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农心理健康.doc

上传人(卖家):仙人指路 文档编号:553024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钟志农心理健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钟志农心理健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钟志农心理健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钟志农心理健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钟志农心理健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谈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钟老师首先从屈原的天问引出师问,简单概括了老师对学生行为的一些疑惑。师问 学生为什么上课发呆? 学生为什么不肯完成作业? 学生为什么逃学? 学生为什么对老师不肯讲真话? 学生为什么总是与老师作对? 学生为什么打架甚至打群架/ 学生为什么痴迷网络? 学生为什么小小年纪谈恋爱/ 学生为什么?总结:影响社会化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进而提出学生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由四对矛盾引起的。1、 人的基本需要与“需要缺失”的矛盾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图示()由 低 层 次 到 高 层 次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这五个需要是同时存在

2、的,只是其中一个是优势需要(在某个阶段表现最为突出),一个层次的需要满足后,会立即自动进入下一个层次。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安全需要新生入学第一个月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老师应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那些看老师第一眼垂下眼皮的学生缺乏安全感,老师应多关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移情、反移情!移情:学生看老师第一眼时瞪老师(把对以前老师的感情转移到了现在老师的身上)反移情:老师以后会不待见这个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老师可以利用下课后或者上课提前2分钟在教室与学生交流,从前排到后排让每个学生都有与老师单独的

3、交流机会,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在班里是最重要的。自尊的需要 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有露脸的机会。(可以在班里设立光荣榜,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光荣榜,采取赏识教育。)自我评价的功能脆弱(自我的评价来自客体、老师、同学,如果来自客体的评价与来自老师、同学的评价不一致,客体就会混乱) 自我调控/控制的功能脆弱(生理结构决定其无法用理智控制情绪)“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 “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所以老师应客观评价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一个具有足够自尊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也更有效率。然而,当他缺乏自尊

4、时,他就感到自卑、无望,从而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症行为。弗兰克戈布尔人是一个自主的动物,人在一生中的主要目标是在寻找归属感 阿德勒戴克斯在群体中有安全感是集体无意识。一个人只有被关注产生归属感进行感觉到安全。戴克斯的“行为目的”理论行为方式行为目的积极的消极的主动建设被动建设主动破坏被动破坏成就乖巧可爱骚扰懒惰获得注意叛逆固执获得权力不当行为抗拒报复无助自暴自弃所以老师们应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目的,让他们感觉到是安全的,有归属感和是被尊重的,从而让他们健康地发展!尊重是教育理念,更是教育行为。教师必须检点与学生相处中一言一行,不可恣意妄为。总之,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

5、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如果一个学生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动不断遭到挫折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会产生极端化的破坏性或反社会的行为,走上犯罪的道路。正如艾里克逊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感到无价值的倾向不断增强,可以成为性格发展的致命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学生对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在部分学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

6、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一些父母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在很大的概率上导致他们的人格发生扭曲,其中的少数人则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例:从“奥数班”尖子到自暴自弃的“问题学生”(没有展示给我们看。)2、“人生发展关键期”与“阶段发展受阻”的矛盾埃里克森有两个独到的观点:其一,任一时期的身心发展,其顺利与否,均与前一(或前各)时期的发展有关;前一(或前各)时期发展顺利者,将发挥

7、良好基础作用,有助于后期的发展。其二,他将人生的每一时期,均视为一个“危机与转机”的关键。意思是指人生的每一时期各有其特定的问题或困难。困难未解决之前,心理危机将继续存在;困难解决,危机化解,危机变为转机,就会顺利地继续发展。由此观之,“危机系因发展而产生,是正常现象,故而又称发展危机,也称常性危机。有些人之所以行为异常,那是由于发展危机不能适时化解,相继累积,结果阻碍甚至丧失了个人的适应能力所致。” 期别年龄心理危机发展顺利发展障碍 0-1岁 信任-不信任有安全感交往焦虑 1-岁自主-不自主自控自信胆小多疑 -岁自信-不自信勇于表现畏惧退缩 -青春期进取-不进取有能力失败无能 青年期统合-不

8、统合方向明确/角色混乱 6、7、8、期别1612个月的母子关系是全部客体关系的模板,这个期间是安全的,以后处理各种关系就是阳光的,以后会朝着各个健康的方向发展。母爱是绝对不能替代的。每周母子共处的时间不能少于20个小时,母子亲密的互动每天不少于3小时。个案:高中的孩子很冷漠,不打招呼,可能是婴儿期出现了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母子依恋,产生了不安全感。期别2这时期关注自主人格是否确立起来。人的自主精神是天生的。极端依赖的背后是极端自主的表现。孩子的教养方式很重要,父母过度干预或保护都不可取。个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是教养方式出现了问题。慕尼黑的传统,婴儿上街,母亲用2米长的绳子牵着他,孩子摔倒

9、,父母不管,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父母装作很忙,孩子只会自己战胜自己。父母看到孩子自己爬起来再鼓励。期别3 自信人格基础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生来是自信的。孩子生来从极端的无助向极端的自主发展。孩子开始说“我”时起,就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客体。他会有很强的创造力和破坏力。他会把钟表拆成废铁,他也会搭建小房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越来越棒,更有自信。但他会横向膨胀,会发展成极端任性,极端自我为中心。到5、6年级可能表现更突出,父母要掌握平衡。孩子会有很强的表现欲,要把握好度,既不扼杀也不纵容。个案:孩子不顾一切的表演,表现自己。36岁的孩子是最容易和客人交往的,一旦抓住别人的眼球,就会更加增强表现欲。任其

10、所为是不可以的,不然会让他更任性。父母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提前排练节目,定制节目单。父母与客人聊天是第一个节目,他的节目是第二个节目,让他先在后台作准备,这是延迟满足理论。父母不满足他的要求(孩子这时期都处在即刻满足阶段),孩子的自信心可能受挫,父母要把握好度。游戏中的主角,配角的分配,孩子的自信心与任性心理要掌握好,轮流扮演。期别4小学教育阶段,上进不上进的问题是个体发展的关键。孩子天生上进,无论动植物都是天天向上的。3、4年级的孩子有些眼神可能已经暗淡了,5、6年级有的孩子可能目露凶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5、6年级更多的应该是有理想,有梦想的时期。个案:小学上数奥有些牵强。名次的前后,分

11、数的高低都次要,关键看是不是始终朝气蓬勃。上课也是看自己的兴趣。小学成绩不要看死,时好时坏,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孩子自发的追求什么东西都是主动的,成为自然成长规律。 钟老师的话“成绩中等,身体健康,心灵阳光”小学低段发展性主题1、入学适应性问题 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转变期很关键,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以学习为主。学习的好不好关系到孩子快乐不快乐。2、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6岁前有不好的习惯,小学阶段就要纠正。老师要利用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来纠正不良的习惯。学习/行为/生活习惯中,行为训练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是精神分析。学习习惯分家庭学习习惯和学校学习习惯。家庭学习习惯一、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一年级

12、的孩子时间知觉与空间知觉不清晰。8周岁时基本完成。他们前后清楚,左右不清楚。小孩子让玩10分钟,30分钟也回不来,时间知觉模糊。家长要训练时间知觉。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时间知觉不清楚。方法技巧强化 促进良好行为发生 惩罚 处分制度,量化机制 (惩罚可以搞研究)消退 不去强化不正当的行为,自动减退如何培养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评估有多少作业?多长时间完成?建议老师留作业都应加上完成的时间。说明训练规则 每天都要说,两个月不改变,每天都一样。 放闹钟定时,到时间收走作业本,不管做完没做完。做不完,给孩子讲以后考学也这样的道理。实施独立放在一个封闭的环境这个时间段里,不管发生什么

13、事情,父母不去干预他。到时间就去收作业,没有下不为例的机会。不动声色,不批评,不指责。锁好以后告诉他可以去看电视,开冰箱了。爸妈不去理睬孩子的着急,这是心理消退的方法。父母坚持住,孩子不说吃饭,父母不理睬。孩子睡觉时再跟老师打电话沟通如此这般。第二天亲自把孩子送到教室门口,让孩子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让老师来说孩子,孩子最听老师的。晚上回来还是不动声色,不去问老师怎么说孩子,还按规则来,孩子一旦做到,就要第四步:强化。孩子做到,父母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奖励小花,贴到脸上,贴到墙上(墙上孩子很看重),还要逢人就说,多表扬。到周末集够5个换个大的,一个月后给你更大的。这是积极心理学。两周训练,两周巩固,

14、两周维持,共用一个半月,个性不同的,再加两周,两个月就没有问题了。细节决定成败强化的目标必须单一。定两个目标就可能失败。强化必须及时,必须在第一时间。惩罚也必须在第一时间。强化必须是孩子喜欢的。比如:周五开班会,周三打电话给家长,最近孩子最喜欢什么?周五时让家长买好送来,班会时发。家长的奖励也要转移到老师那。老师在班会上及时奖励。强化物是不容易得到的,容易得到的不明显。二、独立完成作业不依赖不用家长陪,家长不检查,不签字。宁可不完美,也不养成这个习惯,不去检查。 评估做作业的时间再增加时间去自己检查。说明训练规则实施反馈实施中提出新的要求,不动声色,没有下不为例。要是有错的,让孩子再增加5分钟

15、去检查,检查没错再检查。到最后让孩子自己写“作业已检查5遍没有错”。让孩子自己签字,谁签字谁负责,锁起来。不管有错没错都不动声色,不流露任何表情。及时与老师沟通,让孩子自己负责任。第二天全做对了。家长还是不动声色,让孩子再多检查几遍,还让孩子自己签字。家长不是老师,对错是老师的事,不是家长的事,注意角色定位。第二天老师表扬后,再做下一步:强化。还是逢人表扬。两周训练,两周巩固,两周维持,一个半月形成习惯,多则两个月。每年就可以养成几个好习惯。六年就很了不起。一二年级好习惯一定要养成。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找老师专找好事说,老师也是专找家长说好事,促进家庭和睦,孩子知道一找家长就是好事。生活习惯就是

16、养成规则意识,令行禁止。活动中设立规则,让孩子讨论。示范行为矫正(录像/家长老师的示范)12岁以前一定要养成好习惯。3、4岁感觉统合能力培养的最后敏感期4岁之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更是感统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阅读时丢字,多字,串行,审题错误等都是感统失调。有的人到50岁不会骑自行车是感统失调。数学加减混乱,字写错偏旁,写错等是感统失调。812岁还是有效的,12岁以后不可能再培养感统能力了。体育活动和民间游戏都可培养感统能力,玩就是在培养。有利的游戏:女孩子的:跳皮筋、扔沙包、跳房子、跳绳、荡秋千男孩子的:弹玻璃球、玩泥巴、玩沙子、打弹弓、滚铁环、踩高跷、翻跟头、轮滑11.5岁的孩子需要走路。小学

17、中段发展性主题1、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4岁以前会完成智力发展的50%,游戏与体育运动,接触自然才会有利于智力发展。儿童的世界就是两分的世界,好/坏。婴儿大脑中250克,成人1400克,4岁1100克,爱因斯坦2000克左右。一、二年级注意力发展;三、四年级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发展最快,从形象到抽象。三年级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建议最强的老师配到3、4年级,35岁上下5岁的老师很有经验,最适合。2、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孩子的思维道德意识已形成。个体如果在小学没学会与同性同伴交往,中学没有学会和异性交往,就会形成自恋倾向。以后对工作有影响,工作很努力,但同事、领导跟他关系不好,太自恋。抢

18、玩具,扔别人的东西等太自我为中心。小学高段发展性主题1、个性发展的关键期青春前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生理发生变化,个性发生微妙的变化。心理倾向性问题凸显。5、6年级任性加上青春期叛逆,出现问题不敢迎面而上,遇到问题喜欢往别人身上推。引导孩子学会做人。2、中小衔接的关键期记忆能力的衔接。归类记忆能力发展,六年级加减一年是最好的时期。抽象思维是归类记忆的前提。对知识重新整理加工,六年级是关键期,不会巧记到中学学习吃力,多开巧记的课。总结:核心问题是上进心问题,总的来说分低、中、高三个阶段。3、4年级有成功的体验。埃里克森:个体发展的第四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内心积极体验极为重要。埃里克森在谈到

19、小学阶段学生个体面临的发展危机时,还特别指出了三个问题:1、“家庭生活可能没有为他的学校生活做好准备,学校生活也可能不支持先前几个阶段所做出的允诺,因为直到目前他所学会的一切,在他的同伴和教师看来似乎毫无可取之处。此时他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有潜力可挖而脱颖而出,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诱发,也可能发展很晚或者根本得不到发展。”2、“教师的选择和训练,对于防止本阶段儿童可能发生的危险是至关紧要的。教师可以把自卑感的发展、一个人自觉毫不足取的感情这种危险降低到最低程度,因为他知道强调儿童能做些什么,他能看出精神病问题的征兆。”换句话说,埃里克森想要暗示的是,教师的选配不当或训练不足,可能成为这个阶段儿童发展

20、的重大障碍,因为由此可以引发许多“师源性”的心理问题。3、“还有一种或许是最普遍的危险,即儿童在长期的学校生活中,从来没有获得过工作的快乐或者至少因某件成功的事情而感到过自豪。” -埃里克森个体发展的第四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内心积极体验极为重要。无数事实说明:青年阶段(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从根本上来说,都源于个体没有度过一个真正成熟的少年阶段。3、“成长趋势”与“环境限制”的矛盾(1)青少年学生的“青春期恋情”应该得到成年人的充分理解与积极引导。“青春恋”是最值得人类用美好的语言来表达的一种美好的情感,对“青春恋”的积极引导将对人一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无法估量的促进作用。

21、“青春恋”如果遭受人为的禁锢、扭曲、打击,甚至恶毒的攻击,将会使青少年在人性上出现扭曲和异化,在人格结构上出现分裂,在情感表现上变得阴暗、冷漠、变异,在行为上出现叛逆和自暴自弃。(例:LYY辅导手记)个体自出生后即生长在成人的社会里,其生活由成人照顾,其行为受成人约束。所以个体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包括进入青春期后出现“青春恋”,都不可能像有些人主张的那样“顺其自然”。事实上,在现代社会里成长起来的个体,无论是基于个人的、家庭的或是社会的需要,均不容许其顺其本性而毫无限制地自然发展,否则势必造成无法适应社会的极大困境。因此,“就个体自我发展与社会现实两个层面合在一起看,个体在自我成长历程中,因自我

22、需求与社会限制两方面调和不易,而使其心理上产生适应困难的感觉,是在所难免的。” 问题在于成人限制的方法、时机和分寸。卡本特说过:“学校用一扇铁门把两性这事情完全关闭起来了。门边是一种沉默,一种严酷的沉默,于是合法的好奇心立刻各为其状地变成不合法的好奇心了,学校既不能公然承认学生的要求,于是违禁品在他们中间互相传授了,淫秽词典代替了聪明高雅的讲解了,损害卫生的行为跟着来了,性的神圣一去永不回来了,于是学校里充满了早熟在学校中充满病态的谈话和想象了。人工压抑了那高雅的方面而使卑鄙的方面加速早熟,结果不过是那高雅的方面完全受损罢了。”(2)皮亚杰认为,从婴儿到青年,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动,先后会出现层次

23、不同水平的自我中心状态。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过于高涨,学生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焦点的不同,其具体表现为假想的观众和独特的自我。前者使他们感觉每天就像生活在舞台上一样受到别人的关注和批评,心理上的压力很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他们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后者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别人不能理解他们独特的情绪情感,于是他们表现为盲目冲动、孤独善感、渴望独立、渴望被群体和他人接纳。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遇到主要是来自师长的干预和压抑。他们对无休无止的唠叨、婆婆妈妈的关心、神经过敏的查访、简单粗暴的教训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叛逆情绪。此时,如果师长滥用权威,采取高压政策,就往往容易将一部分

24、学生“逼上梁山”(叛逆),或者“退隐江湖”(逃避),从而出现许多行为和心理问题。逆反理论认为:“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所以,如果社会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实验表明,努力限制人们的自由常常会导致反从众和一种称作回飞镖的效应”。埃里克森也指出:“青年强烈地反对对自己的自我意象施加一切腐儒般的限制”,“如果年轻人觉得环境设法对他剥夺得太多,不许他有任何表达形式,从而不能使他发展到下一阶段并加以整合,他就会像困兽般地被迫奋力反抗”。4、“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人的思维总是指向未来的,青少年尤其是这样。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自

25、我”。如果“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愈接近,或是“理想自我”是由“真实自我”为基础发展而得者,则个人的适应将更为良好,生活也愈为幸福。如果“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差距很大,就会造成不自我价值定位过高,因而导致现实中“真实自我”的价值不能得到承认,这样便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中学生运用其逻辑化思维建构“理想自我”,即个体所期望达成的目标;而许多家长也往往会给正在中学就读的子女提出种种一厢情愿、脱离子女实际情况的“奋斗目标”。但如果这些“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过大,则两者之间的冲突常常成为焦虑的来源。如果一个学生屡屡遭受现实生活的挫折和打击,又根本看不到自己摆脱这种困境的希望所在,得不

26、到来自外部的支持和帮助,那么他就会出现自我的迷失(我是谁?),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看不清人生的方向,他就会放弃奋斗的意念,甚至出现严重的抑郁心理。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1987年提交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1、提高对帮助处于不利地位学生的计划的支持;2、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小学和初中的心理咨询计划上面,防止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3、促使家长更多地卷入到学校心理咨询计划当中。结论与建议 结论:1、从事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或者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理念不同,看法和判断就不同,采取的处置办法也不同,当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

27、班主任的心育理念:怎么看待学生?(是无可药救的,还是本性向善的?是一碗清水看到底,还是动态地看发展、看变化、看过程?)怎么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所致?心理问题中,是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是厌恶、嫌弃、疏远、急躁、压制、体罚,还是尊重、理解、关爱、亲近、平等交流?)用什么态度对待家长?(是把家长当作出气筒、告状对象、变相体罚的工具,还是当作转变学生的工作对象和关键要素?) 2、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是与年龄特征紧密相关的,因此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是环境和教育带来的问题,是与整个教育体制和社会

28、价值观念紧密相联的,因此也是有基本脉络可循的。从事中小学个别辅导或班主任工作,要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一代青少年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同时又能精细地了解每一个来访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以及他们情感世界中曾经走过的曲折心路,方可察微知著,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3、“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是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者舍不得抽出一

29、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4、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双方之间是否建立了信任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建议1: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的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在此前提下,还要帮助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过去在管理教育学

30、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讽刺、挖苦、揶揄、随意的批评指责、不愿意积极聆听等有伤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建议2关注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给班主任增添额外负担,而是帮助班主任更好地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帮助班主任更准确地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基本成因。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 班主任应该与心理辅导室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及时介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到心理辅导室去接受辅导。在这个过程中要

31、注意1、辅导需要严格为当事人保密,班主任对此应予以理解。2、坚持自愿,不可强制;来者不拒,去者不追。3、辅导是一个过程。辅导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不是简单的说教。 例:朱SW辅导记录4、辅导不是越俎代庖,辅导需要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包括提供来访学生的详细背景资料,及时与辅导教师沟通,保持密切的联系等等。5、辅导不是万能的,辅导教师离不开当事人、班主任、家长的密切配合,四个要素中只要缺少一个要素的积极参与,辅导就会劳而无功。建议3: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说到底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整体干预方能奏效。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有系统观念,不可就事论事就做出简单的结论:1、以静

32、制动,以冷制热先做“战略停顿”;2、先作分析,延迟判断-不是反应越快越好;3、不究态度,不说气话;4、平和“询问”,切勿“审问”;5、控制第一反应,不说学生“又是你!”多问自己“为什么?”6、在生活中去观察学生,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7、不要光从道德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时要提出多种假设8、学会反驳自己,不匆忙给学生下结论;9、学生的问题根源可能出在家庭,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却可能在教师,因此要分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尽可能减少直接的触发性事件;10、学学中医看病的方法,每次“看病”都要搭搭脉,注意信息反馈,最好的药方是适合“这一个人”的药方(其实教育比看病要复杂得多)。建议4:教育必须抓好学生成

33、长的关键期。教育必须走在学生的前面,而不能走在学生的后面。只有统观学生成长发展的大致规律,并努力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才能把握教育的主动权,才可能打破恶性循环,从“救火队员”、“维持会长”的角色阴影下走出来,进入良性循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他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结论与建议 结论:1、从事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或者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理念不同,看法和判断就不同,采取的处置办法也不同,当然效果也就

34、大相径庭。班主任的心育理念:怎么看待学生?(是无可药救的,还是本性向善的?是一碗清水看到底,还是动态地看发展、看变化、看过程?)怎么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品质问题、道德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所致?心理问题中,是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是厌恶、嫌弃、疏远、急躁、压制、体罚,还是尊重、理解、关爱、亲近、平等交流?)用什么态度对待家长?(是把家长当作出气筒、告状对象、变相体罚的工具,还是当作转变学生的工作对象和关键要素?) 2、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成长中的问题,是与年龄特征紧密相关的,因此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的;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是环境和教育带来的问题,是与整个教育

35、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念紧密相联的,因此也是有基本脉络可循的。从事中小学个别辅导或班主任工作,要能从宏观上把握这一代青少年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同时又能精细地了解每一个来访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以及他们情感世界中曾经走过的曲折心路,方可察微知著,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3、“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而且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如果一位教师从早到晚都是忙于教学工作,乃至于抽不出一点时间、或者舍

36、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成因,那么,“以人为本”也就成了一句空话。4、任何与“心”有关的教育,其成功与否的关键都在于双方之间是否建立了信任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建议1: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的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在此前提下,还要帮助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过去在

37、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讽刺、挖苦、揶揄、随意的批评指责、不愿意积极聆听等有伤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建议2关注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给班主任增添额外负担,而是帮助班主任更好地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帮助班主任更准确地了解学生问题行为的基本成因。因此,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努力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 班主任应该与心理辅导室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及时介绍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到心理辅导室去接受辅导。在这

38、个过程中要注意1、辅导需要严格为当事人保密,班主任对此应予以理解。2、坚持自愿,不可强制;来者不拒,去者不追。3、辅导是一个过程。辅导是帮助学生自我成长,不是简单的说教。 例:朱SW辅导记录4、辅导不是越俎代庖,辅导需要班主任的密切配合,包括提供来访学生的详细背景资料,及时与辅导教师沟通,保持密切的联系等等。5、辅导不是万能的,辅导教师离不开当事人、班主任、家长的密切配合,四个要素中只要缺少一个要素的积极参与,辅导就会劳而无功。建议3:中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说到底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必须要通过系统的整体干预方能奏效。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有系统观念,不可就事论事就做出简单的结论

39、:1、以静制动,以冷制热先做“战略停顿”;2、先作分析,延迟判断-不是反应越快越好;3、不究态度,不说气话;4、平和“询问”,切勿“审问”;5、控制第一反应,不说学生“又是你!”多问自己“为什么?”6、在生活中去观察学生,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7、不要光从道德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时要提出多种假设8、学会反驳自己,不匆忙给学生下结论;9、学生的问题根源可能出在家庭,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却可能在教师,因此要分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尽可能减少直接的触发性事件;10、学学中医看病的方法,每次“看病”都要搭搭脉,注意信息反馈,最好的药方是适合“这一个人”的药方(其实教育比看病要复杂得多)。建议4:教育必须抓好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教育必须走在学生的前面,而不能走在学生的后面。只有统观学生成长发展的大致规律,并努力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引领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才能把握教育的主动权,才可能打破恶性循环,从“救火队员”、“维持会长”的角色阴影下走出来,进入良性循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心理学家”,他生活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并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历程一路同行!心海扬帆网址:钟老师E-mail:zhon gzn联系电话:138065265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钟志农心理健康.doc)为本站会员(仙人指路)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