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医学授课专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76(理论课56学时,见习课20学时),学分5一、 课程课程性质和目的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与古印度、古希腊医学一样,是人类较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它传统医学逐步退出了防病治病的主要舞台,但中医学却独辟溪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下,延续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与现代医学并重,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卫生力量,并在世界有着较大影响。中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它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然后进行宏观上的把握与概括,具有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
2、学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中药、方剂、针灸等学说。这些理论明显有别于现代西方医学,具有鲜明的特色。西医院校开设中医学这门课程,其目的一是初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开阔学术视野,熏陶灿烂的中医文化,二是初步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中西医的交流与结合。二、课程讲授时数及分配总表上课内容课时数见习数上篇第一章 导论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第三章 藏象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五章 诊法述要第六章 辨证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下篇第一章 中药第二章 方剂第三章 针灸学基础第四章 常见病证合计1 2965102849自学56444音像)820三、教学内容第一
3、章 导论(一)目标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认知及思维方法、中医学的发展与展望(二)教学方法:课堂、音像教学(三)教学时数:1(四)主要内容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目标要求1、 掌握阴阳的定义及阴阳之间之相互关系2、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 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二)教学方法:课堂(三)教学时数:2(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第三章 藏象学说(一)目标要求1、 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2、 掌握心、肺、脾、肝、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系统连属及其病理表现3、 掌握胃、胆、大
4、肠、小肠、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4、 熟悉奇恒之腑的概念5、 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6、 了解体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体质学说的应用。(二)教学方法:课堂(三)教学时数:9(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脏腑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第四节 体质第四章 病因病机(一)目标要求1、 掌握六淫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2、 掌握瘀血、痰饮的概念及致病特点3、 熟悉七情的致病特点4、 了解饮食的致病特点5、 了解疾病发生的基本病理机制(二)教学方法:课堂(三)教学时数:6(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病因一、外感致病因素二、内伤致病因素三、其它致病因素第二节 病机第五
5、章 四诊(一)目标要求1、 掌握正常面色及五种病色的特征与主病2、 掌握正常舌象及常见病态舌象的特征与主病(淡白舌、红舌、绛舌、青紫舌、老舌、嫩舌、胖舌、瘦舌、芒刺舌、裂纹舌、齿印舌;厚苔、薄苔、润苔、燥苔、腐苔、腻苔、白苔、黄苔、灰苔、黑苔、剥苔)3、 掌握正常脉象及常见病态脉象的特征与主病(浮、沉、迟、数、细、滑、涩、弦、虚、实、促、结、代)4、 掌握望舌及切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 熟悉问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6、 熟悉望神的内容及意义7、 了解闻诊的概念及基本内容8、 了解望形体、望动态、望头面、五官、望颈项躯体、望皮肤、望毛发的临床意义(二)教学方法:课堂、见习(三)教学时数:5(四)主要
6、内容第一节 望诊(望神、望色、望舌)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脉诊)第六章 辨证(一)目标要求1、 掌握八纲辨证各个证型的概念及临床表现2、 掌握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3、 掌握脏腑辨证23个证型的辨证要点4、 了解卫气营血辨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要点(二)教学方法:课堂、见习(三)教学时数:10(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八纲辨证第二节 脏腑辨证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痰湿阻肺、大肠结热)三、脾与胃病辨证(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食滞胃脘) 四、肝与胆病辨证(肝气郁结、肝阴虚、肝阳上亢、肝胆湿热)
7、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肾阳虚、肾气不固、肾阴虚、膀胱湿热)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一)目标要求1、 掌握治病求本、养生与预防、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的基本内容2、 熟悉八法的概念、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二)教学方法:课堂(三)教学时数:2(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防治原则第二节 治法第八章 中药(一)目标要求一、 掌握中药四气五味的概念及其与功效关系二、 掌握中药的分类及各类中药的共同功效及常用中药名称三、 掌握57味中药的功效、主治四、 熟悉中药的使用方法五、 了解中药炮制(二)教学方法:课堂(三)教学时数:8(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一、 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
8、:麻黄、桂枝、防风(二)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菊花二、祛风湿药:独活、秦艽三、祛湿药:(一)化湿燥湿药:藿香、苍术(二)利水渗湿药:茯苓(三)清热利湿药:茵陈、金钱草四、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 (二)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三)清热凉血药:生地、牡丹皮(四)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五、消导药:山楂、鸡内金七、泻下药(一)攻下药:大黄、芒硝八、祛痰止咳平喘药:(一)清热化痰药:贝母 (二)温化寒痰药:半夏(三)止咳平喘药:苦杏仁、桔梗九、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十、理气药:陈皮、枳实十一、理血药:(一)活血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二)止血药:三七十二、补益药:(一
9、)补气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二)补血药:熟地黄、当归、白芍、枸杞子(三)补阴药:沙参、麦冬(四)补阳药:鹿茸、杜仲十三、固涩药(一)收敛止汗药:五味子(三)涩精缩尿药:山茱萸十四、平肝息风药:天麻、钩藤 第九章 方剂(一)目标要求1、 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及其变化2、 掌握18首方剂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病证3、 了解方剂的剂型(二)教学方法:课堂(三)教学时数:4(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方剂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麻黄汤、银翘散 二、治风剂:独活寄生汤、天麻钩腾饮 三、祛湿剂: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 四、清热剂:白虎汤 五、和解剂:小柴胡汤
10、 六、消导剂:保和丸 八、泻下剂:大承气汤 九、化痰止咳平喘剂:二陈汤 十、温里剂:理中丸十一、理气剂:柴胡疏肝散十二、理血剂:血府逐瘀汤十三、补益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第十章 针灸(一)目标要求1、 掌握经络的含义、命名和脏腑经络络属关系、分布走向交接规律。2、 熟悉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3、 熟悉腧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治规律4、 熟悉腧穴的定位法5、 熟悉39个穴位的定位及主治(二)教学方法:课堂(三)教学时数:9(四)主要内容第一节 腧穴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二、腧穴的分类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五、腧穴的定位法第二节 常用经穴 手太阴肺经: 尺泽、列缺 手阳明大肠经:合谷、曲池、肩髃、迎香 足 阳 明胃经:颊车、地仓、天枢、足三里 足 太 阴脾经: 三阴交、阴陵泉 手 少 阴心经: 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肾俞、委中、承山 足 少 阴肾经: 涌泉、太溪 手厥阴心包经: 曲泽、内关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翳风 足 少 阳胆经: 风池、环跳、阳陵泉 足 厥 阴肝经: 太冲 督 脉: 命门、大椎、百会、人中 任 脉: 关元、气海、承浆 经 外 奇 穴: 印堂、太阳、四神聪第四节 针灸方法一、针法二、灸法四、参考书籍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八版、高鹏翔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