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ziliao2023 文档编号:5601158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考点1 1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经济 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古代农业方面,主要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和技术(包括农具、水利)进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如2010年天津文综卷和浙江文综卷、2011年山东文综卷均考查了农耕技术的发展进步,2010年的浙江文综卷、广东文综卷和海南单科卷均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土地集中(土地兼并)问题,2011年福建文综卷考查了古代中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等等。古代手工业经济方面,主要有古代中国手工业制度及成就,如2010年的安徽文综卷、江苏单科卷、2011年的浙江文综

2、卷和重庆文综卷,均考查了古代手工业主要部门的成就。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因此,考生复习中应注意从各个历史时期牛耕技术的进步、农具的革新和水利设施的完善等三个方面去分析耕作方式的演进,从中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并日益完善。而对于土地制度,则应从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及国有制出发,认识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在古代手工业方面,应着重从纺织、冶金、陶瓷和手工业生产方式四个方面归纳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运用提升运用提升1 1】(2011山东卷)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

3、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答案选B。备选题备选题 (2010海南卷)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

4、,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故答案为C。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解读:解读:牺:古代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畎亩:田地、田野,勤:尽力的工作。“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祭祀宗庙的牛,被赶到田地里耕作。材料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中已使用牛耕。【运用提升运用提升2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农具与技术的改进C郡县制的普遍建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前一句出自淮南子,“耒”是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

5、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战国时期农具有犁铧、锄、锸、镰、斧等,因此产量提高。答案为B。备选题备选题 考古发现有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其时代为春秋。反映是孔子一个学生叫司马牛,字子耕。这些现象反映()A春秋时期牛作为重要畜力用于耕作B春秋时期青铜器皿造型取材广泛C春秋时期人们取名字已不拘小节D春秋时期人们敬佩牛任劳任怨的精神【解析】穿鼻环的青铜牛尊、司马牛的人名,是春秋时期牛耕出现的反映,故答案为A。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辨析】(1)区别:首先,表现特征不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

6、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等特点。其次,两者存在的时间不同: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在此之前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小农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小农经济,其中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最为突出。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因为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商品经济还没有产生,而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据统

7、治地位,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尤其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逐渐也就退出了历史长河。(2)联系: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综上所述: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有在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运用提升运用提升3 3】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既耕以饭,亦桑贸衣。艺菜当肴,采药救颓。”这说明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

8、交换频繁C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解析】衣、饭、菜,甚至连药都自给自足,显然属于自然经济,答案选择C。备选题备选题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从材料对牛的尊重可知牛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牛的重要性在于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下牛是主要的农用动力,可知选择D项。【背景材料】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

9、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这一发展和稳定的瓶颈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12月31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的目标任务。决定尤其突出了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的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知识链接】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

10、。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四川都江堰、新疆坎儿井、京杭大运河、兴安灵渠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坎儿井,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现存的坎儿井

11、,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绿洲良田。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灵渠位于桂林东北66公里处的兴安县境内,为秦始皇嬴政时期所建,至今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灵渠设计科学灵巧,工艺十分完美,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奇观”之称。灵渠的建成,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即使到

12、了今天,对航运、农田灌溉,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运用提升运用提升4 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设计灌溉面积达324万亩,几乎相当于建国前夕山东全省的总灌溉面积1956年4月2日,打渔张灌溉工程开工,惠民、胶州、昌雄、泰安4个专区21个县的民工25万余人及省水利厅建筑安装队等专业队伍参加施工。灌区工程于1958年8月竣工。袁长极建国后山东水利的恢复与发展材料二50年代建成的大批水库和引黄涵闸,虽然具备了灌溉增产,还需要大量的排灌渠系配套和完善管理。否则,只能大水漫灌。在易涝易碱的黄泛平原,大水漫灌不仅不能增产,还造成了大面积土地盐碱化并加重洪涝灾害。已经建成的大批水库,没有灌溉工程

13、配套,同样不能增产50年代“有了水就有粮”的愿望是积极的,但以愿望代替计划作为指导生产的依据,就必然出现偏差,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重大损失。王瑞芳“大跃进”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得失问题研究评述 请回答:(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50年代在山东实施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这类大型水利工程的背景。依据材料一,分析上个世纪50年代的打渔张灌溉工程的特点及其竣工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个世纪50年代掀起的水利建设高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解析】(1)背景:长期战乱导致旧中国时期山东水利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当时农业发展的需要。特点:工程宏伟、涉及区域广、参与人员多。意义:对于山东

14、防洪抗旱具有重大意义。(或答可以有效缓解山东农业发展中水资源缺乏的问题,亦能有效减轻水旱灾害对老百姓的危害)(2)问题: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以至于水利设施的功效大打折扣。(言之有理即可)启示:水利建设要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言之有理即可)1.(2011福建卷)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 B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

15、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故答案选C项。2.(2010浙江文综)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图,其中图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C西汉 D东汉【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

16、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3.(2010广东卷)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解析】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答案为C。4.(2011攀枝花模拟)新全球史记载,公元前6世纪,铁

17、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史料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除井田,民得卖买”C“一人治之,十人食之”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解析】A项反映的是官府对手工业的垄断和控制,B项是在商鞅变法之后,D项应是在封建社会确立后,反映的是土地兼并,A、B、D均不符合题意;C项意为一家农户的家长,率领全家经营一定的田土,可供10人食用,与题干要求相符。5.(2011上杭模拟)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

18、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农“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一生辛勤劳作,才能勉强维持生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故正确答案为C。6.(原创)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一种说明更为合理()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解

19、析】C。诗里提到麦作、稻作,只能作为稻麦都有栽种的佐证,不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排除A。稻麦产于不同季节,也不足以说明轮种制,排除B。诗人的描述多依据事实,虽有夸张,但不失其真实,因而可以作为历史讨论的佐证,排除D。诗中确实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确实不足为据。所以正确答案为C。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材料二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

20、,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材料三明末清初,黄宗羲指出,天下之治乱与一姓之兴替是无关的,“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原臣),即一国的治与乱要看人民是否幸福,而并不在于由谁来做君主,而在于是否以万民的切身利益为目的,从而否定了专制君主将万民幸福系于一姓的谎言。材料四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和主流思想。(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

21、由王”,你赞同此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3)材料三中黄宗羲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他在“君”、“民”关系的论述中,与以往民本思想的不同点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实践上的不同。(4)从材料四的图例来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说明这一结果的理由。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主要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主流思想:儒家思想。(2)一种:赞同,中国小农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

22、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另一种:不赞同,中国小农除了交纳国家赋税外,还受到地主剥削,并承担国家的徭役、兵役等任务。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役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3)不同点: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侧重于君的倾向,体现了近代民主启蒙思想的气息。近代西方民主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公民的权利;而中国的民本思想却只是一种社会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君主个人的意志。(4)总体是好的: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增强了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活水平。存在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家庭分散经营中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逐渐突出(种地不赚钱);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政府的调控范围过大过细,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城镇化发展中强行多占农民耕地;频繁调整土地,经营预期不稳定,不利于投入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课件.ppt)为本站会员(ziliao20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