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78461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1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4 4课课 中国历代变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和改革【唯物史观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改革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原因及其产生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每次改革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史料实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实证改革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每次改革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和实质,培养有效解

2、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共以民族利益为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的理念,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一.中国古代改革(一)周秦之变(社会转型)周的王道政治对统治者有德的要求,是所谓德政。春秋战国的霸道政治背离了周的王道。秦制取代周制,霸道的色彩明显。王鸿生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和霸道NoImageNoImageNoImageNoImage石器、青铜器 铁犁牛耕(私田开垦)世卿世禄 任命官员(权利集中)学在官府 学术下移(私学兴办)礼乐文明 礼崩乐坏(社会剧变)生产工具社会秩序文化教育权力结构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3、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背景:(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2)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3)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3.表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 变法,其中 以商鞅变法(BC356)最为彻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变革燕国燕昭王改革变法风潮邹忌改革邹忌改革燕昭王改革燕昭王改革赵武灵王变革赵武灵王变革李悝变法李悝变法申不害变法申不害变法战 国 七 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内容 影响

4、 1、废除井田,奖励耕织;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3、建立什伍组织;4、建立县制;积极影响:(1)商鞅变法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国力,同时壮大军事力量,稳定统治秩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许多制度为后世沿用,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消极影响: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商鞅变法商鞅变法(1)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看商鞅变法与封建制确立的关系打

5、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强国力发展封建经济,增强国力 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商鞅变法商鞅变法(2)从商鞅的结局看对变法结果的认识新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结果被车裂而死。车裂是古代的一种非常残忍的死刑,就是把人的四肢和头分别拴在五辆马车上,让马车向不同的方向奔跑,撕裂人的肢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课堂探究】【课堂探究】商鞅变法成功了吗?思考判断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商鞅变法维护

6、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取消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以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尽管如此,商鞅变法的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深入民心,在秦国得以延续,故“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秦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隋唐221BC221BC220AD220AD589AD589AD 分裂割据、战乱不断、民族交融、走向统一(二)、北魏政权与改革1.背景: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2.概况: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3.结果: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

7、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前期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整顿吏治。(加强官僚队伍建设)均田制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租调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和调。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 均田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

8、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设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VS【课堂探究】【课堂探究】对比两则材料,思考三长制实行的意义?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迁都洛阳的原因:政治: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较深,改革遇到阻力。经济:平城经济落后,无水路漕运,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地理:地处塞上,不利于“经略南方”。文化:洛阳本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

9、中心。【与南朝争夺正统地位,欲以华夏文明继承者自许】后期改革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旧俗,实行全面汉化改革鲜卑旧俗,实行全面汉化。493年,以“南下伐齐”为名,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内容后期改革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旧俗,实行全面汉化改革鲜卑旧俗,实行全面汉化。移风易俗 易服装 说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北魏文官俑北魏文官俑鲜卑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改为汉姓鲜卑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改为汉姓拓跋拓跋元元步六孤步六孤陆陆拔拔拔拔长孙长孙贺兰贺兰贺贺达奚达奚奚奚独孤独孤刘刘乙旃乙旃叔孙叔孙勿忸于勿忸于于于丘穆陵丘穆陵穆穆尉迟尉迟尉尉内容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促

10、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影响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1)背景:民族交融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北魏重新统一北方(2)内容: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

11、说汉话、通婚姻;(3)影响:有效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2.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重难拓展重难拓展从改革内容看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概括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根本原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改革从实际出发,内容全面,措施得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决心;【课堂探究】【课堂探究】思考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改革者的个人品质;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三冗危机三冗危机【冗员】【冗员】采

12、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兵】【冗兵】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冗费】【冗费】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三)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1.1.背景: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背景: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 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三)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2 2概概况: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况: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

13、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三)王安石变法(三)王安石变法3.3.内容:内容:(1)内容: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

14、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2)作用: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局限: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1)内容: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2)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局限: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3.方田均税法(1)内容: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2)作用: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

15、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4.均输法(1)内容: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2)作用:降低国家支出,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1)内容:宋代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 市场物价。(2)作用:市易法有平抑物价调剂供求的作用,限制奸商垄断居奇,把以前归于大商人的利得收归官有,增加财政收入。(1)内容:整顿厢军及禁军,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2)作用:提高军队士兵素质。(1)

16、内容: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2)作用:改变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1)内容: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2)作用:加强对农村的统治,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建立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1)内容: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废诗赋取士,注重能力的经义策论考试,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2)作用: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扩大考选名额。从史料解读王安石变法史

17、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史料二 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课堂探究】【课堂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2)史料二是从哪一角度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的?(1)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2)从

18、生产力的角度和对历史贡献的角度进行评价。北宋王安石变法总结北宋王安石变法总结1.背景:“三冗两积”的社会局面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失败;2.内容(富国强兵):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3.结果: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嘉靖皇帝深居内宫,修仙练道,三十年不理政;隆庆皇帝在位六年,极少审批公文,遇有国家大事,听任群臣争议,一言不发,有人竟以为他是哑巴。材料二: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

19、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刘志琴张居正评语材料三: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刘志琴张居正评语(四)张居正改革1.背景(1 1)吏治腐败,政治危机)吏治腐败,政治危机(2 2)土地兼并,经济危机)土地兼并,经济危机嘉靖帝在位嘉靖帝在位4545年就被掠夺达年就被掠夺达3030多次多次嘉靖二十九年嘉靖二十九

20、年 “庚戌之变庚戌之变”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后绘制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后绘制(3 3)边患严重,边境危机)边患严重,边境危机2.内容整顿吏治整顿吏治 加强官吏考核加强官吏考核赋税改革赋税改革 清丈田亩清丈田亩 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利于农减轻农民负担,利于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发展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正税)、派办(附加)京库岁需与存留(留置地方)、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

21、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明史食货志二赋役 顾名思义就是简化赋、役征收手续。顾名思义就是简化赋、役征收手续。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3.影响 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为什么苦心经营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呢?成效的改革却一朝颠覆呢?“务在强公室,杜私门”“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夫”“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22、豪强地主反对;与皇权形成矛盾;豪强地主反对;与皇权形成矛盾;君主专制制度(根本)君主专制制度(根本)二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变法背景1.政治因素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因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思想因素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内容颁布新法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改革旧制政政治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经济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文教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军事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

23、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朕 惟 国 是 不 定,则 号 令 不行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1898年6月明定国是诏35 瀛台瀛台 慈慈禧禧太太后后1989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失败材料一:材料一: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

24、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材料二:(他们)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9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3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英】赫德材料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1 1、客客观: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 2、主主观: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

25、僚身上。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3 3、策策略失误: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影响: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广义上的清末新政: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0119111911年年,这,这

26、10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狭义上的清末新政: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指1901-1905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政。预备立宪:预备立宪:指指1906190619111911年间,清

27、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年间,清政府在其他改革的同时,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所展开的改革。(二)二)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背景:背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签订,使列强在华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保持统一独立,而,使列强在华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实际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为了满足列强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

28、满足列强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1901年年清政府推行清政府推行“新政新政”。开始标志:开始标志:19011901.1 1.2929,流亡中的,流亡中的慈禧慈禧以光绪的名义以光绪的名义在在西安西安颁发了变法的诏书,命颁发了变法的诏书,命督抚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1.1.清末新政清末新政(1901-19051901-1905)措施:措施: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

29、中央机构;央机构;编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 36 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性质:性质:是洋务运动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中体西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未触及清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未触及清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和高度的

30、皇权,使其从一开始就有名无实,只是一场清政府清政府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维护阶级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而已。而已。1.1.清末新政清末新政(1901-19051901-1905)在政、经、军、文化上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作用,在政、经、军、文化上带有明显进步思想和举措,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发展,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也,也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为民主思想传播创造了条件。影响影响预备立宪预备立宪(1906-19111906-1911)影响影响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工作。它是清政府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工作。

31、它是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所采取的措施。经过经过1905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年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1906年下诏年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预备仿行立宪”学习日本学习日本 ,渐行立宪。,渐行立宪。19081908年年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内容:预备期为内容:预备期为9 9年;皇权至高无上。年;皇权至高无上。1911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年裁撤军机处,设责任内阁;1313阁员,皇族占阁员,皇族占7 7人。人。骗局。依据:骗局。依据:集权于皇上和皇族。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集权于皇上和皇族。

32、钦定宪法、皇权至高无上;组成“皇族内阁皇族内阁”,按英、日立,按英、日立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宪制,皇族不能进入内阁。实质:实质:目的:目的: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立宪派内部开始分化,部分走向革命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削弱了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客观进步意义:客观进步意义: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预备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是

33、一场具有政治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应了时代的潮流。如:第一次颁布了如:第一次颁布了宪宪法大纲法大纲,成立经,成立经选举选举产生产生的的具有议院雏形具有议院雏形的的资政院资政院和和谘议局谘议局。其一部分成果,成为其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主观目的反动性:主观目的反动性: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为取悦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活动本质的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仍未超出“中体西用中体西用”范畴。范畴。客观影响的进步性:客观影响的进步性: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

34、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清政府的这些让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实际作用的背离性:实际作用的背离性: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清政府努力的结果适得其反,从直接影响看,这引起人民的反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抗和满汉地方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

35、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认识: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整体认识清末整体认识清末“新政新政”和和“预备立宪预备立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改

36、革1 1、过渡时期: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过渡时期: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中共八大召开,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中共八大召开,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失误也取得一些重大成就。道路,有失误也取得一些重大成就。3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7、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随着党的十八大、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等一系列会议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继续全面深九大等一系列会议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改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

38、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开始:1956年,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但这一时期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二、改革开放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39、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1.中共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召开时间:2012年11月。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2013年。内容: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深化改革-确立目标1.1.中共十九大中共十九大召开时间:2017年10月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时间:2019年内容: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深化改革课堂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ppt课件 (2)-(部)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