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一、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既具有一般人群的共性,也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我国心理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角色的认识;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教育独创性;抗教育焦虑;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而俞国良、曾盼盼则从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有良好和谐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这五方面来概括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2)。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
2、的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生活热情,工作效率高;具有教育独创性。小学教师的劳动和服务对象是人,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有人格障碍,也会给学生未来身心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二、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和类型 一般情况下,由于职业工作者从事一定职业的长久性和稳定性,或多或少会带上一定的职业病,其中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教师这职业也是如此。(一)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当前我国小学教师较普遍存在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心身疾病方面。从主观心理体
3、验看,主要表现为:(1)抑郁。通常表现为情绪的衰竭、冷漠的心境。长期的精神不振或疲乏,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感到疲乏,对学生漠然,失去兴趣和信心等;(2)焦虑。持续的忧虑和高度的警觉,经常为学生或分数而极度紧张或有说不出具体原因的不安全感,食欲不振,入睡困难,通常无法集中精神等。(3)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身体表现。如果教师不及时疏导或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或情绪归因不当,则很可能会产生更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通常这些心理行为问题都是交叠在一起的,而且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有些教师时而感到愧疚,时而感到愤怒。2.人际关系问题
4、。小学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限于个体不自在与自卑感等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发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因此,一个人在工作中产生不良的情绪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节才能与家人、朋友正常交流。而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其劳动的特点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也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小学教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适应不良。3.职业行为问题。教师的不健康心理在
5、职业活动中表现为:(1)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并过多运用权力关系(主要是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或置之不理,听之任之;(2)对学生和家长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3)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拒绝领导和其他人的帮助和建议,将他们的关心看作是一种侵犯,或者认为他们的建议和要求是不现实的。(4)对教学完全失去热情,甚至开始厌恶、恐惧教育工作,试图离开教育岗
6、位,另觅职业。这种怨职情绪在教师之间得到相互强化,影响到整个学校得士气。(二)小学教师心理问题的类型针对以上教师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小学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过程中所暴露的心理问题具体分成了以下几种类型:1、强烈的“责任心”型。这种类型的教师工作十分认真,对小事也是不干到底决不罢休。但恰恰这种心态,和学生关系很差,遇到逆反心理的学生更有点水火不容的味道。 2、过度“自尊”型。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思想,使部分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不能容忍学生的丝毫冒犯,在捍卫教师“尊严”的思想指导下,强迫学生就范。此类教师病态时处罚学生的情形也是各种各样的。虽然说师生在教育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可在人格上是
7、彼此独立的主体,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能因“师道尊严”而不顾学生的尊严,不能因自己的喜恶而强加于学生,即使是自己的尊严受到学生的嘲弄,自己也不能感情用事。情感或情绪是人们行为的催化剂或驱动器,在感情上,确实会“小不忍则乱大谋”。不仅乱了自己,也乱了学生心理,这对自己或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3、迁怒型。事业、家庭永远一帆风顺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挫折、不顺心总是在所难免。迁怒型的人往往将在社会、家庭或其他方面所受的委屈和怨气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最终,学生成了他们的出气筒。4、嫉妒型。同学科教师、平行班教师之间最易产生嫉妒心理,考核与评价的不科学、不合理,又加剧了这种病态心
8、理。因为应试教育下的考试成绩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尺码,也是衡量教师教学优劣的重要依据。于是明争暗斗在所难免,不择手段也司空见惯,互相诋毁中伤的言行更是经常出现在课堂内外。这些情况都以各种形式转嫁给了学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5、逆反型。主要表现为对领导的蔑视和抵触,领导叫东,他偏要向西,不分是非,不顾大局,他们是天生的“反对派”。6、愤世嫉俗型。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精英,他们的思想往往超前于时代,他们对现实问题的见解和批评,往往有利于社会的改革和进步。但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膨胀,他们往往站在一己的立场上看待社会,看待他人,他们看不到光明面,在灰暗的心理支配下,必然会出现偏激言行
9、,他们是“职业社会批评家”,课堂上往往置教学任务于不顾,大肆宣讲他们“高明”的政见,这种人格,这种心态,将直接影响着下一代身心的健康发展三、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的同时,许多研究人员也开始探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寻求对策解决问题。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从社会体制层面、社区层面、学校层面和个人层面来阐述的,也有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来分析的。综合看来,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来自社会、职业和个人三个方面。(一)社会因素1、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还比较低。社会提供给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等
10、,都能使教师产生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2、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术知识、精深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既严厉又和蔼的教育态度,更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同时,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导致教育效果与教师的付出不成比例,使教师缺乏成就感。 3、职称评定竞争激烈。职称作为教师教育及科研能力总体水平的标志,不仅可以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然而由于它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名额又有限,致使教师晋升职称不尽如人意。(二)职业因
11、素 1、教师的角色冲突多。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家庭里,他们是父母的子女、丈夫或妻子、孩子的父母,对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社会上,要求教师是一个高素质的模仿公民。这些都使教师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2、教师工作负担重。这种工作负担主要体现在:(1)时间长。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指导课外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家访、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等,其中大量的工作是靠业余时间干的,而且几乎是无报酬的,使教师心理失衡,感到彷徨无助;(2)任务重。教师除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处理很多班级、学校、社会和家庭问题。即
12、使是节假日,教师也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得教师更加紧张,身心交瘁,精神疲惫,体力不支;(3)要求高。教师的自尊心都比较强。有些教师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自我发展要求过高,造成精神焦虑和压抑。3、教师的生活空间狭小。与其他劳动者相比,教师属于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与社会的联系较少,参与种种决策的几乎也很少。大部分教师生活在一个儿童的世界里,教师90%的工作时间是专门与学生在一起的,他们进行反思和与亲朋好友交流的机会很少。因此教师的合群需要和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使教师产生一种自卑感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隔离感。(三)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压力下,有些教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有些则能维
13、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造成这些差别的个人因素主要有:1、人格因素。研究发现,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卑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此外,教师中的外在控制源者比内在控制源者更难应付外界的压力情境或事件,因而心理健康水平较差。2、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经常会有生活的变化,无论这些改变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需要个体作出种种心理调整以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在这段调整时期,教师的心理问题容易发生。3、个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资料显示,目前有些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缺乏心理保健知识,自己有了心理问题不仅不会排解也不会
14、寻求心理咨询,让别人帮助排解,结果导致心理问题的日益严重。四、加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在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综合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其应对能力。(一)社会方面1、各级政府要确实加强教育投入,改善教师工资待遇,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全社会认真履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法规和制订更多有关政策,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2、社会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人才观,以高分为唯一标准的质量观,教育功利性的价值观,积极支持和推进教育改革。社会要依法办学,减少对教育不合理的干涉,给学校充分办学自主权。3、为中小学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
15、心理调节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4、在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地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教师的素质,因此必须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担当此任。5、设立电话热线、信箱或在网上开辟虚拟咨询室。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心等原因,羞于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二)学校方面1、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信任教师,重视教师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在不违背教育法律和教学规律下,让教师施展拳脚,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在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中取得成就,体验成功。2、学校管理民主化。学校大小事的决策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注重感情投资,营造一种互相
16、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3、学校管理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全人类教育的人才观,转变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制度。让教师从“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差生率”四座大山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充实自己,调节自己的生活,更多与家长和社会交往,多得到社会支持,增强教师职业的光荣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得到良好人际交往的满足感。4、提倡小班化教学,缩短教师工作时间。增加教师培训机会,让他们了解更多教改信息,掌握更多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个人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1、端正认知。(1
17、)、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正确的自我概念的形
18、成与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教师也可以坚持收集有关他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用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能使教师更清楚地知道他是否达到了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利弊了解越深,越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评价工作就做得越全面,他对自己也就更自信。(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教师是心理上“开放”的职业,失败和过错发生的机率就特别大。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经历,关键是看怎么去认识和对待自己的失败
19、。如果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失败就是成功之母。(3)、换个角度想问题。客观地讲,教师是无法满足别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所有要求的。而且,许多期望,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是非常极端的。因此教师有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2、调适情感。(1)、情绪控制。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状态的主动影响。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情绪控制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疏导。例如,自己提醒
20、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等待自己能心平气和地冷静处理问题时再批评学生,防止过激言行。在这方面,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被动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也就是精神分析所说的升华。(2)、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身”方面如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逛街,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
21、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3)、从其它地方寻求满足感。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另外,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减个体的心理压力。3、改变行为。(1)、角色学习。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时,当教师已分不清自己是谁的时候,焦虑就容易产生。事实上,教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扮演好合适的角色。在新教师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几乎把时间都花在教师这个新
22、角色的学习上。当教师开始觉得他所扮演的这些角色有效而且合适时,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的焦虑水平就会减低。因为这时,即使面对在教学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各种情况时,教师也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要求自己,如何要求学生。新教师的许多焦虑之所以会产生,大多是因为他们不能预料将发生的事,更不知道如何处理。通过职业角色学习,可以减轻或消除教学情境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难预测性。这样,角色学习也就帮助教师消除或降低了教学中可能会产生的焦虑。(2)、个别或集体讨论。与其他众多的教师进行讨论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压力和烦恼的好办法。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困难,没有人是样样精通、无所不能的。与同事交流讨论
23、不仅是解决问题、增加工作经验的好方法,而且也是获得所需支持的重要途径。(3)、坚持锻炼。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关系,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比如旅游、跳舞等。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4、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知识的代言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5寻找新的工作体验一个尽职的小学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万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做一份其他方面的工作。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各种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