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聚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3.近代以来的发展(转折)4.新中国的发展(复兴)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中华文明多
2、元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材料一材料一 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5005500年左右开始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内容包括
3、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距今45004500年以来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距今38003800年前后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王巍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王巍中华文明具有三大特征课堂探究探究:根据材料回答,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征?材料材料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旧石器文明遗存旧石器文
4、明遗存)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上万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的文明遗存新石器的文明遗存)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中华文明的形成)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两千年的中华统一实体(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秦代以来的大一统局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提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提纲课堂探究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1)地理上: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环境,为中华文化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经济上:高度发达的农耕经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统一为其发展提供了保障。(4)文化上:中华文化
5、具有包容性。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兼收并蓄,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史论深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1)起源:历史悠久,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1)起源:历史悠久,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多元一体(2)早期发展夏商西周时期:成熟的青铜文明;礼乐文明。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
6、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他们精通当地的风俗文化和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由于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收入也少,既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仰人鼻息。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知识拓展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是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与
7、宗教体系。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知识拓展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子,是战国时代对一般学者的尊称。“诸子百家”是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的总称。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列出儒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九家被称为“九流”。其中,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对当时的影响较大。知识拓展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
8、各阶级(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接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辩驳,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派其实还彼此吸收、融合,进而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知识拓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1)起源:历史悠久,多元起源,中原核心,多元一体(2)早期发展夏商西周时期:成熟的青铜文明;礼乐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文化认同;大放异彩,后世源头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
9、(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1)秦汉:秦推法家;汉尊儒学,正统地位,文化主流。(2)魏晋:玄学盛行。(3)隋唐:佛学繁荣,儒学创新;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宋元:理学形成;科史文艺高度繁荣。(5)明清:个性自由,批判专制,经世致用;钳制禁锢。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董仲舒材料材料 董仲舒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过孔子教主化的过程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
10、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课堂探究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作者是如何评价董仲舒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
11、清中叶的发展(1)秦汉:秦推法家;汉尊儒学,正统地位,文化主流。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知识拓展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
12、,形成许多宗派。在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佛教的基本教义是要人们认清苦因,看破红尘,熄灭一切欲望;通过出家修行,到彼岸的极乐世界去寻找人生的最后归属。知识拓展魏晋玄学盛行。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NoImage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1)秦汉:秦推法家;汉尊儒学,正统地位,文化主流。(2)魏晋:玄学盛行。(3)隋唐:佛学繁荣,
13、儒学创新;传统文化,辉煌灿烂。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材料材料 理学家提出理学家提出 理理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
14、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 圣人圣人 为最高为最高境界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课堂探究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宋明理学的特点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
15、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首先,宋明理学是儒学的进一步思辨化,使传统儒学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其次,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最后,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内容。史论深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1)秦汉:秦推法家;汉尊儒学,正统地位,文化主流。(2)魏晋:玄学盛行。(3)隋唐:佛学繁荣,儒学创新;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宋元:理学形成;科史文艺高度繁荣。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顾
16、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及其著作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这种新学风的具体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点:(一)务当世之务。(二)勇于任事的精神。(三)致力创新的精神。(四)注重调查研究。(五)研究范围广大。知识拓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然而,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清朝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反动措施之一。清朝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的反抗,从知识分子的
17、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文字狱自古就有,以清朝最盛。清朝文字狱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超过80起。那时候,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这是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知识拓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1)秦汉:秦推法家;汉尊儒学,正统地位,文化主流。(2)魏晋:玄学盛行。(3)隋唐:佛学繁荣,儒学创新
18、;传统文化,辉煌灿烂。(4)宋元:理学形成;科史文艺高度繁荣。(5)明清:个性自由,批判专制,经世致用,西学东渐;钳制禁锢。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被冷落。(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遭压制、摧残。(3)西汉时期:正统地位,独尊。(4)宋明时期:理学新阶段。(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6)维新变法时期:变法依据;变法后开始受到批判。(7)新文化运动:彻底被批判受猛烈抨击,正统地位动摇。(8)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彻底动摇(9)新时期以来:新的曙光焕发新春史论深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
19、的发展3.近代以来的发展(转折与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3.近代以来的发展(转折与复兴)(1)鸦战后,学习西方,救亡图存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3.近代以来的发展(转折与复兴)(1)鸦战后,学习西方,救亡图存(2)20世纪初,新文化运
20、动,民主科学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3.近代以来的发展(转折与复兴)(1)鸦战后,学习西方,救亡图存(2)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3)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进步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1)表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并逐渐僵化,残酷压抑进步思想,中国思想界万马齐暗,死气沉沉。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升华时期,但近代自然科技落后。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民主意识薄弱。以中国为中心的
21、东亚文化圈逐渐消失。西学大量传入中国,西学东渐现象不断发展,冲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论深化近代中华文化的衰微(1)表现(2)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趋没落。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3)近代中华文化衰微与国家衰落的关系国家衰落使文化失去发展的政治、经济条件,加速了文化的衰落。国家衰落是文化衰落的决定性因素。文化衰落是国家衰落的重要表现。史论深化中国近代文化特点(1)多元性。新旧并存、中西并存。(2)舶来性。(3)民族性。(4)双重性。统治阶级与一般老百姓在近代文化选择与创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一致。(5)开放性。(6)大众性与世俗性。(7)不成熟性。史论深化中华文化的发展历
22、程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时期:起源及早期发展(奠基)2.秦至清中叶的发展3.近代以来的发展(转折)4.新中国的发展(复兴)(1)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伟大精神。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忠诚为民、严守纪律、自力更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习聚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
23、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等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礼乐制度礼: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
24、行军,出征)、宾礼等。知识拓展礼乐制度乐: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知识拓展礼乐制度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
25、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知识拓展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
26、,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二、中华优秀传统文
27、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2.提倡民本思想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7.主张和而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文化核心概念(核心价值现)一是核心思想理念类,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二是中华传统美德类,诸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三是中华人文精神,诸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等。史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学习聚焦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中华文化在历
28、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
29、价值材料一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屈原材料二材料二 不同时期儒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孟子不同时期儒学代表人物的观点孟子:“:“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达则兼济天下。兼济天下。”荀子荀子:“:“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尧存,不为继亡不为继亡”“”“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张载张载:“:“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课堂探究探究:(1)结合材料一,屈原投江殉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2)据材料二,中华
30、传统文化有哪些可取之处?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材料材料 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或代表。但是中华文化儒学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华夏文明的象征或代表。但是中华文化不限于儒家思想不限于儒家思想,还有法、道、墨、兵、农诸家还有法、道、墨、兵、农诸家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再儒家思想传到后来也不再是孔学是孔学“原儒原儒”,”,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于是有而是吸收了许多别的思想,于是有“道并行而不悖道并行而不悖”“”“外儒外儒内法内法”等种种说辞。中华原典强调等种种说辞。中华原典强调“夷不乱华,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裔不谋夏”和和“以华变夷以华变夷”,”,但是但是“华夏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本身所
31、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华者光彩华者光彩,夏者大也夏者大也;华夏合一华夏合一,即即“辉煌而宏伟辉煌而宏伟”,”,而且居于而且居于“天下天下”中心,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中心,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此外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此外,中华文化也讲中华文化也讲“变变易易”“”“变通变通”,”,所谓所谓“穷则变,变则通穷则变,变则通”“”“功业见乎变功业见乎变”“”“变而通之以尽利变而通之以尽利”。马克连世界文明史马克连世界文明史课堂探究探究:据材料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2.多样性:博大精深,丰
32、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兼收并蓄,博采众长4.凝聚性: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5.连续性:传承至今,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民族根魂,源泉动力 2.潜移默化,影响国人3.维护维系,推动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内涵要点记忆1一个核心:儒家思想。2三大价值:民族发展、影响国人、当代社会3四个阶段:奠基、发展、转折、复兴4五个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5七大内涵: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天人合一、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厚德载物、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