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教师素养大赛试卷 一、填空(40分)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3、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 5、标准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
2、(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6、标准的“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8、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XX年,我国经历了(8)次课程改革,先后颁布由了(9)次算术(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9、皮亚杰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0、“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式)的教
3、学原则。 11、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理解问题)是首要环节。 12、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注意分配能力)。 13、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教学要有(针对)性。 二、单项选择(10分) )B、我国现代校产生于(1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末 2、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D、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3、教学技能属于(C) A、心智技能 B、操作技能 C、交际技能 D、言语技能 4、某教师上课过程中发现一个学生
4、分心,便在讲课的同时用目光凝视该学生,引起他的注意,使其专心听讲。这位教师运用的是(B) A、直观技能 B、体态表达技能 C、提示技能 D、批评技能 5、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B) A、第斯多惠 B、瓦根舍因 C、赫尔巴特 D、韦特海默 6、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D) A、选拔功能 B、甄别功能 C、鉴定功能 D、激励功能 7、介入教学是一种(D) A、教学方法 B、教学技能 C、学习方法 D、教学技能训练方法 8、小学阶段的教学应侧重的教学方法是(C) A、讲演法 B、探究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实习的方法 9、暗示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A) A、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B、理
5、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的原则 10、随着教学的进程,在黑板上展示教学的重点内容和细目,表现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这是(A) A、提纲式板书 B、重点词语式板书 C、对比式板书 D、问答式板书 三、多项选择(10分) )ABCD、下列关于数学教师的论述正确的是(1A、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B、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C、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D、教师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2、下面叙述正确的是(ABCD) A、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
6、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C、数学为其它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的基础。 D、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3、下面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BC) A、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B、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C、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的学习需求的过程。 D、应排除接受式学习,排除模仿和记忆。 4、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有(ABC) A、社会发展的需要 B、儿童发展的需要 C、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 D、大工业生产
7、的需要 5、小学数学学习过程大致划为三个阶段(ABD) A、习得阶段 B、保持阶段 C、巩固阶段 D、提取阶段 6、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设置重要性的认识,正确的是(ABC) A、能够弥补单一国家课程的不足 B、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相同需要和特点 C、能够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 D、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化发展 7、小数数学内容选取的依据是(BCD) A、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须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BC、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 D、九年义务教育的学制和小学课程计划 8、下面属于心智技能的有(BCD) A、弹琴技能 B、阅读技能 C、记忆技能 D、运
8、算技能 E、体操技能 9、情境教学法提出的依据是(CDE) A、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B、知识和智力的相互作用 C、有意识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相互统一 D、情意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 E、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统一 10、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E) A、研究课题的选择 B、研究方案的设计 C、研究方案的实施 D、论文和报告的撰写 E、研究成果的鉴定 四、简答题(15分) 1、简述标准中数学思考方面要达到的目标 答:(1)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体会统计方法的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
9、、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2、简述怎样帮助学生形成与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答:(1)恰当给予辅导与提示;(2)减缓心理压力;(3)满足成功的体验;(4)营造和谐的师生氛围,鼓励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新课程中应用意识的培养包含哪两方面的含义。 答: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分)6五、案例分析题(,因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
10、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CDA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的面积等于ABCD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下课前,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 家庭作业。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教学设计二: 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请问: 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答:“教学设计一”中的教师采用了传统的“灌
11、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让学生主动应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技能,但如果一味采用这种方法,将使学生 形成接受学习的方式,只会模仿,不会灵活运用,更不会创造。“教学设计二”中的教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知识发生的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 习方式,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六论述题1、请你谈谈对下列情况的处理对策。(6分) 课堂教学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偶发事件,一般说来,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和意外情况可分为三类:第一类
12、属于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第二类属于学习方面的意外情况。学生会进行质疑问难,发表种种看法,或有时教师不慎造成板书别字、口误等引起学生哄笑、骚动第三类属于外来干扰,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答:(1)面对现状,不惊奇,不慌乱,不追究,不批评,而是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让焦点从恶作剧的身上发散开来,尽量避免这一学生再成为焦点,从而使学生的注意中心再回到教师所安排的方向。(2)对于学习方面的意外情况,由学生发难引起的偶发事件,教师可以抓住这种教学的难点或有创见的部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若由于教师自身疏忽造成的不良影响,一般态度温和的承认事实,并改正过来,就能顺其自然的过渡到原教学的轨道上来
13、。 2、请分析如下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 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 的优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 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6分) 答:分析要点: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允许 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2、从科学 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 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3、论述数感的内涵以及如何建立和发展学生数感。(7分
14、) 答:数学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建立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概念的实际含义。(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培养学生数感的表现之一。(3)让学生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4)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数感。(5)结合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加深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从而在问题解决中提升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