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之我见 (2).doc

上传人(卖家):hwpkd79526 文档编号:556912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之我见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之我见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之我见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之我见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之我见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摘要】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学习和专门训练,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生机,更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同时对教育的改革发展及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这一职业群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出发,在教育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必

2、要性、内容和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阐述对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的一些看法。【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 教师 专业发展 【正文】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实现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具有深远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育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新时期教育发展赋予教师的特殊使命也是教师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

3、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教育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教育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教育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质疑,教育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更新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在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中,我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

4、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因此我们教师开展了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明白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如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意义,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和过程实现教育信息化使教师们对教育信息化具备理性的认识和眼光,而不单单具备对信息化的盲目狂热。 教育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应用,不仅使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推动着各学科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目前,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育信

5、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在全国各类学校普及,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是教师。任何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富有活力的创造。 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其中包括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模式;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

6、育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手段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环境的变化 过去多数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包打天下”,现在大部分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全国教育信息化投入达到了上千亿元,城镇学校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属于单媒体、非数字的固化资源。借助于现代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特别是信息资源支持的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

7、方式,更加展示出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 在传统的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学双方所占有的信息资源是极不对称的,教师是教育资源的垄断者。在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间信息对称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需要在信息对称条件下重构教育体系。 2、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目前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已使人们的学习

8、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既给教育带来的令人激动的、史无前例的巨大机会,也为教师提高能力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长期以来,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扮演着权威性的“教师中心”角色。现在,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由传统的“单面手”转变为“多面手”。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这也符合“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的理念。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常常是培训班式的,专家讲座式的,观摩考察式的,因而也是被动式的。由于教育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打破了人们交往的

9、时空界限,人网、天网、地网与其它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学校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网上培训、指导、诊断、评价。教师可以将教育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相整合,提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交流,提高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要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圣坛上走下来,变先知先觉者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探究的顾问、问题解决的伙伴、学生所需资源的咨询者和提供者。变师道尊严为同学生平等,与学生一起平等地交流,共同完成任务,与学生共享学习成功与快乐、挫折与痛苦。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后,教师有更多的新角色。实践证明,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师的新

10、角色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探索新知识、获得有效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和参与者。3、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信息素养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教师专业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在信息化环境中,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深刻意识到,只有能够驾御教育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享有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通过自身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网络教学具有虚拟性、平等性、交互性和资源共享性的特点。对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效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

11、义。信息化手段和教育信息网络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迅速扩张。我国基础教育无论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在环境设施、信息资源、教育方式、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掀起了一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革命。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浪潮对我国1000多万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出了快速提高信息素养的紧迫要求。 我国中小学教师现状是教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交锋的战场上旷日持久地打拼在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性思考与功利驱动生存环境的对抗中长期挣扎。大部分教师最初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教育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教育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

12、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从而导致对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教育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如何实现全部教师对信息化从茫然到清楚、从恐慌到冷静、从畏惧到直面、从抵触到接受,达到全员理解、全员关心、全员渴望的目标是学校提高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教育信息技术给校本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必须具备一定层次的信息素养适应教育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校本研究,同时把信息素养的提升体现在平凡的、反复的、经常的具体研究活动之中。如:技术学习、技能培训、教学观摩、案例交流、教学反思、听课评课、集体备课、

13、课题研究、教法探讨、专题讨论等。教师在参与上述各种形式活动的过程中,势必要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从无意识交流到有意识交流,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呼唤教师自我更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存在着巨大差异。传统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网络环境下以教师启发、引导并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主,传统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教学,信息化条件下是交互式教学吗,传统课堂教学目标单一,注重知识、注重智力。信息化课堂教学目标的多样性。智力与非智力并重,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统教学内容上主要以语音、符号刺激为主,信息化条件下以图像、语音和符号多种方式综合传递,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综

14、合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扩大教学内容传递方式,而且可以沟通课堂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网络学习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时间的概念。因此,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变迁,必须应对挑战,主动进行自我更新。 1、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简单运用过程,它必将引发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理念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保障“学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 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社会的组

15、成部分,使学生与现实零距离接触,把信息化为知识,把知识化为智慧,使有限的课时得到最大的收益。 教育实践证明,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有形技术的介入并不能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信息技术只有当有形技术与观念形态的技术两者密切配合和精心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为此,面对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教师应该是信息、思想及知识的先觉者,更多、更快、更好地传播最新、最前沿的先进文化信息。教学不只是传授语言逻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加工和运用信息资源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专业知

16、识的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实践与文化的统一。 3、教研观念的更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它呼唤教师的创造要求教

17、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与能力,永远站在学科的前言,矢志不逾地追求真理。在教学中,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综上所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需要,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化环境下,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应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是新时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教育信息技术与其对信息传递快速、灵活的特点和方便有效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有力支持教师的专业实践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汇总单位:联系人:类别编号标题作者单位AA001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张晓山谷城县城关镇过山中心小学BB001CC001备注:以纸质和电子版报送。文件格式为EXCEL电子表格形式 学校名前请加上县市名称;多个作者填在一个单位格内,用空格隔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各科综合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之我见 (2).doc)为本站会员(hwpkd79526)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