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食盐和水泥 课型:实验课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做实验记录;能提出 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 带来好处,也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 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 难点: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 2、教师准备:铁
2、架台(带铁圈、石棉网) 、酒精灯、水泥块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 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引入: 教师出示食盐和水泥:同学们,食盐和水泥是我们常见的两种东西。大家都知道食 盐是颗粒状的,水泥是粉末状的,那么食盐和水泥除了这些特性外,还有没有其他特性 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研究这两种物质。 (二)探究活动: 本课只有一个活动: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包括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一)先观察食盐的变化。 1、让学生把食盐放在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食盐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后,汇报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看不到了。 (探究中教师可以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探究中
3、出现的现象。 ) 2、点燃酒精灯,给食盐水进行加热,观察食盐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学生使 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 ) 小组观察讨论,汇报结果。 (坩锅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 ) (二)观察水泥的变化。 1、让学生往盘中的水泥加水,观察水泥会发生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水泥凝固了。 ) 2、教师:同学们,食盐加水搅拌可以变成食盐水,食盐水加热又可以析出食盐。 那么,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 3、分组讨论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 张实验记录表(如下表) 。表格下方的空间尽可能留大一些,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探究情 况进行记录,方便学生的整理和交流。 教师:生
4、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变化? 二、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 1、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出示教 科书提供的三组物质变化示意图。先观察第一幅图:按箭头方向观察水有哪些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水水蒸气雨或冰水) 2、观察第二幅图:按箭头方向观察玻璃有哪些变化? 汇报结果: (碎玻璃玻璃融化炉玻璃制品) (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 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水和玻璃也可以像食盐 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 ) 3、观察第三幅图: 本组图片包括五种物质的变化。分别让学生观察从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 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
5、椅子的变化。提出问题:这些 物质的变化与前两幅图片的变化有何不同?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 三、归纳。 1、讨论前面所有物质的变化,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物质的变化 可以分为几大类?怎样分?(可以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 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结论:像食盐、水和玻璃等物质发生变化后,通过 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状的,这种变化叫可逆变化:像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发生变 化后就不能恢复原状了,这种变化叫不可逆变化。 3、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例子。 (三)自由活动: 根据课本提供的步骤,自制胶水。在
6、自制胶水的过程中,分别观察脱脂牛奶、醋、 小苏打等物质的变化,以加深对本课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拓展活动: 调查、了解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对于一些可逆的物质 我们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实现它的再生?大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调查,下节课我们 一起分享你的调查成果。 (五)注意问题: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适时地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探究中出现的现象。 2、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多问问学生采用了什么方法得到的结论? 3、操作食盐变化实验的过程中,应提示学生注意安全用火。 板书:16:食盐和水泥 可逆反应 还原 不可逆反应 不能还原 课后小记:
7、课题定下之后,就开始准备。先是把教材和教参各看了三遍,领会了主 要设计意图: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然后开始了课前实验:像课本示意图那样, 将食盐溶液倒入小盘中,把食盐从食盐溶液中析出,大约需要 5 分钟时间,现象也比较 明显, 而水泥的实验有点麻烦, 从小仓库取来水泥加水后, 按照和食盐同样的方法加热, 凝固后的食盐仍然可以变成粉末状,这怎么办呢?我急忙请教别的科学老师,哪知战老 师看了教材后的第一句话是:书上的这个实验不对。我一听傻了。真的吗?我认为教材 的编写肯定有科学依据,不会轻易出错,可是亲手实验也说服不了我自己,看起来水泥 真的可逆,怎么办呢? 再来细细阅读教材和教参,上网搜索相
8、关的教学资料,可网上的教学设计与教参上 的大同小异,解决不了问题。在上网查,认为水泥是不可逆的,即使是研成了粉末状, 它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不同,可是在我们看来,就是一样的,连自己都说服 不了,怎样向学生讲呢? 我又怀疑是水泥的问题,再从建筑工地要来最新的合格水泥重新进行实验,大约一 天时间,凝固成型,仍然可以压成粉末,再加水搅拌静置,凝固性大大减弱,有些松散, 这就说明是成分发生了变化,没有恢复原状,但看起来确实差不多,请教专家,是因为 凝固时间短的缘故, 如果时间再长一些, 便不能恢复原状。 比如建筑工地上用过的水泥, 怎么能恢复原状 。 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科学需要认真务实的态度,尤其是科学教师,课前的亲自 动手实验、广泛地查阅资料、博览群书是非常必要、不可缺少的,没有第一手资料,无 法向学生交代,不能说服自己,就不能面对学生,尤其是在课改的大潮中,面对崭新的 科学教材,那么多的未知,都需要我们一点滴、认真细致地去实践、去尝试、去探索、 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