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姜有志课程标准作为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阶段教育之后的结果所作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初中物理课标就是初中物理教育管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物理的直接依据。一、课程标准的内涵(1)课标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阶段学习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2)它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估计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
2、及的。(4)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5)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1)框架结构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术语解释、举例)五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
3、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前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前沿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含样例和活动建议)科学探究科学内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物 质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4、新材料及其应用运动和相互作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能 量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续发展实施建议教学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 学生学习评价建议教学大纲:只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考核与评价)三个部分。(2)内容侧重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要实现的“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 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提示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 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
5、制(3)性质与价值教学大纲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的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学生通过物理课学到初步的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得初步的技能,逐步发展能力、形成世界观。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详细地描述了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的五个方面。(4)教育目的(培养目的)教学大纲中教育目的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重点是知识与技能。课程标准
6、中把物理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落实教学大纲的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导致教学对象只是那些有升学希望的学生,使初中教育成为只重视知识技能、重视考试能力的精英式教育。而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的大众教育,它不但关注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5)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确定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层次要求,二是能力目标要求,三是兴趣、态度、精神、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等。这些教学目的的限定性、终极性较强,有些脱离实际,束缚了教师的行为。物理课标把大纲中的教学目的上升为课程目标,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
7、基础上,制定了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对科学素质的理解而言,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有所深化。对每一维度的实施,物理课标都有详细地行为标准描述。对“知识与技能”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提出了最基本的、定性的且有弹性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方便了教师的因材施教。(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
8、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制定了六条目标。它们分别是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分析概括以及信息交流等能力的要求。在这里,技能与能力是有区别的,技能侧重于具体的操作
9、,而能力则侧重于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
10、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制定了七条目标。除了强调大纲中已有的科学求知欲、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外,标准还提出了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等。(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
11、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6)课程理念物理课标提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注重从生活走
12、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是以前的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人为本”的体现).课程理念从目标、源头、学法、视野、评价五个方面进行阐述:a.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突破学科本位,定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物理内容作为教材或载体,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孤立地呈现给学生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b.源头:一是贴近学生生活,二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与大纲相似。c.学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
13、方式多样化,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是贯穿课程始末的一根红线,也是课改理念的精髓核心。d.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借鉴国际理论,注重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如:人眼的凸透镜功能,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如:“流水乐谱”、“毕加索的星空画”等吸纳入教材。e.评价:课程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新的评价观: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元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重视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7)内容标准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主要是知识点(科学内容)。物理课标中,内容标准为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科学探究在大纲中只作为一种
14、精神培养,并不作为一项专门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标准还给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一些事例,教师在实施中便有章可循。提出问题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事例:略(下同)。猜想与假设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知条件,经
15、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分析与论证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5.尝试
16、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评估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3.能注意探究过程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交流与合作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2.有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意识。3.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5.有团队精神。6.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一定层面上讲,标准中科学内容是大纲中知识点的宏观整合,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一级主题,由此分别衍生十四个
17、二级主题,六十五个三级主题,层次分明、结构感强。二级主题分为各个不同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都分为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内容标准从知识点与技能的要求层次、认识的过程与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通过样例进行定性阐述。这些样例是对标准进一步的解释和扩展,其弹性、开放性以及活泼程度都比较强,限定性很小,教师可依据教材和本校实际因材施教。标准中明确指出,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是教学活动实例。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其他活动,这使教师的活动教学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如“物质”这一级主题含有四个二级主题: 1.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2. 物质的属性 3.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4
18、. 新材料及其应用“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这一二级主题下有六个三级主题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两条标准)例、建议略(下同)。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8)教学建议物理教学
19、大纲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包含了这样四个方面,一是阐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二是阐述了教学中应培养的观察、实验、分析概括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落实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四是培养科学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教学建议,多数已成为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而物理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是从另样角度提出的,一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探究活动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重视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二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三是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四是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多
20、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把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外作业的一部分。五是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9)教科书编写建议物理标准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建议,这是以前教学大纲中没有的。物理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内容,物理课标不直接规范教学用书的内容,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间接影响教科书的编写。物理课标准中提出,教科书要为全面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服务。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推荐一些开放性的探究性课题。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为实施科学探究提供便利,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形式生动活泼,应传递多种有益的信息。教科书应关注学
21、生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提出教科书的编写可以有多种版本,且要各具特色。(10)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课程资源有校内和校外资源,它们都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两类。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如各种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象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等。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作用于课程,却不是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设备、设施、场地和环境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也是大纲中很少提到的。标准中提出,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信息化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开发实验室
2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11)学生学习评价建议物理教学大纲中的考核与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检查教学质量,原则是考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其他的非智力因素(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也作为评定依据。物理课标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发现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评价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增加学习的信心,评价目标有三点: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三是促进课程的不断发展。物理课标中提出,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在义务教育阶段,校内测验的主要目的不是筛选和
23、甄别,命题时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追求区分度,更不能以校外某种考试作为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指出命题时故意设置误区、诱导学生犯错误,对学生学习不但不能帮助,而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都十分有害。对评价的形式,提倡用记录卡片的形式记录学生学习的情况,笔试应该逐步做到开卷与闭卷结合,不宜评定“综合”的分数或等级,不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的学生,以利于学生健康发展。三、物理课标的特点(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
24、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2)突破学科中心课标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难、瀪、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3)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加强评价体系指导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各学科课标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课标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见附表)(5)拓展课程实施空间课标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从而我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良好的环境物理课标的主要特点是:体现新课程的五点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