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质量评估(二)第二单元(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2.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B.C
2、.D.3.(2013武汉模拟)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4.(2013济南高二检测)下列各项描述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地的赏赐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地,成了大地主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
3、经商,同样得到政府的奖励A.B.C.D.5.(2012北京模拟)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6.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裼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A.连坐法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 D.重农抑商7.(2013唐山模拟)商君书记载:“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
4、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鞅认为()A.以民为本,放宽刑罚B.以法为本,注重教化C.德主刑辅,明德慎罚D.以法治国,严刑峻法8.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9.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
5、述观点的是()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什伍连坐法焚烧诗书A.B.C.D.10.(2013青岛高二检测)某班同学对商鞅变法的结局进行讨论,他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改革总是要触及旧势力的利益,因而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改革者需要勇气,更需要牺牲精神改革都会成功,改革者都要付出代价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但前进的道路上往往充满荆棘A.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3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8分,第14题15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
6、治。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两幅图片反映出怎样的历史信息?试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4分)(2)材料二中“山无盗贼”和“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与变法的哪些条款有关?试作简要评述。(6分)(3)材料二中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3分)12.(2013延边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管子治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卒,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两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
7、”管仲曾对齐桓公说:“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是故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昵,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告,其罪五。”贾文言管仲与梭伦军制改革异同论材料二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论语宪问材料三梭伦在改革的时候,保留了原先已经存在的地域性单位“诺克拉里”,它既是一个地方的行政单位,也是一个军制单位。他将公民按照土地财产的多少划分为四个等
8、级,即五百麦斗级、骑士级、牛耕级和日佣级,根据等级而享有不同的军制义务,前两个等级提供骑兵,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第四个等级提供轻装步兵。公民通过划分等级,享有不同的军制义务和政治权利。贾文言管仲与梭伦军制改革异同论(1)依据材料比较管仲改革与梭伦改革在内容上的异同点。(6分)(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和梭伦改革的影响。(8分)13.(2012徐州模拟)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后人一直存有争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
9、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于法术,皆未尽善也。”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采取的变法措
10、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12分)(2)依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4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2分)14.(2013江西六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吴国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蔡国公元前447年,楚灭蔡莒国公元前431年,楚灭莒巴国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越国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宋国公元前286年齐灭宋薛国约公元前278年齐、魏共灭薛鲁国公元前249年楚灭鲁陈登元国朝旧闻记:战国时期共发生战争191次,如果加入内乱,几乎年年有战争材料二赵武灵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
11、、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材料三赵武灵王依靠胡服骑射改革后所招募与建立的强大骑兵,在经营胡地的同时,出兵灭掉中山。史称其时山东之国,强莫如赵(战国策赵策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巨大成就,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1)结合材料一、二、三,请概述赵武灵王的改革。(8分)(2)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然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是不能与秦国的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赵武灵王改革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7分)答案解析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薄恩礼,好生分”指的是人与人
12、之间的关系的冷漠,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D。2.【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注意时间“春秋到战国”,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始皇时期。3.【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平抑米价”和“以盗法为法经首篇”的规定来看,这主要是反映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社会下层的失势会导致社会的动荡,故B符合题意。4.【解析】选A。本题通过虚拟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景,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公元前345年前后,关中地区处于秦国的控制之下。根据商鞅变法,秦国的基本政策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因此符合史实,弃农经商,是政府严格控制的事情,不可能得到政府的奖励。故的叙述不正确
13、。【规律方法】解答(文字)史料情境选择题需要注意的事项解答(文字)史料情境选择题,一要抓住材料中的核心词语。二要注意对诸多材料内容进行分层分点地逐一归纳概括,提炼出所有的有效信息。三要确定出符合历史事件、题干内容因果关系的一项为答案。5.【解析】选B。由“同室而居”到“出分、出赘”的变化,反映了商鞅变法在社会习俗方面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这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6.【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的信息可知秦军作战勇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7.【解析】选D。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民本,法也”“刑重”等信息。由此可知,商鞅在变
14、法中强调以法治国,严刑峻法。故选D。8.【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能力。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法律严酷,人民不敢触犯法律,故A为正确答案。9.【解析】选A。本题为结论型选择题。题干信息“相秦不以百姓为事”等,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触犯了人民利益,而是商鞅变法的局限性,能反映题干设计的问题。10.【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商鞅被车裂,主要是因为旧贵族的反对。商鞅改革的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新旧势力的尖锐冲突,商鞅坚持变法,这充分说明改革者要有斗争的勇气,要有敢于牺牲的精神。商鞅虽然被车裂,但其变法的措施却保留下来,这反映出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因此,的叙述都是正确的。11.【解析
15、】第(1)题,图一一车四马的战国战车的出现,说明秦国军事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图二秦人“尚武”明显是实行奖励军功产生的影响。第(2)题,“山无盗贼”“怯于私斗”说明社会治安良好,这应是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的结果。至于“民勇于公战”同样是奖励军功带来的影响,评述应依据商鞅变法达到这些社会效果的手段展开。第(3)题,从整体而言,司马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是较为客观的。答案:(1)历史信息:秦军军备先进,战斗力强;人民参战热情高涨。原因:实行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调动了人民参战的热情。(2)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罚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军功则导致“民勇于公战”。评述:这些条款的实行
16、,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强化了民众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严刑峻法也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3)基本正确。商鞅变法废除了旧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大起来,司马迁的评价符合客观实际。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的比较。第(1)题,注意结合材料一、三中管仲改革与梭伦改革在军事体制方面的特点及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第(2)题,管仲改革的影响主要紧扣材料二分析归纳;梭伦改革的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答案:(1)同:管仲和梭伦都建立了“兵民合一”(或“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异:管仲改革中的“士”
17、是当兵的主力,工商之人没有当兵的义务,服兵役与参政的权利是一体的;梭伦改革中,雅典的所有公民都有当兵的义务,服兵役和参政权利的一致性只见于公民集体内部。(2)管仲改革强化了对军队的统率权,加强了齐国的实力,为齐国称霸奠定了基础。梭伦改革壮大了雅典的军事力量和实力,打击了氏族贵族,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13.【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问题。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概括答案,关键信息是材料一中的“以连什伍,设告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显耕战之士”;材料二中的“斩一首者爵一级”。至于评价,从材料“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可知。第(2)题第一
18、问,从二者的材料信息“国富民强”“为秦致亡道也”分析其不同态度。至于作者的态度,可从材料的出处“桓宽盐铁论非鞅”,即一个“非”字体会答案。第(3)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有争议的问题。答案:(1)什伍连坐;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评价:商鞅变法使秦国富民强,但按军功授爵存在缺陷。(2)大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桓宽:对商鞅持否定态度,故名“非鞅”。(3)尊重、理解;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观察;在批判基础上进行吸收、创新。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能力。第(1)题,材料一讲述变法的背景,材料二讲述变法的
19、内容,材料三讲述变法的影响。依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第(2)题,注意题干设问中的提示性语言“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虽然效果显著,但终究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即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方面比较赵武灵王改革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答案:(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弱肉强食。赵国居于要地,边境存在严重危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改革使赵国成为军事强国。(2)商鞅变法注重对社会全面的变革,承认土地私有制,消除贵族的固有特权,重用贤能,鼓励耕战,从根本上使秦国走上强盛,是标本兼治,造就秦国最终横扫六国之势。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仅局限于军事,没有政治、经济措施与之配套进行,只是治标,决定了赵国在战国后期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充其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