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章 儿童道德的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道德推理和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此章教学重点是儿童儿童道德的发展,以及对儿童道德行为的研究。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学方法:本章以讲授为主。第一节 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一套规则,它能使人们做到:1、辨别是非;2、在是非分明的基础上行事;3、为良好的操行感到自豪,或者因为违背了规范感到自责和羞愧。道德的三个成分是:情感、认知和行为。 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理论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本章内容是从以上理论出发阐释儿童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推理和道德行
2、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对儿童道德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一、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临床法:主要用于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对偶故事法:包括多重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来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说谎和社会公正的道德推理的发展。 1、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这阶段的儿童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也不能把自己从他人中分化出来。 他律道德阶段:这阶段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
3、阶段。2、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3、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批评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有些研究认为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并具有文化的普遍性。 其他相关研究也表明,皮亚杰可能低估了年幼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 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科尔伯格的方法:道德两难故事法2、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三个水平六个阶段。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推移与道德教育 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由个体认识发展的水平所决定。 采用类似皮亚杰的平衡发展模式的教学法认知冲突法 重视角色扮演的作用4、对科尔伯格的理论批评: 关于道德阶段的普遍性问题; 关于学前儿童的道德判断; 关于道德阶
4、段的真实性问题。第二节 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2、替代理论 攻击的定义:早期观点:一种本能。攻击行为后果的观点:以个体行为所造成的伤害性结果作为攻击的界定标准。攻击的分类:直接攻击与间接;敌意性攻击与攻击性攻击;情感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3、观察和模仿二、儿童攻击性行为 早期冲突和攻击的起源;攻击行为的年龄变化;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 早期冲突和攻击的起源;攻击行为的年龄变化;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1、生物学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的作用;家庭的影响;媒体的影响。 儿童
5、攻击行为的控制:宣泄性;消除强化源;创造非攻击性的环境;认知训练暂时隔离法。三、儿童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分享/合作/助人。1、利他行为是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关注的是行为背后的动机或意图。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 婴儿时期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别差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致性和稳定性3、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 认知和情感因素:观点采择/亲社会道理推理/移情/自我概念 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的影响/强化的作用/榜样的作用/对他人概念的认知和发展。案例:东郭先生和狼。第三节 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自学)一、良心与道德的内化二、移情作用三、羞愧感第四节 儿童的自我控制 一、自我控制的测量二、自我控制训练1、有意转移注意力2、自我暗示3、自我监督4、积极鼓励5、榜样6、对工作难度的准备性三、自我控制度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特点是管得住,放得开,能随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