攀比对孩子的负面影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