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54004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2009-08-12 22:34:22) 转帖自中华硕博网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始终贯穿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薮。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嬗于易经。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

2、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现实文化的研究对象。易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不少迷茫。许多现代生物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易经64卦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可以预言易经的独特思维方法和西方科学试验相结合,是揭示生命奥秘的金钥匙。其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本文谨就易经与中医学发展的相关性做一初步探讨。一、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受易经的影响很大。贯穿黄帝内经一书始终的阴阳学说,直接来自先成书的易经。 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 易经八卦中的阴(- -)爻和阳()爻,最早出现在我国夏朝的占书连山之中。古人以阴阳二气为中心,从千变万

3、化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并以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命名,从而创造了八卦。八卦和64卦中几乎都由阴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纯阳乾卦也有纯阴坤卦相配。易经系辞传从哲学高度概括为“一阴一阳之谓道”。3阳爻与阴爻乃矛盾对立之两种符号,阳性与阴性乃矛盾对立之两种事物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源自易经无疑。易经系辞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为父,坤为母,生震、艮、坎、巽、离、兑六子,六子分男女,即天地万物,这便是划分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5事物和现

4、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守之,阳在外,阴之使也。”正反映了黄帝内经对易经阴阳学说的发挥和应用。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阴阳两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的方式是彼此消长并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反面转化。易经在三组卦泰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中体现的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观点,被黄帝内经在解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和疾病转归时广泛应用。可以说,正是在借鉴易经阴阳观念的基础上,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才得以进一步形成。中医阴阳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逐渐导致了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等一系列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针灸子午流注即是根据易经与黄帝内经阴阳盛衰消长原理,认

5、为经气在人体中盛衰流注与昼夜日月运行相应,从而掌握经气的周期性盛衰开合进行取穴,这也是黄帝内经生物钟原理及干支纪时的发挥。中医的藏象学说也源于易经,并在天象、物象和人象三结合中,进行发展。尤其在接受易理取类比象的基础上,使法象有了新的突破,创立了颇具特色的中医藏象学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正是把天象、地象、人象合三

6、为一。虽然易经64卦中,在表面上呈现阳占优势或阴占优势,但总还是由阴与阳共同组成的,这种看法,非常接近现代科学的见解,因为这种思维方法,正是所谓“场”的思维方法。其实中医的“气”,以广义的气本身就包括了“实体”和“场”两方面。尽管阴阳学说不具备严格科学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猜测和神秘的色彩,但作为中医的指导思想,至今仍有深远影响和指导意义。二、对中医人体科学的影响 易经中医术方面的记载,除散在64卦的一些卦爻辞中外,主要集中在剥、豫、萃、艮、咸五卦之中。易经义理的本质特征是天人合一,它对中医学所倡导的“气一元论”的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易经系辞曰:“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氤

7、氲积聚而为万物也。”明确指出一切事物均由精气构成。中医的“气一元论”认为,精气的运动引起五脏六腑的活动,人体内的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输布全身无处不到,机体的生命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气的升降、出入活动,气活动一旦停止,生命活动就停止了。医易相通,易经中常用人体器官描述卦象,如乾为首、离为目、坎为耳、兑为口、坤为腹、艮为手、震为足、巽为股。其中咸卦是关于针石术的萌芽。咸,马王堆帛书作钦。归藏有钦卦,朱彝尊经义考云:“钦在恒之前,则咸也”钦与针皆在十二侵韵,同声相转,钦借为针、或箴。针与箴通,皆为古针字,咸为省文。是最早的针灸记载。 从象数学的观点看64卦的递次变化,很象人一生的生长衰老过程

8、。黄帝内经说:“年四十,阴气自半。”表明中年保肾精十分重要。现代研究,64卦卦象严格对应着遗传密码中64个DNA密码子。东方神秘的易经存在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易经中64卦之间存在着的这种阴阳互补与生克关系,这是西方科学全然不知的。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基因调控和癌症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黄帝内经“取类比象”的思维格局对中医藏象学说的形成影响很大,藏象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这种以“象”“论”“藏”启导于易经的爻象概念。易经系辞谓:“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医家又据爻象之理,效法于人体,于是有藏象之称谓。易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中医人体科学的影响很大。生命是复杂的有序结构

9、,躯体内外部的总体稳定即阴阳平衡的维持,是非常重要的。从机体的整体水平探讨、研究人体科学的方法,正是中医学的根本特点之一。现代医学中流行的观点认为,揭示生命奥妙的关键,在于对遗传基因和它的构造单位,以及受它们控制的化学反应的深入研究,科学哲学理论已经指出了这种看法的片面性和机械性。认真探讨人体内部与外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已越来越受到生命科学家的重视。易经独特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人体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三、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 易经对中医防治学的影响很大,如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强调杜渐防微,和黄帝内经治未病的防治思想相一致。易经否卦云:“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人在面临否卦的严重

10、时刻,倘能经常保持“我将灭亡!我将灭亡!”的警惕,加强锻炼身体,这样不但不会灭亡,还会像根深蒂固的桑树一样长生。 易经十分重视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易经萃卦曰:“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即谓因病而唉声叹气,没有丝毫好处,不如扶病走动走动,虽有小吝,终究对病无大妨碍。也就是说,“即忧虑,又叹息,这样是没有什么吉利的”。6易经无妄说:“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得病之后不要胡思乱想,只要心情舒畅,不吃药也会好的”。易经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过度紧张却使我们长期而反复地处于超生理的紧张状态,如果不加警惕,将会危害身体健康”。 中医心理学的观点与易经的看法相一致。情

11、绪失调常常是疾病的先兆。忿怒能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易经在养生方面的许多重要的富有哲理的见解,告诉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注意身体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多数严重的疾病往往是经过多年缓慢发展的结果。这对中医养生学也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易经对中医治则的影响很大。机体阴阳失衡即为病态,调整阴阳为中医的根本治则。易道尚中,中医的理、法、方、药,都离不开“中”字,选方遗药,掌握药味、药性和药力,都以“中”病为宜,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既济与未济二卦相对,相互对立转化。临床上心火与肾水未济,可致心神不宁,腰痛头晕等证。如水不涵木而致风火上窜,头疼目赤,用“滋水涵木”法治

12、疗,可使水火既济,保持阴阳平衡。中医学维持机体稳态的治则,与易象卦理息息相通。 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运用八卦取象比类和阴阳观念,总结前人用药经验提出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明确了中医用药原则。 张仲景伤寒论把阴阳学说和太极含三为一发展为六经学说,创立了六经辩证的原则,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基础。 秦国名医医和即曾自觉运用当时卦象成说解说、分析晋侯的病情(左传昭公元年)。易经提出“八卦气验”,论及节气与疾病的联系,是中医气象医学之发源。如每年春分惊蜇前后,天气突变日数最多,人为祸事、空中或地面意外伤亡也是全年之冠。无明患病的频率,更是春分和秋分前后最为显著。 由此,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宇宙是

13、大周天,人体是小周天,人还是脱离不了潜在自然率周而复始的摆布和干扰。7易经的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医气象医学和时间医学的发展。所以,中医理论的发展才是振兴中医之根本。 总之,易经一言以蔽之,曰:变易而已矣。曰变易,曰不易,曰渐变,曰突变,括此数义,医道可尽矣。作为中医学的源头活水,易经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立统一观以及取类比象等义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和成功的运用。甚至当今世界上许多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也多受易经思维方式的影响。 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F卡普拉吸收了中国古代易经和道家著作中关于阴和阳的互补、平衡、循环的概念,以及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构造新的世界文化模式。8在中国三千年的文化中,几乎所有最伟大和最重要的著作都受到这本书的启发,或者对它的论题的解释产生影响。9特别是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只有用古老易经的思维方法和现代西方的科学方法,来重新审视和研究中医学才能取得本质性进展。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正是中医振兴的契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各类题库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