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9高中政治易混易错点解析【判断并修改】第一单元1哲学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惊异。 矫正哲学与人类对世界惊异后的思考有关,但不是哲学产生之源。哲学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2哲学就是世界观。 矫正哲学是一种世界观,但二者不能划等号。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能成为哲学。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矫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但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科学;同时,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矫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总和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矫正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
2、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不能颠倒两者之间的关系。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矫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对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而不是两者的辩证关系。7对某些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无法定论的过程。 矫正观点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没有看到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同一性,没有看到认识发展的无限性。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矫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而唯心主义也有一些局部的可借鉴之处。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另外两个基本派别。 矫正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
3、的哲学体系。10是否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本质区别。矫正各种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升华,都研究时代的迫切问题。只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注意研究以后的应用。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巅峰。 矫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重大成果,但它不是哲学发展的巅峰,因为它还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12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矫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思想,但以往的旧哲学中也有坚持唯物论思想的,只不过是在社会历史领域没有坚持唯物论思想。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指向它是改变世界的理论。矫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指向其理论是正确的,其革命性指向改变世界。14马克思主义哲学
4、中国化的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矫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除了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有毛泽东思想。第二单元15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矫正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的东西可以离开观念的东西。16雾和霾都是唯物主义讲的物质。 矫正雾和霾都属于唯物主义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马克思哲学中讲的物质。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7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矫正物质是永恒的,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18社会劳动集中体现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矫正社会的构成要素地理环
5、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9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矫正意识现象不属于物质,但其存在并没有否定世界的物质性,因为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不是指世界有什么。20要将运动的相对性和静止的绝对性结合起来认识事物。矫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能混淆运动和静止的属性。21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矫正规律是客观的,但不是不变的。规律是事物的规律,事物是变化的,其规律也必须是变化的。22人们可以根据条件去改变、创造规律。矫正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23人类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6、矫正太阳东升西落等属于现象间的联系,不是本质的联系,故不是规律。现象表现规律,但自身不是规律。24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把握规律。 矫正把握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能够把握规律,因为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25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矫正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反映不一定都是正确的。26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矫正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27.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矫正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应该是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就有什
7、么样的意识内容。28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矫正没有人脑,一定不会有意识;但是,有了人脑,却不一定产生意识,因为意识产生还需要反映对象。29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矫正意识的内容是物质,故是客观的;但是,意识的形式却是主观的。30蜘蛛织网等意识活动不具有目的性。矫正蜘蛛织网等不是意识活动,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31意识推动人类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矫正意识的性质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同性质的意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起推动作用。32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等量齐观的。 矫正意识的能动作用非常大,但还不能与物质的决定作用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33意识的能动性
8、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矫正意识的能动性,既表现为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表现为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34人们之间的不同看法体现出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矫正人们之间的不同看法既体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也体现主动创造性。35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矫正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而不能是认识。36高度的革命精神就是要求在工作中尊重规律。 矫正高度的革命精神指向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严谨的科学态度指向的是尊重客观实际和规律。37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全面把握当前的实际情况。 矫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全面把握当前的实际情况,还要把握过去、将来的实际
9、情况。38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在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矫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但不包括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39动物心理产生于低层次的实践活动。矫正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40实践具有能动性决定了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矫正此处的能动性是指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错误的目的或意识指导下的实践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盲目实践,故其是存在的。41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矫正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但是,单个人也可以进行实践,只不过他自己的实践要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42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人类认识的来源。矫正人类认识的来源和途径是两回事。读万卷
10、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类认识获取的两个途径,但人类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43创业者用直接经验检验专家的间接经验。矫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专家的间接经验也要通过实践检验。44正确认识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矫正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唯一因素,是实践,而不是正确认识等。45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矫正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6不成功的实践对认识的发展没有价值。矫正不成功的实践也可以检验认识的正误,故有价值。47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真理中蕴含着谬误的成分。矫正真理是正确反映,谬误是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48 受各
11、种因素影响,人们往往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产生多种正确的认识。矫正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认识,但这多种认识中只有一种是正确的。49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矫正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会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50认识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矫正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未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故推翻已确定的真理的说法显然错误。51有用的就是真理。矫正真理的正确性决定了它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第三单元52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矫正联系是普遍的,并
12、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53人类通过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为自身造福。矫正人类建立的联系都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而不是自在事物的联系。54联系的客观性决定了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矫正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55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矫正任何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人化”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其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仍然是客观的。56人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去建立新的联系。 矫正人们可以建立新联系,但不是根据自身需要去建立,而是根据固有联系去建立新的联系。57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矫正整体功能不是部
13、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整体功能可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也可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关键看整体内部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情况。58整体就是指事物的全局,体现为数量上的多。矫正整体既指向事物的全局,又指向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在数量上体现的是一,部分体现的是多。59部分推动整体的发展矫正并非所有部分都推动事物的发展,要看部分的性质、部分之间的关系状况。60要立足于或着眼于事物的部分来解决问题。矫正解决问题时,我们要立足于或着眼于整体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部分。61任何事物都在发展。 矫正任何事物都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但不是所有事物现在都处于发展状态,旧事物就处于倒退状态。62发展的实质就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矫正发
14、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而不是新出现的事物战胜旧事物。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也可能是旧事物的重新出现。63发展是变化,变化是发展。矫正发展是变化,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64新事物发展必须彻底抛弃旧事物中的因素。矫正新事物不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或完全否定。新事物既要对旧事物进行克服,又要对旧事物进行汲取,还要增添旧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65新事物总是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矫正由于新事物存在着弱点,人们对其认识有一个过程,所以人民群众并非一开始就支持新事物。66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矫正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所以并非所有量变都会引起质变。67质变
15、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矫正质变可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也可能是旧事物战胜新事物,并非所有质变都代表着发展。68社会发展需要我们推动量的积累。矫正不是所有量变都有利于事物发展,所以不是所有的量变都要推动或支持,我们只推动或支持有利于事物发展的量变。69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利、弊两个方面。矫正任何事物都包括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不一定是利和弊。70分析矛盾要把握好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基本属性。矫正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属性,但不是基本属性,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71.相对斗争性和绝对同一性是统一的。矫正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统一的,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16、不能将相对与绝对混淆了。72解决问题要把握好寓于斗争性中的同一性。矫正解决问题需要将斗争性和同一性结合起来,但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不能将它们的位置颠倒。73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们消除各种矛盾。矫正矛盾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的是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但不可能消除矛盾。7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矫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75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矫正普遍性寓于(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76要在个性指导下去研究分析事物的共性。矫正在个性与
17、共性的关系中,应该是用共性去指导个性。77矛盾的特殊性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矫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78首先解决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矫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它不一定是首先要解决的,首先解决的可能是次要矛盾。79系统优化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矫正系统优化方法对认识事物很重要,但它不是根本方法,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80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矫正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但依然受到次要方面的影响。81解决问题要均衡对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矫正解决问题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结合起来,是坚持了两点论。但两点论不同于均
18、衡论,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82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的解决而自然解决。矫正主要矛盾的解决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但二者不能等同,主要矛盾的解决并不意味着次要矛盾的自然解决。83要通过外力的否定来推动事物的发展。矫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外力作用的否定。84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创新。矫正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但其实质是“扬弃”。85只有完全的否定才能真正推动事物发展。矫正辩证否定推动事物的发展,但这一否定不是完全的否定或肯定,而是否定与肯定的有机结合。86新事物总是将旧事物中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矫正新事物不是将旧事物的所有因素都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是对这些因素进行吸取
19、、保留或改造。87要从事物的永恒性方面去理解其运动发展。矫正辩证法要求从事物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其运动发展。88要将理论基础上的实践创新和实践指导下的理论创新相结合。矫正要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相结合。89科技创新直接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矫正科技创新属于生产力方面的创新,其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不能直接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90革命批判精神是检验思维正误的标准。矫正革命批判精神会推动思维的创新,但不能检验思维的正误,思维正误与否的检验标准是实践。第四单元91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二者始终保持一致。矫正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但二者不总是一致的,社会
20、意识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92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矫正社会意识作为意识在社会领域的体现,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是实践。93社会意识因预见社会发展趋势而推动社会发展。矫正并非所有的社会意识都能正确预见社会发展趋势,并非都对社会起推动作用。94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矫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95必须充分发挥生产关系作为最革命因素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矫正在社会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96上层建筑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矫正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21、,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反之,则起阻碍作用。9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矫正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的。98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矫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即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化,因为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99守护英雄就要认同英雄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矫正守护英雄的确要认同英雄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这一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10
22、0人民群众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矫正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是人民群众,而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101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领导者作用。矫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领导者,也就不能发挥领导者作用。102坚持群众路线,是因为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相同的。矫正坚持群众路线需要发挥每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性质上和大小上都是有差别的。103人的需要决定着事物的价值。矫正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和物的属性两个因素,而不是单纯人的需要。104人生价值要求只贡献而不索取。矫正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
23、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105要重视价值观对人类活动的推动作用。矫正不同性质的价值观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类活动起推动作用。106要用正确的价值观来衡量我们的工作。矫正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但不能衡量我们的工作,衡量或检验的标准是社会实践。107我们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价值判断。矫正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客观状况等判断属于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108价值判断和选择因人而异,没有评价标准。矫正因立场、需要等的不同,价值判断和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但不是没有评价标准。109解决利益冲突不能考虑个人利益。矫正解决利益冲突时,首先要站在人民的立
24、场上进行选择。但这并不是要求放弃个人利益,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好个人的正当利益。110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矫正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111实现人生价值主要依靠社会提供的平台。矫正社会提供的平台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但主要因素是个人的努力。112创造辉煌业绩才能实现人生价值。矫正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一定需要辉煌业绩,平凡事迹照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113个人能力越高,人生价值越大。 矫正个人能力高低影响着人生价值的实现,但与其价值大小不成正比。能力高的人不一定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高一政治期末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
25、代精神 (哲学概论)一、四对关系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更好的艺术。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 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
26、化、系统化的。联系: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
27、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4、【背诵并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真正的哲学为什么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来源于时代,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为
28、什么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真正的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是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
29、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熟读P12:“五行说”、荀子、王夫之的哲学观点。
3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具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典型代表:王守仁的“心外无物”;慧能的“仁者心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典型代表:朱熹的“理生万物”;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切宗教鬼神观念;儒家的天命观。】4、哲学史上的斗争;哲学史上存在
31、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所以从基本派别来看,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无四军对垒。三、马克思主义哲学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
32、一,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性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邓小平理论1)基本内容: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
33、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34、最新成果。4、 地位:课本P255、 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复习必背第二、三、四单元: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二个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45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唯物辩证法(7-10课)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第四单元)包括社会历史观(11课)、价值观人生观(12课)等组成部分。哲理的应用模式:先表述哲理(原理即世界观,这要求我们方法论。)再具体说明题目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这观点。材料体现有几个哲理,答案就要分几点组织。辩证唯物主义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4、5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一、唯
35、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2)规律的原理及其方法论其他: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点: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的意识会阻碍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方法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2、规律的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方法论:把尊重
36、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其他知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理由:(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3、物质世界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7、1)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永恒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熟读P31,四个唯心主义的运动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熟悉P32,几个素材。】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特
38、有的机能(生理基础);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本质)。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5、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可分为二个哲理:【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即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用】当材料中有涉及“人们有能力认识事物或认识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制定了方案、计划;获得了认识上的什么理论与发展”时使用。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原理】: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
39、,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哲理常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该点只有题材中涉及到意识对人的影响时使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应 用】当材料中有涉及“认识对事物(包括人、事、社会)的影响或作用”时【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6规律具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
40、的,规律具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1)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2)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错误倾向】 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应用范围】在题目材料中特别强调遵循规律才能取得成功,违背规律则受到
41、了惩罚时,方可使用,否则只使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观点。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为什么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重要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怎么样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
42、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二部分 认识论(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动物没有实践;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主观世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实践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而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团队协作最能体现】。历史性:人类实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43、上,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 3.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科学实验活动。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决定认识)【重点掌握】【原理】:该原理在使用时一般
44、分为4点组织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三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只能有
45、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在实践中坚持、检验和发展真理。四(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重点掌握】【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的认识是不断
46、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第三部分、辩证法(又叫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三单元:7-10课)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是联系观和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以及根本观点是矛盾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一)联系观(共有5个哲学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4、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的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