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疾病的心理学预防一、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一)父亲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1、父亲与孩子的智商“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这是英国文学家哈伯特说过的一句话!古话也说:“子不教,父之过。”美国耶鲁大学在连续12年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认为,从小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高,特别聪明,精力旺盛,善于交际,学习成绩好,在学校的表现突出!耶鲁大学的工作人员对研究对象从出生起到十几岁进行纵向研究发现:不管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如何,只要他们从小是由爸爸带大的,那么他们的智商就会比平均水平高。父母之爱对子女智力的影响是科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从初步获得的信息看,在遗传方面,母亲的影响力大于父亲。
2、有资料显示,若父亲智力低下而母亲正常,则子女智力低下的机会小于10;而父亲智力正常但母亲智力低下,其子女出现智力低下的机会大于10。不过,孩子一旦出生,父亲的影响力则增大。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所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大于对男孩子,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儿数学成绩更佳。而与母亲常在一起的孩子,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兴趣上,更擅于社交等方面。研究人员还认为,那些选择在家照顾孩子的爸爸们比起妈妈来更有教育孩子的激情。父亲对自己的婴儿越是关心,越是更多地参与照料,那么婴儿在以后就越聪明、机灵、好奇、愉快,其智商往往也较高。
3、一般说,父亲比母亲更倾向于容忍婴幼儿的身体探索和鼓励身体控制性的活动,由父亲照看的婴幼儿在爬行、攀登和操作技能方面发展得较快较好,因此,婴幼儿对环境的早期探索是父亲支持婴幼儿发展的一种依恋模式。如果婴幼儿能较好地发展对父亲的依恋,并与父亲发生高频率的互动,那将促使他接触大量的广泛的体验,也能使他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有很多教育和社会化的功能,他对外部世界的经历和知识身体力行地为孩子提供关键性地保护和支持,能给与孩子一种超越家庭范围的宽广的竞争性的社会意识,同时,在帮助孩子解决权威、道德品质发展、自我控制和成就感方面的问题时,父亲又是一个特殊的重要的榜样。比如,要一个女孩子向她
4、的智力潜能挑战并在社会中战胜性别偏差,那么,一个具有高成就期望的父亲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在持久性、成功动机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教育中,父亲的影响通常都是比较大的。美国医学专家海兹灵顿等撰文指出:孩子缺乏父爱会阻碍认知发展。据他观察,5-6岁的儿童在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的两年后,其认知能力与完整家庭里的孩子间差异明显,突出表现为前者在方块设计、走迷宫和算术等智力测试中落后,操作分数与全量表智商分数低下。事实上,父爱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等方面。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要落后一截,普遍存在焦虑、自尊心低下、自控力弱等
5、情感障碍,表现为抑郁、忧虑、孤独、任性、多动、有依赖性等,被专家称为“缺乏父爱综合症”。2、爸爸和孩子“玩”的意义根据对三岁孩子所作的“爸爸与孩子的接触方式和孩子成长的关系”的调查表明:能够经常和爸爸一起愉快地玩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但若爸爸是在无奈地带孩子,没有乐趣可言,那么这些孩子和那些不跟爸爸玩的孩子之间没有什么差别。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子,比起那些一星期之内接触不到6小时者的智商更高。爸爸能否和孩子愉快地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社会适应性的高低,而社会适应能力又直接关系到人际交往、适应环境、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3、爸爸和妈妈的不同在和孩子的接触
6、方式上,爸爸妈妈之间有着微妙的差异。一般的说,爸爸多鼓励孩子冒险、探索、勇敢、竞争,而妈妈多强调整洁、规范、服从。例如,当孩子要从高处跳下来时,妈妈常会说:“危险,不要跳!”而爸爸则很有可能说:“没关系,试试看,爸爸在这儿。”于是,孩子在爸爸的鼓励下,就会试试跳下。妈妈给予孩子更多的是温柔宁静,而爸爸则允许孩子较多调皮捣蛋的行为。通常,母亲常倾向于高水平的人际感受性和情感传达能力;而父亲较为倾向武断和自主。母亲常以自己的女性特征,如感情细腻、性情温和等来影响孩子,其中难免有某些个性弱点,如软弱、胆小、意志力薄弱等;而父亲则不同,显示出勇敢、坚毅、强悍、意志坚强等男性特征,给孩子以更大的激情和追
7、求事业的执着。4、爸爸在家庭中的调节作用家庭教育需要父亲对母亲的理解、配合和支持。2-3岁的幼儿尽管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但在心灵上还是把母亲作为最大的依靠。当母亲在身边时,它会更加安定、乖巧。如果丈夫关心、体贴妻子,对妻子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方法给予积极的配合、支持、帮助,使妻子以轻松、自然的心情自信地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反之,如果丈夫老是挑剔、指责妻子,稍不如意就指责:“怎么搞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有像你这样教育的吗?!”那么,父亲的这种情绪就会通过母亲传染给幼儿。如果是初为人母,经验不足的母亲就会动摇信心,在与孩子相处中带着焦虑、烦躁、紧张。而孩子对母亲的情绪又极为敏感。所以
8、父母对待教育幼儿的认识要一致,并相互配合。在与爷爷、奶奶三代同堂的家庭里,妈妈与爷爷、奶奶之间难免为教育孩子产生一些分歧。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在孩子面前,如果爷爷、奶奶非议妈妈的做法,或者偏向孩子,将降低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也会对妈妈的教育不理不睬,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如果父亲对此不理不管,家庭教育只能适得其反。父亲要承担起妻子与父母间的桥梁作用,与妻子进行冷静、仔细的商量,再把达成一致的意见巧妙地转告或说服父母,取得他们的理解。可能的话,最好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在融洽的气氛中就孩子的教育方针和方法进行讨论,使全家人的意见趋于一致。当孩子看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之间的
9、共通时,他就会自觉地接受教育,家庭教育才收到好的效果。爸爸的幽默、大度可调节家庭气氛和孩子的情绪。孩子常在口袋里装满了树叶、甲壳虫之类的东西回家,特别是男孩子常会有类似的事。妈妈多半会要求孩子把这些破烂小玩艺扔掉,但孩子又非常喜欢。如果是爸爸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不仅不训斥孩子,还会和孩子一起玩,并给孩子讲解这是什么,有什么用途等等。爸爸的这种幽默、大度、亲切对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孩子遇到挫折、做错事时。家庭中有唱红脸的,有唱白脸的,当妈妈烦躁发怒,唱红脸时,爸爸就该多唱唱白脸了。(二)父亲如何表达父爱父亲的力量如此之大,为人父者该充分认识尽父亲之责的重大意义。那么,父亲该怎样
10、表达这种父爱呢?1、父亲平常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特别是在孩子的生日、节日或有所进步或取得某种成就时(如竞赛、考试取得好成绩时),宜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示祝贺、褒奖。2、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其母亲的爱,如感谢、赞扬或微笑等。夫妻在孩子面前互表爱慕,是确保给孩子爱的一种方式。3、坚持每天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专家认为: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如一起看电影、踢球、旅游、野餐等。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受到父亲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自身的身心发育补充养分。4、关心孩子的思想与学业。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讲故事,多方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沟通
11、两代人之间的感情。5、加强训导。育儿专家詹姆斯多布森认为,不敢训导孩子的父亲最终只能以惩罚来代替,惩罚只对小孩子起作用,对大孩子宜训导。充满爱的训导就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当然不排除适当的惩罚,如停看电视、闭门思过、口头或书面检讨等,但切忌打骂或挖苦、嘲讽孩子,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二、父母的养育态度与孩子成长 (一)父母的养育态度与孩子的成长1、过分保护型这样的家长占30%左右。父母什么都代劳了,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好,别的东西在长大后都可以慢慢学会的。看见孩子吃饭慢,忍不住会夺过碗喂他,父母能够替代的都不会让孩子自己做,总觉。的他们还
12、小,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做。有的家长不希望也不奢望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成为“好孩子”,只要孩子玩得开心,不生病,不打架就可以了。这将使孩子失去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培养的孩子懦弱、依赖、无能。这种个性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2、过分干涉型这样的家长也也占30%左右。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也会影响孩
13、子将来的创造力。3、严厉惩罚型这样的家长约占7%10%。这种教育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对孩子严格要求完全正当,但严厉惩罚可能会物极必反。严厉惩罚型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家长教育子女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孩子压而不服,嘴上接受,心理不接受;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4、温暖理解民主型这样的家长也占30%左右。他们对孩子的能力和心理都比较清楚,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提出
14、恰当的要求,能尊重孩子的意见,注重培养孩子的能力。他们要求孩子自己会做的要自己做,不会做的要学着做,鼓励孩子勇敢地到外面去,希望孩子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还能具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博导对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60多名高考状元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的。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式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王教授分析,高考状元家长对孩子的髟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要求不怎么多,但在做人上要求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二是不
15、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压力,只要尽力即可;三是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为此,有的家长不看电视甚至少说话;四是这些学生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父母打骂,所谓棒下出孝子或出才子并非真理。(二)父母要做温暖民主型的家长温暖民主型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最为有利。这样的父母能对孩子的需求给与及时、一贯、恰当的反应;积极为孩子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较少干扰性地限制活动,重视以理服人,对要求孩子遵守的规则做出解释,对孩子的惩罚既严格又温情;在孩子面前能够较为理性地控制自己的消极情感和反应;注意对孩子约束的前后一致性,避免强化孩子的不良行为;对孩子的发展期望符合现实,强调孩子的独立,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决策。不
16、仅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而且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充满兴趣,同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与表扬和赞赏,为孩子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并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快乐。(三)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教育原则孩子和成人接触,除了观察成人的表情、动作以外,主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婴儿5个月就能从父母的声调中辨别出温和或严厉,对温和亲切的话语报以微笑,对严厉的声调表现紧张不安,有时甚至会哭起来。随着月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有了理解和表达能力。父母和孩子讲话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段,不仅要符合教育原则,而且要讲究说话的艺术。1和孩子讲话要比较慢、口齿清楚、声调温和亲切,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让他理解自己的意思。有的孩
17、子说话发音不准,口齿不清,大多是因为在学说话时父母没有注意纠正而习惯的。2不要在孩子面前讲他人(特别是孩子的老师和孩子熟悉的邻居)的坏话。这对孩子会有不好影响。3家长要多用积极鼓励性的语言,少用消极、禁止性的语言。如孩子积极干活却把碗打碎了,有经验的家长会说:“刚开始做事难免失误,我知道你心理很难过,下一次小心点就好了。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这样,孩子既会释然又不影响他的积极性。4委托比命令好。同样叫孩子去做一件事,“去拿那个纸盒”和“去帮妈妈把那个纸盒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很大的不同。孩子不喜欢命令,喜欢受人委托,特别是3岁以上的孩子,他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成人请他
18、做事,他感到自己被信任,有能力了,非常高兴,会抢着去做。5孩子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时候很腼腆,容易接受暗示。例如,一个孩子不肯上幼儿园,但有一天却表现得积极,晚上妈妈故意大声对爸爸讲:“今天三三真乖,主动上幼儿园。”厕所里的三三听见了,第二天更积极了。一个孩子不肯给客人跳舞,妈码就说:“来,悄悄告诉妈妈,你喜欢跳哪一个?”孩子就在妈妈耳边说:“向阳花”。6提问是个好方式。父母对孩子多用提问的方法,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启发思维。如“风是怎么形成的?冬天为什么雪花飘?”等等。也鼓励孩子多提问,让孩子养成爱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对孩子的提问要认真回答,不可效衍。7、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很生气
19、,而又不想伤害孩子,最好直接批评孩子的行为而不要指责孩子自己。可以对孩子说:“你的玩具很乱,收拾一下。”而不要说;“你真是一个懒蛋。”8、不要随意地冠于孩子们一些不恰当的外号,这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并使他们很难改变与外号有关的不良行为。9、不要取笑孩子的言行和外表。父母对孩子们的取笑是孩子们对所受嘲笑中最感伤心的一种。美国加利弗尼亚的精神专家卡罗利波曼认为,孩子们总是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而父母对他们的取笑很容易在孩子们心中造成对父母的一种疑惑或不信任,因为孩子们此时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到底严肃什么程度。一位成年女性回忆说:“我小时候长得很胖,妈妈经常说我像一所砖砌的厕所。我知道妈妈不是在
20、存心伤害我,虽然她有时也说”这就是我们那位漂亮健康得千斤,但我总感到很不舒服。那句使我敏感的取笑一直影响到我成年。10、父母对孩子的禁语。父母在责骂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老做人身攻击,全盘否定他的人格。此外,若做超乎小孩能力范围的事情,也会导致他调皮捣蛋,心神不定。生气责骂时所说的气话,对小孩的承受能力而言,有时候会变成一辈子的伤痕,或永远残留在他心中,造成他日后对人生,甚至将来自己与子女之间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在骂难听的话之前,请父母三思。下面这些话聪明的父母和老师最好别说:10.1、否定小孩的人格:笨、真差劲、没用10.2、影响小孩对父母的信赖:不喜欢你,我才不要你,把你送给别人,你
21、不用再回来了,跟你爸爸一样,不像样10.3、吓唬小孩,导致他的不安:叫医生来打针,告诉学校的老师,不让你到幼儿园(学校)叫爸爸来训你10.4、和兄弟姐妹、同年龄的小朋友相比较:大明都会,而你,鸿源哥哥都行,可你10.5、不顾小孩需求的命令:不准,不许弄脏,立即停止。此外,其他指责小孩身体缺点的言词,和没有原则性的拒绝皆应禁止。总之,语言对孩子的行为起强化作用,凡好的行为,父母要多鼓励、多讲,好行为就会巩固。凡是不好的行为,尽量不多议论,不去强化它,平静的表示不准就可以了,积极方面讲,时间长了,不好行为可以消失。这对3岁左右孩子特别有效。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一)家长的形象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
22、母是孩子最生动、形象,最有教育效力的教科书,孩子是望着父母背后的形象长大的。父母的形象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许多儿童的性格、作风、行为习惯之所以很像父母,并不是遗传的原因,而是从父母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的。父母对孩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不仅是由于父母是孩子接触最早和最多的人、而且还由于幼儿本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他们主要是通过感官的直观择取事物,以直观形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他们不善于利用语言本身所赋予的意义进行分析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正由于如此,他们对父母的叮嘱和批评常常无动于衷,而对父母的动作、表情却学得很快
23、,记得很牢。幼儿的学习形式主要是模仿。模仿性是幼儿行为的显著特点。孩子是很善于模仿的。他虽然对事物好坏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差,但常能认真而仔细地注意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和大人的一举一动,一切都想模仿,一切都想学。于是,父母就成了他们学习的示范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像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图谱一样演示在孩子面前,孩子从中模仿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标准、善恶观念。如果父母在各方面表现是良好的、适当的,孩子看得见,学得着。久而久之,耳德目染、潜移默化,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健康地成长起来。父母的形象对孩子影响之所以这样深刻,还在于父母的形象对孩子来说较之其他成人的形象更加贴切,孩子
24、更加信服。因此儿童极愿仿效父母,希望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尤其对幼儿,那是父母在孩子一生中享有绝对权威的时期。在孩子幼小的心目中,父母是世界上最好、最聪明、最能干的人。他们崇拜父母,绝对地承认父母的权威,因此,父母在幼儿阶段最富有影响和塑造力,甚至会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痕迹。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绝对权威就动摇了,孩子不再无条件地崇拜父母了。这是因为年龄较大的孩子已不象幼儿那样依恋父母,对成人也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作为家长切不可忽视自身形象对孩子的巨大影响。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严以律己,事事、处处起榜样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孩子有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自己就
25、不能生活无度,邋邋遢遢;要求孩子热爱劳动,自己就不能懒散,什么家务事部推给爱人干;要求孩子讲文明礼貌,自己就不能口出脏言也就是说,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这需要家长时刻保持清晰的“父母的自我意识”,无论是在外边,还是在家里;无论是在一本正经的教育孩子时,还是在饭桌旁天南海北畅所欲谈时,都不能忘记父母的职责和对子女应承担的义务。只有时处处注意检点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有些年轻的父母在郑重其事地教育孩子时,讲的、做的还能注意“健康、正确”四字,一旦关起门来,敞开心扉,往往就冒出一些歪理邪说来。褒贬东家长、李家短,什么找后门,拉关系,甚至做出一
26、些不体面的事情来。结果无意中使一些不好的东西侵人孩子的心田,在他们还不懂得什么是“人生”的时候,就使纯洁的灵魂就受到玷污和损害。因此,家长一定要格外当心“关起门来”之后的言行,谨防“体己话”、“私下做”之类对孩子造成的精神污染。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么穿戴,怎么同别人谈话,怎么谈论别人,怎么欢乐或发愁,怎么对待朋友或敌人,怎么笑,怎么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教育好孩子,父母不仅要注意在孩子面前检点自己,还必须自觉地培养以下适合教育孩子的心理品
27、质。1、深厚而理智的情感。钟爱、保护子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理,但父母的爱必须要适当、明智而具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把孩子塑造成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在整个家庭教育中,你的感情、言行都必须始终服从这一目的。2、耐心而自制的教育意志。育人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精神。父母只有持之以恒,不因工作繁忙而放松;不因心绪波动而改变;不因教育上的挫折而灰心,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效。3、较强的教育能力。苏联伟大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教育孩子是一门了不起的
28、学问,一门高超的艺术,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必须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掌握熟练的教育技能。(二)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坚强的性格,培养孩子的自信之源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幼儿具有坚强的意志,美好的心灵,健全的人格,父母、教师应从小注意锻炼孩子的意志,重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心理学家指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性格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与智力因素组成心理活动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坚强的性格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在学习工作中产生异乎寻常的高效率。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各种各样的性格中
29、最优秀的性格是坚强性格。那么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坚强的性格呢。1、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要求孩子自己吃饭、穿衣、鞋带、收拾玩具和书包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只有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逐渐变得坚强。2、相信和尊重孩子。独立、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通过幼儿自主性的探索活动才能实现。一个小孩可能对自己画得一塌糊涂的作品非常满意,甚至洋洋自得,没有意识到作品中不妥的地方。如果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一昧地指责,强迫他纠正,那就是在逼迫他承认自己失败了、自己能力不行
30、。对画得糟糕的作品,老师或家长不防认同作品中隐藏的闪光点,同时指导孩子观看其它类似的优秀作品,让孩子自己去比较、发现、思考:怎样画更好。老师或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维护孩子的自尊,发展他们心理学认为让孩子担任一定角色可以使孩子的性格像这个角色靠拢。让一个调皮的小孩担任小组长,他感到自己应该比一般的小朋友表现得更好,就会尽量克制自己,减少课堂上调皮捣蛋的行为。3、保持和增进身体健康。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难以对自己的身体有信心,心情不好,对人对事不积极,做事畏缩犹豫,性格也就难以坚强。相反,孩子的身体体质好,有信心,有勇气,敢作敢为,就容易培养自信坚强的性格。4、防止男孩女孩性别差异而形成
31、的一些偏见。有的老师和家长认为男孩子玩布娃娃是没出息,女孩子玩冲锋枪不应该。好像女孩子生来就是温柔端庄文静,而男孩天生就应该豪放坚强,做大事业。这种性别偏见不利于幼儿性格的健康发展,过早的女性化损害了女孩的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过早的男性化也影响了男孩的细致性和敏感性。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的研究表明:女性度高的女子和男性高度大的男孩在从事与传统角色相反的活动时成绩很差。另一些研究也表明,那些行为严格符合性别角色标准的男女儿童,往往智力低下,创造力不强。研究者提出新的性别角色模式双性化。双性化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尤其是心理气质方面具有男性和女性的长处和优点。为
32、此,家长和老师不限制儿童参与的性别游戏活动,对不同性别的儿童采取相同的奖惩措施和一致的评价标准;允许儿童自由地表现与传统角色相异的行为;减轻社会对儿童性别定型的影响。5、对孩子要有耐心。有些孩子虽然一心想独立自主,凡事都坚持自己做,但实际上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吃饭时把桌面搞得一团糟,想自己洗脸结果脸没洗干净反而把衣服弄湿弄脏。有一些急性子的老师和家长没有耐心,看到孩子做事又慢又笨,还经常添麻烦,干脆自己一手包办以提高效率和节省时间。久之,将导致了孩子的自卑、依赖。孩子感到自己干什么事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又因为被剥夺了锻炼机会,所以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专家们强调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让孩子
33、慢慢学着自我探索成长,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凡是抢着代劳,这样的孩子永远长不大。6、鼓励孩子向困难挑战。孩子总是希望得到大人的夸奖,父母应善于对他们的进步和成功给与赞赏和鼓励,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更多地获得成功,积累更多积极的体验。对自信心较弱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爱和帮助,可让他们先做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使他们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信心。孩子有时会有些奇怪的想法,想尝试不太容易完成的事,父母千万不要嘲笑或禁止,否则以后他们可能不肯动脑筋思考,也会缺乏向新事物挑战的勇气。当孩子想做某种尝试时,父母即使知道他不可能成功,也要让他去闯,然后再和他一起分析不成功地原
34、因,鼓励孩子自己跨越这些障碍,而当孩子一旦取得成功,他就会感到特别自豪。这样,孩子会逐渐形成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和勇气。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让孩子努力达到。7、不要急于给孩子明确的答案。好奇爱发问也是幼儿最大的特点,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不要急着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以免阻塞孩子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最好慢慢启发诱导,让孩子自己思考判断。父母和老师要多鼓励孩子提问,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孩子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品质,还会增强自信心。德国大私人歌德,幼时爱听母亲讲故事,但母亲通常讲到一半的时候便嘎然而止,余下的部分让儿子去“续编”,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能力。8、培养孩子的抗诱惑力,增强孩子的意志力。要让孩子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的要求应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丰富的物质世界面前应考虑家庭经济条件,遇到孩子津津乐道别人家孩子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时,家长应坦诚地向孩子承认“我们买不起”,并让其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教育孩子不搞盲目的攀比争高。切忌让孩子有因自己穿的、用的、住的赶不上别人而生成低人一等的感觉。关键是要告诉孩子穿名牌、用名牌、玩名牌都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关键是自己要成为“名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