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第第 3 单元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第 6 课时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材第 2931 页的内容,教材第 30 页的例 1 及第 32 页练习七 的第 56 题。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难点: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一、 复习导入复习导入
2、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 1 立方厘米的正方 体去摆,有几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 2 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 1cm 3或 1dm3去量就比较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 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计算。 (2)观察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准备好的 24 块 1cm 3的小正方
3、体木块,任意摆出不 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老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 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 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 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讲述:如果用字母 V 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 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
4、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用字母表示:V=aaa=a 3(a 表示棱长) (a3读作 a 的立方,表示 3 个 a 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 30 页的例 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判断。 (6)老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 3) (7)看图,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三、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 31 页做一做第 1、2 题。 四、课堂小结四、课
5、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 2.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 3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 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 念还很模糊, 教师应特别注意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 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在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把 24 个 1 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 方体,并
6、把长、宽、高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摆才是 一个长方体,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所摆的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 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最后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长方 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 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 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一系 列的活动,清楚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应用起 来也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了。 质量检测试题质量检测试题命题说明命题说明 5 一、命题指导思想:一、命题指导思想: 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相 关要求,本学
7、期所学教材所涉猎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贯彻“以学生 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的教育思想,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命题出发点: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 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 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 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三、命题原则: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为主线,紧 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 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 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