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需要加深对学生心理的了解青少年是发展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期。要想做好学生教育工作,教师首先要了解他,了解他,才能帮助他。学生成长的很快,转眼就长高,长大了,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或教育方法不对,师生双方都会感到痛苦,而且还会白白浪费许多精力与时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陪伴,需要指导,需要有人倾听学生的心声。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兴冲冲想跟教师谈一些事情,但教师都总是忙着做其它的事,叫学生等会儿再说,或者学生诉说一件委屈的事,没想到教师一听就发火、责骂,根本不去了解真正的缘由,久而久
2、之,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发生问题。每当学生跟做教师的你说话时,你尽可能要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全神贯注地听学生说话,让学生觉得教师很在意听他说话,学生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也很愿意说出自己心理的感受。 如教师经常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师生之间就很容易造成隔阂和对立甚至难以消除的敌对状态。教师要肯花时间、有耐性,做个有修养的听众,“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用心走进学生的世界,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然后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发自内心的赞扬。鼓励学生,尝试着不去随意批评学生,只要教师耐心地这样去做,了解关怀接纳学生,学生就会很乐意和教师在一起,如此,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并非梦想,学生也能顺利迈进向成功之路。 二、留心学
3、生的心理求助信号尽管为人教师者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但由于受生物,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一少部分青少年会出现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了解有关儿童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心理问题。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会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儿童心理求助信号。这些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活着没有意思,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方面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份活跃,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强迫行为。三是生理方面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
4、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但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家长和老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自己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而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而要根据自己学生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三、给学生更多的爱 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护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等。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关爱与肯定越多,则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则越强。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爱”的营养缺乏,他就不能或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
5、,教师要从小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学生说话,如果教师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学生的心理需要,学生感到很孤独。仔细倾听学生的诉说并回答学生的问题以便加深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信赖和安全感,注意学生讲话的内容,并表达教师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学生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同时,要公正的评价学生,有一些教师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你看看别的学生”,学生也希望教师不要当着他们的同伴说学生的不足,不要总是讲缺点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确实要受到批评,也要私下悄悄地进行。教师要花精力去了解学生的爱、尊重和安全感的需要,这样会更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沟通。四、在烦躁
6、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要将期望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都具有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于行动。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在这一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个人的需求得以满足,个人的价值得以体现,对自己的信心得以巩固和加强。相反,如果好高骛远,仅凭热情而盲目追求,结果蒙受打击,产生挫折体验,以致于影响自己的自信和情绪。积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培养社交兴趣人是社会的一员,必须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一个人要逐渐学会并掌握理解和关心别人,一旦主动爱别人的能力提高了,发展
7、了,一个人就会感到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如果一个人有许多知心朋友,那么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也大大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多,来自家庭的社会支持减少,因此走出家庭,扩大社会交往显得更有实际意义。五、不要给学生太大的精神压力很多教师一辈子没有特别的成就,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希望学生实现教师无法完成的梦想,为集体活动争光添彩。于是,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被迫变成多项全能选手,学习明星、优秀干部,
8、体育健将、绘画大师、歌唱家等。凡是好的东西样样不缺,学生看起来像个超人,心里却对教师的严厉压迫充满怨恨。教师这种过分的要求,如果遇到天资聪颖的学生,在表面上的确可以培养出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天才,但有没有后遗症呢?一种明显的后遗症就是强迫型人格,对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力争第一。一旦遇到挫折,因为从小就饱受教师的高压恐吓,那个学生很可能会一夕崩溃,转眼间变成一个颓废落魄的忧郁症患者。其实,希望学生成为全才并没有错,错的是教师的逼迫的态度。真正的天才不是逼出来的。在美国有一个华裔父亲,整天带着一张印有他学生大幅照片的报纸,他的学生在美国青少年最著名的一个科学奖中获得金奖。他为学生的成就无比骄傲,但却叹息道,学生成人以后和他断绝了一切关系。无可否认的是,逼迫式教育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才能,却往往以牺牲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代价。如果教师信任学生,多给学生鼓励、支持、爱护,帮助学生发掘内在的灵性和才智,那个学生虽然开始不一定鹤立鸡群,但稳定的心性和自然积累的自信定可帮他最终胜出,所以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