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高考小说专项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情节 标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
2、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
3、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
4、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
5、,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B“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C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
6、力。3.“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1D(3分。“曲折离奇的情节”错,本文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2(1)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2)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3)“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5分。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三点得5分)3(1)“暮鼓”即“暮色中的鼓声”,寓意着临近结束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2分)(2)“暮鼓”具有象征意义。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2分
7、)“暮鼓”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2分)(6分。每点2分,若答“交代故事背景,呼应文章开头,渲染环境氛围,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等要点,给1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牵挂你,的人是我李家法老萨为剧团吹了二十多年萨克斯,现在却面临失业。树倒猢狲散,剧团的角儿都自谋出路去了,念老萨演奏萨克斯确实出色,那些漂萍落定的角儿都有意拉他一把,但因为黄毛,他全都回绝了人家的好意。黄毛是老萨两年前从大街的垃圾斗里捡回的一条本地狗,老萨把它抱回时,它索索地发抖,站都站不稳。是老萨买回香肠和牛奶把它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此后,黄毛就
8、跟定了老萨,老萨不娶不育,就把黄毛当亲儿子一般看。特别那夜,老萨发急痧,痛得叉了气,黄毛守在他床前呜呜地咽鸣,后来实在不行了,大门闩死,黄毛硬是用爪刨开窗户跳出去找人来救老萨。看到黄毛一双血肉模糊的前爪,老萨便发誓此后和黄毛不离不弃。老萨失业后的日子枯燥无聊。冬去春来,街上穿裙子的人多了,县城的舞厅就红火了,有人介绍老萨到舞厅去吹曲,每晚有五十元钱外块。老萨带狗去,经理不让,只好把狗放在家里。但是半夜散场时,黄毛又出现在舞厅门口,它是来接老萨下班的,却把一群女舞迷吓得花容失色。舞厅顾客锐减,经理便婉请老萨另谋高就。到了十月,又有熟人介绍老萨去一住宅小区看门,说那小区住的都是当官的,有钱有势,给
9、这些人看门,不掉价。老萨欣然应允。老萨当守门人兢兢业业,加上有黄毛帮手,那小区门看得严严实实。经常还是有些生面人提着大包小袋来找某某局长,某某主任。黄毛从不扑人,但狗视眈眈下,那些登门送礼的人吓心怯了。不久,一个当官模样的人来到门卫室对老萨说:老同志,这狗眼好凶哩。以后上班不能带狗来了领导,丢它家里没人照顾它。那就宰了它。老萨只好回家仍然吃低保。这天,他上菜市里转了一圈,肉价又提了,他咬牙买了一节猪筒骨,熬一碗汤,骨头带筋留给黄毛,老萨喝汤,就着一碟黄瓜皮、一碟子豆芽菜喝二两米烧。黄毛这畜牲通灵性,见老萨连续几天喝酒都不见半点荤腥,它竟连骨头也不肯吃了。老萨没理它,吃完晚饭,收拾碗碟,独自取下
10、萨克斯,默默地吹起来。曲声悠悠怨怨,黄毛只好把骨头叼到一边,流着狗泪慢慢地嚼了起来,完后就匐在老萨脚旁。老萨吹缠绵的门德尔松E小调,吹凄美的海顿小夜曲,黄毛听得昏昏痴痴,伸出狗舌随着曲子的节奏晃当着。待到夜深,老萨说,睡觉去吧,黄毛才眷恋不舍地走回它的狗窝。这天晚饭后,老萨带黄毛遛到城郊结合的一个公路转盘处,那里人少清静,老萨坐在路旁想心事,黄毛不像往日似的到处撒欢,它蹲在他身边不时用舌头舐他的手,用前爪轻抚他的脚背,老萨就觉得黄毛今天异常。一会儿,一辆银灰色小轿车从远方飞驰而来,黄毛突然跑向公路,迎着小轿车飞跃而上黄毛,老萨狂喊着冲上去。黄毛嘴巴和鼻子都流血,眼睛却还睁着,仿佛在说,我先走了
11、,你好生保重。老萨脸亲贴着狗头,老泪纵横。轿车女主人主动赔了一千元钱给老萨,老萨为黄毛买了一块墓地,立个义犬字碑,刚好花完一千元,算是厚葬。(选自广西文学)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抓住老萨的职业、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特征来展开凝练朴素的白描,在有限的篇幅里传达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神韵。B老萨舞厅吹曲却因黄毛而被辞退,到官员小区当守门人又因黄毛而失业,暗示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也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冷漠。C小说的语言生动传神,如“狗视眈眈”巧妙仿用“虎视眈眈”,使小说风趣幽默又耐人寻味;“那就宰了它”则暗示黄毛挡了某领导的财路。D.剧团解散、舞厅、
12、官员小区等暗示了社会环境,小说把人物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引发读者对社会变革时期人性的思考。6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6分)参考答案:4(3分)B (小说并非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没有表明人性的冷漠,大家都有意拉他一把就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冷漠)5(5分)用狗的知恩图报来衬托老萨的善良人性,引发读者对人物的同情。(2分)用狗吓退送礼人暗示社会现实,突出义犬形象。(2分)赋予狗以人性特征,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6(6分)首先,是老萨对黄毛的牵挂。因为黄毛,老萨放弃了去外地一展才艺的绝好机会,又丢了在舞厅吹奏萨克斯的差使,还失去了看大门的饭碗。(3分)其次,是黄毛对老萨的牵挂。老萨发
13、急痧,黄毛刨窗跳出去找人来抢救老萨,总是在老萨舞厅下班的时候去接他;最后又“以身殉职”欲将老萨救出“苦海”。(3分)攀高亲蒋 平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不过,唐市长眼下正率团去香港招商,只能等他回来。这段时间,铁葫芦成了县乡各级领导关照的重点,每日里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村里甚至有人张罗着将最漂亮的寡妇介绍给他续房,铁葫芦就这样完成了身份的巨变。举起酒杯的时候,似乎自己就成了市长的代言人,只消他开口表达,唐市长就会乖乖地在县乡联合报告上签字,一大笔扶助资金立马手到擒来。(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江村出了个市长”的消息引起村民热议和县
14、乡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家乡官民决定前去攀高亲,这说明当今社会上仍存在着市侩习气。B铁葫芦因当年给过二愣两块灶糖,得到县乡领导和村人礼待,在众人热捧中不免飘飘然起来,这表明他是个盲目自信且有政治野心的人。C家乡官民轰轰烈烈地去找唐市长,却遭遇市长不认乡亲,于是寻求扶助资金的愿望只能落空,情节的前后逆转增强了小说的幽默讽刺性。D小说运用语言、行为、神态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乡长借口拒绝铁葫芦乘车时所说的一番话,就表现了乡长虚伪势利。进行分析。(6分)参考答案:7、答案:B(错在“有政治野心”,应该是表现他“虚荣心强”。)8、(5分)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C)答案:提示着小说
15、的主要情节;揭示了小说的线索,使认出高亲、攀高亲、攀亲不成等情节更加集中严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讽刺了攀附权贵的市侩习气;突出人物攀附权贵的市侩心理。(5分,答对给1分,至任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9、(6分)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F)答案:表现铁葫芦愤怒迷惘的心情,凸显人物性格;情节再起波澜,增强小说的可读性;激发读者深思,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6分,任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路 遗刘怀远黄连婶平日不出门,但一出门,准是去借钱。本村几乎都借遍了,不好再向谁开口。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坚决地说:“不要,以前借的还没
16、还上呢,已经拖累你们不少了。”黄连婶出了村,苍白的脸红了红,朝那人点点头。王权村是黄连婶娘家的村,娘家哥多。不过去娘家多了,嫂子们也没好脸色。但毕竟是自己娘家,比借别人的心里踏实。骑自行车的人叫玉亮,下了车跟黄连婶说:“我带你一段路吧。”黄连婶说:“算了吧,你自己骑还这么大动静,哗啦哗啦直响。”玉亮看看自己的破自行车,嘿嘿地笑,手往怀里掏,说:“婶,我这里有几十块钱,你先拿去用吧。”黄连婶说:“你惦记着婶,婶感激不尽,你家也不宽裕,我现在日子还能挺过去。”玉亮骑上哗啦哗啦直响的自行车,骑得很慢,比黄连婶走得快不了多少。拐过一个弯,玉亮不见了。黄连婶走过拐弯处,见路中央有一叠钞票。黄连婶捡起来,
17、数了数,不到100元钱。天呐,这是谁这么马虎,100元足可以买七八袋化肥,足可以给黄连买一个月的中药,足够在县中学读书的女儿两个月的生活费啊她往前后看,见不到一个人影。丢钱也太马虎了,玉亮也马虎,他在前面,愣没看到。黄连婶站在那里等了好一阵子,也没见有人来找。她摇摇头,把钱装进衣兜,心想,会和找钱的人碰上的,就继续往前走。迎面开来一辆农用三轮车,在黄连婶面前停下来,开车的是屠户柳三。“我去走个亲戚。”柳三笑了,黄连终年躺在床上搂着药罐子,既不会跑,也不会怕谁偷。柳三说:“嫂,咱一起回家吧,有啥困难我帮你解决。”黄连婶说:“你也没开印票子的机器,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的,天天杀猪再赶集卖肉,生意做得也
18、挺辛苦的。”柳三说:“嫂啊,你不是困难到揭不开锅了,不会又回娘家的。好,你去吧。”柳三挠挠头,朝农用车上看看说:“我东西丢在集上了,得赶快回去拿。”说完,农用车冒了一溜黑烟,掉转车头跑远了。走出不远,黄连婶再次财运高照,又捡到一叠钱。拿在手上,油渍渍的,上面还沾有一星暗红的肉渣。回到村,黄连婶找到玉亮和柳三。不想二人矢口否认,都说没有丢钱。黄连婶说:“你们不是丢,是故意放在路上让我捡。”不管她怎么说,两人就是不承认,异口同声地说:“钱是你捡的,找不到失主就是你的。”黄连婶很无奈,两叠皱巴巴的钱像两块刚出炉的烤山芋,烫手。思来想去,黄连婶最后把钱交给村主任,让他给广播一下,找寻失主。大喇叭里还没
19、有广播,人们都知道了黄连婶捡钱上交的事。第二天午后,玉亮和柳三找了来,说:“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黄连婶叹一声:“我只有用这个法子,才会逼你们出来承认。走,一起去村委会领回。”到了村委会,柳主任脸色酣红地躺在椅子上打盹。听黄连婶说完,柳主任打着酒嗝说:“你们都值得表扬,一边是慷慨助人,一边是拾金不昧。”黄连婶说:“场面话就不用说了,快把钱退给他俩吧。”柳主任不吭声,脸却更红了,反手把墙上的日历撕下一张,裁成两张寸宽的,把烟丝倒在印有“1989年”的一半上,在手上一扭一转,就成了一只大炮烟。点燃深吸几口,让自己隐藏在烟雾中才说:“上面总来人,村委会也没啥收入,今天李乡长领几个人
20、又来了,你捡的钱真是雪中送炭啊,我用它还了饭店的招待费还不够呢。”三个人一下僵在那儿,瞪出的眼白如晒在河滩上的鱼。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一段描写黄连婶在本村借钱几乎借遍了,即使有人主动借钱给她,她也摇摇头,表示坚决不要,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B小说两次描写玉亮所骑自行车的响声,从侧面表现了玉亮家庭也不宽裕;柳三借口东西丢在了集上,表现了柳三头脑灵活的特点。C“既然您铁了心不要,这钱我们只好领回了”,玉亮和柳三的这句话表现了他们对黄连婶的帮助并非真心。D柳主任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一基层干部的形象,他收到黄连婶送来的“路遗”后没有广播的根本原
21、因,是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参考答案:10B(A“表现了虚荣爱面子的一面”分析不当,这里表现了她性格倔强的特点。C“并非真心”表述不当。D“是因为村委会没啥收入,镇上的领导又经常来吃饭”是不给广播的托辞,并非根本原因。)11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5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12在人物塑造上,黄连婶的形象与柳主任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使黄连婶的形象更加丰满。(此处也可答“玉亮、柳三与柳主任形成对比,突
22、出玉亮、柳三两人的美好品质”。)在思想内容上,这样写暴露并鞭挞了那个年代少数农村基层干部的不良风气,与玉亮等人形成对比,弘扬了正能量。在故事情节上,这样写使故事情节发生逆转,增加了故事的波澜。在艺术效果上,这一情节增添了小说的讽刺意味。(6分,答出1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大青衣胡玲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争相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拥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子里,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乌泱泱的人群,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
23、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使劲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戏散,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青莲开
24、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观众寥寥无几。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那天,青莲去找柳月如:“ 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没人看戏了,我想另找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青莲果然火了,唱歌、走穴、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和
25、柳月如。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相约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对着窃窃自语。老板来了。青莲内心像被人投了一块大石头。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选自百花园,有删改)13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写安静的村庄因柳如月来唱戏而热闹,与后文“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形成对比,为后来青莲去唱歌作铺垫。B小说一波三折,从听戏、学戏到放弃戏曲,最后又重新走上戏曲的舞台,以青莲的人生选
26、择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C小说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月如形象,突出了月如深厚的功底、生动的气韵与对戏曲的坚守。D小说采用留白式结尾,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青莲重开剧团说明青莲对月如充满愧疚,也表现了她对戏曲的喜爱。参考答案:13C(3分)没有心理描写。14(1)内容上,老板的回答道出了青莲唱歌能火的真相,说明戏曲独有的艺术魅力;(2)结构上,为后文青莲赶回县戏剧团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共6分,一点3分,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15第一问:示例一:主题是戏曲的没落。月如与青莲的表演、扮相、唱腔,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但是观众却越来越少,可见本文意在表
27、达戏曲衰落的尴尬地位的;纵使结尾给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但实际上戏曲此时的状态是客观事实,就如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兴起、高峰和没落一样。示例二:主题是戏曲的传承。青莲是月如的徒弟,在月如死后,重开剧团,重新走上戏台,这本身就已经是代代传承;即使现在的快节奏的生活对传统戏曲造成了冲击,但是经典的事物依然会在坚持的人身上得以流传、发展。第二问:要想戏曲文化得以传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保持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戏曲经典曲目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有自身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经济条件的提高,人们对戏曲文化的需求也会愈发强烈。从国家层面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渗透戏曲
28、文化,培养继承者与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着力开展宣传与表演。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借助现代化、多元化的传媒与终端设备,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共7分。第一问4分,明确主题1分,写出一点理由2分,两点3分;第二问3分,写出一点2分,两点3分。言之成理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活着的手艺王往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儿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
29、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我在一边,就像看精彩的舞台表演,好过瘾。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粗糙的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儿。他宁可憋在家里弄那些丑木头玩,磨、刨、钻、刻,忙得自得其
30、乐,也不愿意接那些粗活干。而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去年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
31、笑笑说:“别的活儿不想做。”(选自小说月刊第3期,略有改动)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使丑木成碗等故事,突出了“他”的木匠天赋,同时为后文情节张本。B.小说讲述了“我”在写作中的遭遇,这是“我真正理解和尊重懒木匠的开始,也是作者拓展主题的需要。C.小说运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视角转换,真实地刻画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木匠形象。D.小说中的“我”跟“懒木匠”一样陷于社会的孤独与痛苦之中表达了作者对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了职业操守的行径的批判。参考答案:16. D(说木匠陷于孤独和痛苦中,夸大其词了。木匠性格有些孤傲,但自己没觉得孤独
32、,再从结尾来看,木匠找到了用武之地,所以更不能说是痛苦的。) 17.(1)欲扬先抑。先写了村里人和“我”对懒木匠的不理解甚至生气、嘲讽,然后再慢慢地理解了他,到羡慕他。(2)衬托(侧面描写)。写“要出嫁的女孩”“做家具的人家”以及“我”对木匠技艺的反应,正面衬托出木匠手艺的高超;写其他木匠评价“懒木匠”的话,反衬懒木匠的特立独行。(3)对比。将懒木匠和村里其他木匠对比,懒木匠生活境遇前穷后富对比,塑造出一个有尊严的“怪”木匠形象。 注:答对一条得3分,答对两条得5分,没有分析分值减半。答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给1分。 18.(1)完善了人物形象,更突出了木匠的特立独行、守护职业尊严的形象。(2)
33、使主题更加丰富,合理拓展出孤高自守、绝不苟且者必能赢得理解与赏识的主题。(3)照应前文“自得其乐,不愿意接粗活”的情节,使结尾更加合理。(4)使情节更有起伏变化,避免了平淡。(5)和前文人们对它的偏见和他的落魄对比,结局的美好是他坚守的结果。 注:只答概念术语不得分,必须结合文本正确分析;答出任意3条即可,每条得2分。其它答案如果合理,酌情给分。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城市鸟巢黄学友在金生居住的这座城市里,不用说找到一只鸟巢,就连一只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都很难看到。可金生却找到了一只鸟巢,还是在自己家的阳台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天是周六,金生一大早起床后,要到阳台上呼吸一些新鲜空
34、气。刚踏上阳台,一只鸟就从某个角落“扑棱”一声飞向天空,在天空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后消失了。金生就在阳台上找那只鸟留下的蛛丝马迹。最后,他在阳台一角的一个瓷罐里找到了一只鸟巢。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他已经忘记了那只瓷罐是什么时候放到阳台角落里的。那是他的母亲来城里看他时,从乡下带来的,说是让他放在厨房里当盐缸用。可他觉得这只瓷罐太古老,又粗糙,与现时流行的用具格格不入,就随手把它放在了阳台的角落里,想不到它竟成了鸟儿的栖身之地。金生还在鸟巢里发现了三颗鸟蛋,鸟蛋的壳上布满了美丽的花纹。他刚要用手去拿,却又马上停了下来。因为小时候他听人说过,遇见鸟窝如果动里面的鸟蛋,那鸟就永远不再回来了。他没有
35、去动那些好看的鸟蛋,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他除了百般呵护外,还每天在阳台上撒一把小米,喂鸟儿。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金生不断地走近鸟巢,仔细观察那三颗美丽的鸟蛋,盼他早一天孵化。终于有一天,那三颗鸟蛋变成了三只黄嘴鸟丫。小鸟刚刚睁开两只圆圆的小眼时,在巢穴里躁动不安地“喳喳”叫,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奇。金生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自然想到了把这一景色摄入镜头,于是就跑回房间取来了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了瓷罐。可他马上感觉到角度不对。因为鸟巢在瓷罐里
36、,要想镜头对准鸟巢,还需走近瓷罐。角度选好了,这时大鸟嘴里也衔着一只小虫飞了回来,站在了瓷罐沿上,三只小鸟抬着头“喳喳”叫着抢要虫食。金生快速按下了快门,把这一精彩的时刻留在了相机里。没多长时间,金生拍的照片获得了野生动物保护一等奖。后来又有人出高价来买金生阳台上那只瓷罐,依然都被金生拒绝了。金生不是嫌买家出的价格低,是为了那只鸟巢。1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这句话后四段属于补充的内容,交代了金生发现鸟果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也表现鸟巢出现的突然和不可思议。B. 从发现鸟巢到拒绝出售瓷罐,金生心理经历了变化过程:发现时的“兴奋”、
37、细看时的“疑虑”、阿护时的“牵挂”拒绝出售时的“珍惜”。C. 作者善于刻画人物特点,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描绘了金生在发现鸟巢到守护鸟巢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物形象渐趋饱满。D. 金生对古董商说的“好东西”感到茫然,是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古董商重视的是瓷罐的经济价值,金生关注的是鸟巢的生态价值。21. “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参考答案20. 使故事生出波澜,推动情节发展;让金生在守护鸟巢与获取利益的冲突中坚定选择,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使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对比鲜明,进一步彰显主题。 【解析】题干“作者不避其繁地描绘古董商试图购买瓷罐、与金生商讨的过程,这
38、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题关键词“好处”,这是对小说情节作用的考查,答题时,要总的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同时结合小说人物、情节、主旨分析。情节方面:使故事生出波澜,推动情节发展;人物方面:让金生在守护鸟巢与获取利益的冲突中坚定选择,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主旨方面:使不同人物的价值观对比鲜明,进一步彰显主题。小说作用题,要建立人物、情节、主旨、环境四级循环的答题意识。 21. 内涵丰富。母亲从乡下带来的瓷罐,既是鸟儿安巢之处,也是人与鸟、人与人情感沟通的寄托物。瓷罐与鸟巢共生,构成作品的线索,使情节更集中、紧凑。围绕瓷罐的命运,不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突出保护鸟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解析】
39、题干“瓷罐这个物象的选择体现作者的匠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答题关键词“瓷罐这个物象”“匠心”。题干换一种简单的说法,就是问文章中“瓷罐这个物象”的作用和含义。答题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含义从浅层到深层理解。“瓷罐这个物象”最初是母亲从乡下带来的瓷罐,后来成了鸟儿的巢,由原文中“他希望那飞走了的鸟儿再回来,仍然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尽快让那三颗鸟蛋孵出美丽的小鸟”“阳台上的鸟巢成了他的牵挂”“鸟儿不仅回到了鸟穴,住在了阳台上,还渐渐地与金生产生了感情,见到金生不再害怕,不再飞走”等细节,可以推测深层含义是人与动物情感的桥梁。“作用”角度还是从小说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分析。情节角度:瓷罐与鸟巢共生,
40、构成作品的线索,使情节更集中、紧凑;主旨角度:围绕瓷罐的命运,不同的价值观发生碰撞,突出保护鸟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纯生活冉正万半年后疼痛加重了,走路都相当困难了,他忍痛烧了一窑砖,卖掉后拿钱去遵义检查。医生说是骨癌,必须截肢,并且不能再拖了,一旦转移到大腿根,就没法截了。如果他早点去,截掉小腿就行了,现在已经转移到膝关节之上了,只能从大腿中间截。二十天后,姑父从医院回来了。因为截面还没完全愈合他必须躺在家里。过了三个多月,姑父拄着一根棍子出现在村道上,动不动就向别人展示他的断腿,直到别人不再有兴趣为止。我是姑父的最后一个观众。放寒假了,我去帮表哥表妹们
41、干活。先把砖窑里烧好的尚有余温的熟砖搬出来,再把生砖码进去。姑父不能干活了,表哥表妹得自己挣钱上学。大表哥还有半年就从师范毕业了,最爱和我讨论当教师收入高还是当医生收入高。二表哥早就辍学在家,用姑父的话说,他和书本有仇,和锄头钉耙倒亲热得不得了。姑父先说了些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他笑着说:“万娃你不晓得,医生的大汗都锯出来了。是一个老医生,头发都白了。他先用笔在下锯的地方打了个记号,然后在离记号两寸远的地方下刀,把皮反剥过来。不这样做不行的,一家伙锯下去,拿什么东西包啊。把皮剥开,锯断后就有东西包了” 说到这里他挽起剪掉一半的裤腿,像经验丰富的教师展示教具一样。我看到的断腿像糖果枕头,正下面像
42、龙眼包子,皱褶是漂亮的,但让人发麻。那天晚上,姑父让我和他睡一床。不是他家床少安排不过来,而是他太喜欢我了。我在搬砖时他就在旁边看着我,不时叫我休息一会儿。叫我喝水,叫我吃地瓜。叫我和他睡一床,也是施爱。我心里有一千个不愿意,可还是答应了,因为我从小受的教育是不能忤逆长辈。姑父没有立即躺下,他在蚊帐顶上摸索了半天,掏出几个黑褐色的柿子像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一样真诚地说:“专门给你留的你吃。”他藏在上面的,谁都不知道。这种柿子有股烟味。是黄熟前摘下来削掉皮熏熟的很甜。我以前特别喜欢吃,可多读了几年书后,被卫生啦、细菌啦等等知识搞得很尴尬。姑父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要给我他竖起耳朵听了听,确认其他人已经入
43、睡,或者即便没有睡也听不见他的声音,他才挽起裤腿,让我再看一次赭红色的断腿。他期望我摸摸,我没摸,他自己摸了,半闭着眼睛。“在长肉。”他说。意思是伤口正在愈合。姑父说,他得的是一种遗传病。他的父亲,同样是腿痛,但以前医疗技术差,没有像他一样截肢五十二岁就死掉了。他的祖父,死时才四十八岁同样从腿痛开始的。我一下明白了刚开始发现病症他为什么像得了个小小的奖励一样面带微笑,因为这是必然会来到的,他早就等着它知道这个遗传病后就在悄悄地等着它,现在终于来了反倒轻松了,放心了。这当然不是什幺奖励,它只不过带着一点正气:我说了会来,就会来的,我不说假话。姑父知道自己在迎接什么反倒没什么好怕的了。姑父一会儿就
44、睡着了,睡得真香。我却熬了好一阵,只要他剩下的那条腿碰我一下我就浮想联翩。 二十多年过去了,姑父的乐观没有任何改变。有一阵大表哥要给他装假肢,他坚决不要。(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22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姑父小腿里隐隐作痛,他谈起这事时不像得病了,开始也没打算去医院,只是找村里人求了个偏方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个病。B姑父真诚地掏出几个柿子给“我”,“我”小时候很喜欢吃柿子,可“我”在上学时了解了一些卫生、细菌方面的知识,所以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C“我一下明白了,刚开始发现病症,他为什么像得了个小小的奖励一样面带微笑”,姑父的病源自此被揭开,呼应了小说开
45、头设置的悬念。D小说的语言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使用与生活最接近、最贴切的话语虽平淡,读来却挺有味道,这是作者对生活纳敛观察后的自然流露。24鉴赏文中画线语句。(6分)(1)说到这里他挽起剪掉一半的裤腿,像经验丰富的教师展示教具一样。(3分)(2)姑父一会儿就睡着了,睡得真香。我却熬了好一阵,只要他剩下的那条腿碰我一下,我就浮想联翩。(3分)答案22B(B“对姑父的行为很反感”理解有误,“我”只是不愿吃而已。)23意志坚强。忍着脚痛烧了一窑砖凑医药费,坚决不装假肢。乐观豁达。坦然迎接腿疾的到来,锯腿时,开医生的玩笑。淳朴姑父从医院回来后动不动就向人展示他的断腿。(每点2分,答满3点给5分,酌
46、情给分)24(1)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姑父做完手术后的兴奋心情,表现了姑父乐观豁达而又淳朴的性格特征。(3分)(2)语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姑父跟我说完他的断腿之后的满足和我的发麻,表现出姑父乐观豁达而又淳朴的性格特征。(3分)(酌情给分)九、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5-27题。美妙的结局(俄)契诃夫“讲到缘分,当然也对。不过,各人有各人的口味。有人喜欢黑头发的,有人却喜欢金发女郎。”“那当然。”“好吧,现在来谈谈名词问题富贵人家的千金我不要。我不能作践自己,居然为了金钱去结婚,我希望我不至于吃女人的面包,而是要她吃我的面包,还要让她心里明白这一点。可是穷苦人家的姑娘我也不能要。我
47、这人虽说有点钱财,虽说我结婚不是出于贪财,而是出于爱情,但是,我也不能娶个穷女人,因为,您也知道,现在物价昂贵,再说日后还要生儿育女。”“可以找个有陪嫁的。”媒婆说。列车长考虑一下,说:“要得不多。您按老规矩给个二十五卢布外加一件衣料,我就多谢了至于找有陪嫁的女人,那就是另一个价码了。”斯特奇金在胸前交叉抱着胳膊,开始沉思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叹口气说:“这价太贵了”斯特奇金疑惑不解地望着媒婆,耸耸肩膀。媒婆又干一杯,眉头不皱一下。斯特奇金默默地把她从头到脚打量一番,说:媒婆不好意思了。斯特奇金也不好意思了,他挨着她坐下。一阵沉默。斯特奇金开始大声擦鼻涕,媒婆则满脸通红,羞答答地望着他,问:在沉默中又过了一分钟。斯特奇金站了起来,开始激动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媒婆激动得掉下了眼泪,随即又吃吃笑起来。为了表示同意,她立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