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5584119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4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部分第五部分v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v第一章第一章 课程论基础课程论基础v第二章第二章 教学论基础教学论基础v第三章第三章 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第一章第一章 课程论基础课程论基础v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概述v第二节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v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v第四节第四节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v第五节第五节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v第六节第六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内容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与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概述课程概述v一、课程涵义及其变化一、课程涵义及其变化v课

2、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v从广义讲,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从广义讲,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它不仅指知识技容、范围、份量和进程的总和。它不仅指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能方面的内容,还包括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身体素质等各方面;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体素质等各方面;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从狭义讲,课程即一门学科。活动。从狭义讲,课程即一门学科。v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选)(选)v1.1.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教学科

3、目;v2.2.课程即目标或计划;课程即目标或计划;v3.3.课程即学习经验或体验。课程即学习经验或体验。课程概念内涵的发展趋势课程概念内涵的发展趋势(简答)(简答)v1.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和体验v2.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价值v3.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v4.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与隐性课程并重v5.5.从强调从强调“实际课程实际课程

4、”到强调到强调“实际实际课程课程”与与“空无课程空无课程”并重并重v6.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二、课程类型二、课程类型(选择)(选择)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1.1.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又叫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发展水目标、教学规律和

5、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别地安排它们的教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别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v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和广域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三种形态。态。v2.按课程

6、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分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课程可以分为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v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v活动课程具有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等几个特点。v3.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课程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课

7、程可以分为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v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法定性地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具有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具有强制性强制性特点。特点。v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一般分为择学习的课程种类。一般分为必选课程和必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两类。任选课程两类。v4.4.按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按课程的表现形式来划分,课程可以

8、分为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v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等。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等。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一般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具有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具有有计划性有计划性的特点。的特点。v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课程。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计划外”的知识、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特点是:东西。特点是:自发的、

9、个性化的自发的、个性化的。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选择、简答)(选择、简答)v1.1.社会社会需求需求v2.2.学科学科知识水平知识水平v3.3.学习者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身心发展的需求v4.4.课程课程理论理论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v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知识中心课程理论v(1 1)代表人物:)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莱。(选)(选)v(2 2)基本主张)基本主张v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积累下来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v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教

10、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知识。v学生的任务是掌握各门学科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掌握各门学科知识。v(3 3)评价)评价(简答)(简答)v优点:优点:v有利于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v重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v局限性:局限性:v容易把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各门知识割裂开来;开来;v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不利于因材施教。于因材施教。v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课程理论v(1 1)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杜威(选):杜威(选

11、)v(2 2)基本主张)基本主张(简答)(简答)v课程应该以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能力等为等为核心核心来编制;来编制;v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主张以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作为教材内容;v体现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的课程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动中的情感及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v(3 3)评价)评价(简答)(简答)v优点:优点:v重视儿童的重视儿童的兴趣兴趣;v强调强调实践活动实践活动;v强调强调

12、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v局限性:局限性:v过分夸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v忽视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内在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内在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知识水平。v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v(1)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布鲁纳(选)布鲁纳(选)v(2)基

13、本主张)基本主张(选)(选)v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来的,强调以片面性提出来的,强调以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为中心。为中心。v它认为设计课程要它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界限;v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要兼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提出要以动机作为编制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提出要以社会社会现实问题现实问题作为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课程设计的核心。v社会中心课

14、程以社会中心课程以改造社会改造社会为中心,通过对社会各方为中心,通过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综合学习,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面问题的综合学习,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v主张主张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社会中去。v(3)评价)评价(简答)(简答)v优点:优点:v重视重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为社会需要服务;v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重视各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决问题的方法。v局限性:局限性:v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它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素,如科

15、学本身、学生本身的系统性及需要;,如科学本身、学生本身的系统性及需要;v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忽视各门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学科的系统知识;v夸大教育的作用夸大教育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造,许多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造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成的,单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的。第二节第二节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v一、课程目标的内涵一、课程目标的内涵(选)(选)v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安排的教育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

16、生行动的程度,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依据。v课程目标即课程的课程目标即课程的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它直接受,它直接受教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的影响。v教育目标纵向结构:v 教育目的(总的培养目标)(应然)v具 培养目标(具体培养目标)v体 课程与教学目标v化 单元目标v 课时目标(教学活动目标)(实然)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二、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选)(选)1 1学习者学习者的需要的需要2.2.当代当代社会社会生活的需求生活的需求3.3.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及其发展三、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三、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v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选)(选)v课程标准

17、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v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指出:v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础。v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简答)(简答)v(1)按门类制定)按门类制定v(2)规定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规定本门类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v(3)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提出了指

18、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v(4)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和时间分配等具体)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和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内容v(5)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应达到的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v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选)(选)v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v目前,对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目前,对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种观点:v(1)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

19、容即教材v(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v(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v一、课程资源的内涵一、课程资源的内涵(选)(选)v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v二、课程资源的分类二、课程资源的分类v1.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课程资源可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v2.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课程资源可按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分为素材性资源

20、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v3.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课程资源按中学所设置的学科科目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可分为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数政治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数学学;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初中语文课;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初中语文课程资源、高中语文程资源、高中语文v4.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课程资源可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v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隐性课程资源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的特点。v5.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课程资源可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分为物质形态的课

21、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程资源。v6.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课程资源可按课程资源的形成过程区分,课程资源可分为分为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可预设的课程资源和不可预设的课程资源。资源。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简答题)v1.1.开展当代开展当代社会调查社会调查。v2.2.审查审查学生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素材。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素材。v3.3.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v4.4.研究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一般青少年以及特

22、定受教学生的情况。v5.5.鉴别和利用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v6.6.建立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源。第四节第四节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v课程设计的含义:课程设计的含义:(选)(选)v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v课程要素包括课程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

23、、教材和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环境。v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一、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v(选择、简答简答)v 1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v 2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v 3 3社会发展社会发展v 4 4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v二、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二、课程组织的原则和方式(选)v 1.1.课程组织的要素课程组织的要素v从微观层次来看,课程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从微观层次来看,课程共同的组织要素包括:v(1)主题和概念;()主题和概念;(2)原理;()原理;(3)技能;)技能;v(4)价值观。)价值观。v从中观角度来看,所有的课程组织要素都包从中观角

24、度来看,所有的课程组织要素都包括括(1)范围;()范围;(2)连续性;()连续性;(3)序列;)序列;(4)集合。)集合。v2.2.课程组织的原则课程组织的原则(选)(选)v(1 1)连续性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要素。(广度)(广度)v(2 2)顺序性顺序性,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以前面的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广泛的展开。(深度)(深度)v(3 3)整合性整合性,指在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指在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整合由于

25、分割所造成的知识点支离破碎的状态,以达到最大的的知识点支离破碎的状态,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累积效应。学习累积效应。(联系)(联系)v3.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选)(1)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与螺旋式。v直线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系的“直线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其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其强调的是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强调的是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v螺旋式螺旋式是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是指在不

26、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内容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v(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v纵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知、从具体到抽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内容。v横向组织横向组

27、织是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体系,以,以学生发展阶段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最关心的问题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相对独立的内容专题对独立的内容专题。相对而言,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相对而言,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知识自身的体系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和深度,而横向组织更多地强调,而横向组织更多地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知识的广度。性及知识的广度。v(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v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

28、联系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是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是“传统传统教育教育”派派的主张。的主张。v心理顺序心理顺序是指按照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是组织课程内容。这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派派的主的主张。张。v三、课程设计模式三、课程设计模式(选)(选)v1.目标模式(又称泰勒原理)目标模式(又称泰勒原理)(简答题)(简答题)v泰勒: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v(1 1)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v泰勒认为应根据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

29、方面来提出三方面来提出目标。目标。v(2 2)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v(3 3)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在组织学习经验时,)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v(4 4)课程评价。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课程评价。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要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v泰勒原理可概括为: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目标、内容、方法、评价v确定课程目标;

30、确定课程目标;v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v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v根据目标评价课程。根据目标评价课程。v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选)v由斯滕豪斯提出v该模式体现出四个特征四个特征:v(1 1)人文主义的知识观)人文主义的知识观v(2 2)“研研”“”“学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一体的教师角色观v(3 3)合作探究式学习观)合作探究式学习观v(4 4)发展性评价观发展性评价观v启示:启示:v(1 1)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v(2 2)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建立研究者和学习者相结合的教师成长模式v(3 3)采用师生合

31、作探究式学习方式)采用师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v(4 4)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确保评价更加反映学生的发展 第五节第五节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v一、课程实施的内涵一、课程实施的内涵(选)(选)v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基本途径。v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重要措施。v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选)v1.1.课程实施的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忠实取向。v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呆板、僵化、缺乏创造性 v2.2.

32、课程实施的课程实施的相互调适取向相互调适取向。v灵活、多样、具有创造性,是新课程改革所支持灵活、多样、具有创造性,是新课程改革所支持的课程实施取向的课程实施取向 v3.3.课程实施的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创生取向。v主张课程实施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对教师主张课程实施过程也是课程的设计过程。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开发者。v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简答、论(简答、论述)述)v1.1.改革本身改革本身的因素的因素v(1)(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v(2)(2)实施者对

33、改革的清晰程度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v(3)(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本身的复杂性v(4)(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v2.2.学校内部学校内部的因素的因素v(1)(1)校长;校长;v学校学校是改革的基本单位和中心,校长在改革中无是改革的基本单位和中心,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v(2)(2)教师。教师。v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课程实施具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课程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有重要的作用。v3.3.学校外部学校外部的因素的因素v(1 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社区与家长的影响 v(2 2)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的影

34、响 v(3 3)社会团体的影响)社会团体的影响 v四、成功的课程实施四、成功的课程实施(简答)(简答)v有效的课程实施具有以下特征有效的课程实施具有以下特征:v第一,课程实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但第一,课程实施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但包含教材的改变,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包含教材的改变,也包含组织的革新、角色或行为的变化,或行为的变化,实施者对于实施的课程也应实施者对于实施的课程也应有理解并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有有理解并持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新课程有关的知识关的知识。v第二,课程实施最好在忠实观之外,第二,课程实施最好在忠实观之外,容许相容许相互调适观存在互调适观存在,即让地方、学校

35、和教师在课,即让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大原则下,能自由调整以适应个别需程改革大原则下,能自由调整以适应个别需要。要。v第三,课程实施需要第三,课程实施需要周详的计划周详的计划,对于实施目标、,对于实施目标、实施策略、调适的设计及实施的评价,都应有妥实施策略、调适的设计及实施的评价,都应有妥善安排;再者,善安排;再者,实施计划不只针对所有实施学校实施计划不只针对所有实施学校为整体来设计,还应针对个别学校的实施来设计。为整体来设计,还应针对个别学校的实施来设计。v第四,课程实施应当更第四,课程实施应当更重视教师重视教师的角色,让教师的角色,让教师扮演共同决定者的角色。扮演共同决定者的角色。v第

36、五,课程实施应第五,课程实施应安排足够的时间安排足够的时间,以便让可能,以便让可能的效果显示出来。的效果显示出来。v第六,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因素很多,实施者应第六,影响课程实施成败的因素很多,实施者应周全地加以剖析周全地加以剖析,且努力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助力,且努力促使这些因素成为助力而非阻力。而非阻力。第六节第六节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 背景、目标与内容背景、目标与内容v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v1.国内背景国内背景(选)(选)v推动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变革的直接动因是推动这次基础教育新课程变革的直接动因是要为要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

37、到在我国的真正落实找到“切入口切入口”。v2.国际背景国际背景v(1)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调整培养培养目标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学业成绩。展而非学业成绩。v(2)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精选适合)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调整,精选适合学生发展和时代需要的学生发展和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经验,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

38、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求。v(3)关注人才)关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终身学的转变,培养具有终身学习愿望的、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习愿望的、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的未来人才。v(4)重视评价改革,)重视评价改革,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注进一步多样化,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的作用。的作用。v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v1.总体目标总体目标v2.具体目标具体目标(简答、选择)(简答、选择)v(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

39、得基础知识与基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观的过程。(课程目标)(课程目标)v(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课程结构)v(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

40、的学习兴趣和经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课程内容)程内容)v(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实施)(课程实施)v(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

41、与)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课程评价)价)v(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课程(课程管理)管理)三、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三、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v1.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变革的变革(选)v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v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4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v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v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设置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分制管理。v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程。v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变革的变革v高中: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v3.教师角色教师角色的变革的变革(选择、简答)v(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

43、)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的促进者促进者(培养者、引路人)。(培养者、引路人)。v(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的研究者研究者。v(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建设者和开发者设者和开发者。v(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开放的教师。v4.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变革(选)v强调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v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

44、变革的变革(选)v(1)建立促进学生)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评价体系。v(2)继续改革和完善)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制度。v6.课程管理课程管理的变革的变革v实行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v(1)国家主要对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进行统一规划、)国家主要对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进行统一规划、调控,而下方给地方和学校一些具体的课程决策权力。调控,而下方给地方和学校一些具体的课程决策权力。v(2)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开发、编制与实施进行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开发、编制与实施进行管理。理。v(3)学校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45、。)学校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第二章第二章 教学论基础教学论基础v第一节第一节 教学概述教学概述v第二节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v第三节第三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v第四节第四节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v第五节第五节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v第六节第六节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第一节第一节 教学概述教学概述v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概念v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v二、教学的基本任务二、教学的基本任务(选、简答)v1.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形成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形成基本技能、基本技能、技巧技巧(首要任务)(首要任务)v2

46、.2.发展学生发展学生智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v3.3.发展学生发展学生体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v4.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美情趣和能力情趣和能力v5.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心理品质v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v1.备课备课(选)v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v备课的三项工作备课的三项工作:v(1)备教材)备教材v(2)备学生)备学生v(3)备教法)备教法v

47、备课要做的三个计划:备课要做的三个计划:v(1)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学年或学期学科教学进度计划v(2)单元(课题)教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v(3)课时计划(教案)课时计划(教案)v2.上课上课v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选)v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简答)v(1 1)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明确。明确。v(2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v(3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适当,教师善适当,教师善“启启”善善“导导”。v(4 4)

48、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组织严密、结构紧凑组织严密、结构紧凑。v(5 5)语言具有艺术性语言具有艺术性。v(6 6)板书板书规范。规范。v(7 7)态度态度从容自如。从容自如。v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选)v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是教学工作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有机组成部分。v4.课外辅导课外辅导(选)v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v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选)v(1)意义:)意义:v(2)学业成绩检查方式:常用

49、的检查方式:)学业成绩检查方式:常用的检查方式:平时考查和考试平时考查和考试。v(3)学业成绩检查要求)学业成绩检查要求(简答)(简答)v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v力求全面;力求全面;v灵活多样。灵活多样。v(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选、简答)v客观公正;客观公正;v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为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主要目的)(主要目的)v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要求?v(简答)(简答)第二节第二节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v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v1.什么是教学原则

50、?什么是教学原则?(选)(选)v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v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 v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和基础,科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学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体现和反映。v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简答)v(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选)v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直观性原则是指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课件.ppt)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