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创造性特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 刘娟娟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引自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94这表明每个儿童都有创造力,都有无限的创造潜力,创造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应提供有助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条件。任何创造都由三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创造动机、创造过程、创造结果。亦即创造活动必然始于创造动机,经过创造过程,产生创造性成果。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43页因而,创造性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创造动机激发好奇心创造动机是创造行为的
2、直接推动力,是创造行为的本源。好奇心对于形成创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只有对客观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去了解它,然后才有可能发现可以改变的方面,好奇心是探索和创造的原动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爱迪生曾说过:“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其实就是好奇心。特别是孩子在幼儿时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幼儿随着生理的成长会对身边的事物寄予强烈的好奇心,总有问不完的问题。例如一个上小班的幼儿会问
3、老师:车子朝前开,树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朝前跑,而非要往后跑呢?小孩子听饭、喝牛奶就能长大,那树吃什么?喝什么才能长大?是不是吃树叶?又比如,有位5岁多的幼儿看见电视报道地震的消息,他就问:“为什么要地震?可以叫地不要震动吗?”这种好奇心是创造的巨大动力,是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条件,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翅膀和先导, 教师应允许幼儿进行自由的探索, 多为幼儿提供动手、动脑机会,应正确看待和因势利导,点燃幼儿学习和探索社会世界的欲望。2.创造过程强调主体性 主体与客体(subject and object)原是哲学概念,是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
4、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指向的对象。幼儿的学习活动是有对象的或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幼儿。幼儿必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然而,在传统的学习观中,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强调接受,强调重复性学习。我们并不否定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不否定接受学习的形式和重复性学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占的位置,但在倡导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更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例如在中班社会教学活动“不跟陌生人走”中,启发幼儿“如果是你,遇到陌生人会怎么办?”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师追问“要是身边没有警察怎么办?要是没有电话怎么办?”课堂中不断强调幼儿的主体性,教师为幼儿创设相应的情景和道具
5、,幼儿分组进行讨论,幼儿纷纷释放各自的潜能和个性思维,在表述与补充后,幼儿既能分辨出恶意的陌生人,又能巧妙地跟陌生人说“不!”幼儿在创造性社会教育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幼儿不仅要接受教师所教的知识,而且要消化这些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的联系,敢于除旧布新,敢于自我发现,对幼儿主体来说,学习远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增加,而是一个人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会与某种学习经验、知识、文化相互贯穿,并导致其态度、个性(人格)及对未来的选择方向发生变化。因此,幼儿只有发挥主体性,才能使其学习更有创造性的成分,从而更主动地获得发展。 3.创造结果尊重想象力由于幼儿主客体尚未完全分化,常赋予无生命的物
6、体以生命、感情和意志,这就给幼儿联想、想像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也为幼儿创造力的萌芽开辟了道路。有一位叫李虎的孩子,听说爷爷要去美国考察,他觉得爷爷要在空中飞12个小时,太费劲了,他想将来不用坐飞机,可以升到中国上空,等地球转过来,再落到美国的土地上。这种想法也许在大人眼中是异想天开,但这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对太空的一种遐想。想象是智力发展也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想象被心理学家誉为是智慧的翅膀,它可以使幼儿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幼儿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游戏中去模拟成人的行为,体验成功的快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要是幼儿创造力得到完善的、良好的发展,尊重想象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