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9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2130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9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9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9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涵养几分静气 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

2、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

3、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阕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

4、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1)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2)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答案

5、】 (1)遇到事情,不去苦恼抱怨,不去烦躁惊慌,而应该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寻觅解决之道。同时也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2)通过父与子不同心境下寻找手表的故事,引出文章遇事需要涵养静气而非苦恼抱怨的中心论点,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3)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出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具体清晰地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论点。(4)每当我遇到烦恼、心绪浮躁的时候,我会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之后就会身心舒畅,解除烦恼,能够重新乐观积极地面对问题。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

6、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要做到涵养静气,遇到事情不苦恼抱怨,不烦躁惊慌,稳住阵脚,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到;应严格自律,经历艰难困苦的历练,以及从读书中荡涤浮躁之气。 此题考查的是文段在文中的作用。首段讲的是父子二人在不同心境下找手表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出中心论点:遇事需要涵养静气。同时以故事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读者理解。 此题考查的是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词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本题划线句子运用的是举例论证,举毛泽东为锻炼意志到喧闹的地方读书的事例,具体清晰第论证了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的

7、论点。 此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的答案,但考生答题是一定要与“涵养静其”相关。如:遇到烦恼、心情烦躁时,选择出门跑步,让自己出一身汗,回来后就会身心舒畅,重新乐观积极第面对问题。 【点评】做此题要有全局观念,纵观全文,找准关键语句,加以整理,逐条回答。 做此题要熟悉段落在文章中不同位置的不同作用,在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回答,熟记各种作用。 做此题,首先要准确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其次要答题规范,以用的的答题模式来答题。 开放性试题并非不着边界,回答此题要紧扣题眼,体现自己是怎样涵养静其的。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

8、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 , 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

9、,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

10、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颜色深黄、股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B.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C.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作比较 分类别 打比方 下定义 列数字 作诠释A.B.C.D.(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

11、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答案】(1)B(2)D(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判断错误,高层大气密度小。(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

12、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说明方法的种类即可。D项正确,选文段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章重在介绍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故答案为:(1)B;(2)D;(3)B【点评】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时,首先要了解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及其作用。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

13、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

14、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走进生活的“北斗”星 2016年3月30日,我国第22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据悉,未来5年内我国还将发射近40颗北斗卫星,并拉开全球组网序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一种可供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伴随着“北斗”向民用领域的拓展,使得“北斗”正在走向千

15、家万户。 北斗导航系统独具的短报文通信服务,在国防、民生和应急救援等领域,都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用户在无通讯信号覆盖的区域,可以利用北斗短报文终端产品发出容量为140个字符的消息求救,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绝活”之一。 “北斗盒子”可通过蓝牙与拥有定位功能的智能终端相连接,读取位置信息,再通过北斗卫星与外界取得联系。“北斗盒子”的净重不足200克,和一部普通手机的重量差不多。“北斗盒子”的极限追踪模式不仅可以保证100120小时的使用时间,而且在这种状态下对受困者的位置每2分钟进行一次定位并传送至后台。利用“北斗盒子”与家人进行的通信,是通过其运营平台进行存储和转发的。比如,利用“北斗盒子”向家

16、人手机号码发送短报文时,首先把短报文通过北斗卫星发送给“北斗盒子”运营平台,运营平台再根据“北斗盒子”用户的设置把短报文的内容通过其短信系统发送给指定的家人号码。 为了对藏羚羊的产仔和迁徙进行系统的观测,专家们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西藏羌塘的藏羚羊进行了卫星定位研究,其方法是为藏羚羊佩戴内置芯片和软件的“北斗项圈”。“北斗项圈”重量不足500克,具有耐高温、耐极寒以及防水的特性,电池寿命可持续1824个月。“北斗项圈”可以向卫星发回数据,传回该藏羚羊所处的经纬度、环境和高度等有效信息,从而完成监测迁徙路径的任务。 为了解决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后的监管问题,我国科学家根据大熊猫的活动习惯及其生

17、活环境,研制出了新一代“北斗项圈”。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一般较为恶劣,多为树林密集、人迹罕至的山地。新一代“北斗项圈”采用低功耗、全芯片方案,并创新性地采用了双天线设计,*提高了在密林环境下的定位成功率。新一代“北斗项圈”重量不超过750克,相较于国外同类产品2500克的重量,着实为大熊猫减负了许多。 为所有的车辆都安装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终端,将导航终端与车牌对应起来,这将为道路安全管理带来新的机遇。如果车辆在路上遭遇劫持时,车主可以通过北斗导航终端实施报警。警察则可以根据报警信息对车辆进行跟踪定点,迅速出警,保障车主的安全。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事故车辆能自动向系统发送自己的定位信息,救援人员就

18、可以按照信息快速定位。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汽车产业应用的意义,不单单只是车载导航系统本身,更重要的是将促进我国汽车消费电子和汽车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未来智能汽车、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打下大数据基础。如全面普及北斗导航系统,则可以获取海量的行车和道路数据,从而为道路建设和城市规划等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1)下面对北斗导航系统的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盒子”可以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独具的短报文通信服务与家人进行通信。B.“北斗项圈”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功能完成对藏羚羊迁徙路径的监测。C.“北斗盒子”通过蓝牙与拥有定位功能的智能终端相连接,读取位置信息,再通过北

19、斗卫星与外界取得联系。D.“北斗项圈”已成功应用到生态畜牧、旅游探险、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应急指挥等领域。(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是一种可供军民用户共享的信息资源。B.北斗导航系统在无通讯信号覆盖的区域,可以利用北斗短报文终端产品发出容量为140个字符的消息求救,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的“绝活”之一。C.“北斗项圈”在藏羚羊的产仔和迁徙、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后的监管等问题上做出了很好的保护措施。D.我国未来的智能汽车、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指日可待。(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

20、篇介绍北斗导航系统的科普性说明文,读后使我们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和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B.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从卫星发射成功,引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之后具体说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信号盲区求救、保护野生动物、汽车定位等方面的应用。C.第3段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D.本文语言科学严谨,在数量、范围、程度、程序等方面的表述准确无误,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答案】(1)D(2)D(3)C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要在认真阅读文章的第4、5两个段落,筛选相关信息后,并与题目对比即可解答。从文章中可以看出:

21、“北斗项圈”利用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功能完成对藏羚羊迁徙路径的监测;为了解决人工繁殖大熊猫野化放归后的监管问题,我国科学家根据大熊猫的活动习惯及其生活环境,研制出了新一代“北斗项圈”。并没有说已经成功应用到生态畜牧、旅游探险、环境监测、信息采集、应急指挥等领域。故选D。(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本题在阅读文章最后一段筛选出“同时也为未来智能汽车、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打下大数据基础”这一信息,与题目对比分析即可解答。D项“我国未来的智能汽车、车联网以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指日可待”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3)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文章第3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列数字和举例子

22、的说明方法。故答案C的分析是不正确,故答案为C。故答案为:(1)D。(2)D。(3)C。【点评】解题时要熟练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以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作诠释:是说明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

23、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依据以上分析解答即可。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话糙理会糙 有句话叫“话糙理不糙”,意思是,有些话即使听起来不怎么中听、雅观,但是道理却很正确,很耐人寻味。这句话乍一听起来颇有些“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事实上是这样吗? 古人云:“言为心声”。“口者,心之门户也。”口与心,就好比是苗与根的关系,苗全坏了,根又能好到哪里? 佛经上说:“嘴巴不好的人,心再好也不能算作是一个好人。”意思是嘴上不留口德,内心或许也丧失了道德。庄子人间世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可见,惟有自己多留口

24、德,才会播种美德。惟有我们心存善念,好言淙淙如温泉,若是要嘴尖皮厚,霜刀雪剑势必伤人颜面。让别人颜面扫地,别人轻则把你扫地出门,重则把你忌恨在心,这样的忌恨就如同一个小炸弹,终究有一天会炸伤彼此的心灵。 有位富家子弟终日烦恼,因为自己没有信仰,就去拜见一位禅师,禅师在静修,小徒弟就把富家子弟拦在了外面。富家子弟悻悻地说:“我每月供奉给你们庙里这么多香火钱,你们的衣食住行都靠我来养,见见你们师傅却这么难!”听到外面的争吵声,禅师让小徒弟放行了。富家子弟进了禅师的门就直抒胸臆:“我不快乐,我不知道自己的信仰在何方?”禅师笑曰:“不要再找信仰了,先找找你口中的修养再说吧。等你口中有修养了,信仰自然也

25、就回来了” 小时候,常听老年人念起这样的顺口溜:“嘴巴不好,良心长草;嘴巴嚼舌,居心叵测;嘴巴不饶,误解如牢;嘴巴刻薄,心地瘫瘸。”仔细想想,这些话虽然来自乡间,却蕴含着朴素的哲学。 话锋如笔锋,谈笑间,都记录在别人心灵的纸张上,譬如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话锋太过尖锐,就有可能戳破别人的心灵,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甚至会伤害你的形象。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 不要光顾着自己嘴上说得欢,要小心别人气得心头冒青烟;不要光顾着自己口无遮拦,要防止别人早已怨气泛滥;不要老想着自己的嘴巴是出于“好”的出发点,殊不知别人的忍耐力早已到了终点站;不能老想着自己一吐为快,不想着别人心里早

26、已“反酸”。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一句好听的话,就可能有一千句甚至更多的良言跟进,世间的事很多就如此,你以良言予他人,他人会以真心来报你。说一句不好听的话,就需要一千句甚至更多句的好话去圆,但世间的很多事,如同一面镜子,一旦摔破了,就再也难以复原。所以,切莫口无遮拦,弄不好就会丢份砸碗,切莫言语潦草,弄不好你会惹来一身烦恼。 奉劝诸君,口蜜心也蜜,切莫逞一时口舌之快,因为这可能让你背负一辈子言语之祸的债。话糙理会糙,各位要记牢。(作者:李丹崖。有删改) (1)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第段中任选一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3)请简要分析段的论证思路。 (4

27、)下面的材料放在第几段后面最合适?请说明理由。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这样婉拒过一位想拜见他的美国记者:“如果你吃了一个好鸡蛋,你会一定要见见那只下了这只鸡蛋的母鸡吗?” 【答案】(1)话糙理会糙。(2)示例一:对比论证。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示例二:比喻论证。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3)第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4)第段。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段阐述的观点“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

28、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 【解析】【分析】(1)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论证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文段的分论点来分析作用即可。如:比喻论证。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

29、人六月寒的观点。(3)学生了解议论文中论据的类型以及论据证明论点的作用,分析时,结合具体语境来阐述论据所起的具体作用。 答题方法::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这里第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4)学生所举事例或道理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能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明

30、确论据类型;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材料放在第段,论证了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故答案为:(1)话糙理会糙。(2)示例一:对比论证。用说一句好听的话和说一句不好听的话的后果作对比,突出论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示例二:比喻论证。把世间很多事比作摔破后难以复原的镜子,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恶语伤人六月寒的观点。(3)第段提出言为心声的观点,阐述了口与言的关系;第段从道理上论证了上述观点;第段则举例论证了上述观点。(4)第段。因为材料写的是钱钟书婉拒记者采访的事,与第段阐述的观点

31、“同样是拒绝人,若是你从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相一致。【点评】本题考查选取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选用事实论据要注意:必须具有典型性。古今中外的都可以。是大多数人所知道的,最起码是登过报纸上过电视的。最好具有新颖性。论据的表述要准确、叙述要概括 ,能证明论点即可。选用的理论论据要注意:可以是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但是不能选取小说中的比如保尔之类的。要精确,不能篡改、歪曲。和论点有必然联系,能证明论点或分论点的。仔细阅读题干中材料,讲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用智慧的语言婉拒美国记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拒绝人时,若是你从

32、容幽默,谈吐优雅,则可能让人如沐春风”。这与文中第段的观点一致,所以应放在第段。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藤鲍尔吉原野 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物里的龙蛇。 藤想去一切地方。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从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藤被庄子的故事

33、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材”勾连着“用”。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伧,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撤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这不算什么,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

34、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官令民有姓,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藤野、佐藤不是一根藤。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没有藤。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藤条抽人人疼。 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作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法。我

35、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自来。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

36、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文段有删改)(1)段中画线句子表现力强,请简要分析。(2)段叙写文人画里的藤,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你怎样理解第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答案】(1)用拟人的笔法来写藤的精神,即追求自由,活得坦然。与“树”作比较,似在表达不求材用的观点,实际上突出其想活出个性的追求。“就这么办了”,口语化的表述,再现了藤的内心的决定。(2)插叙。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

37、文,它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藤,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藤。写文人画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大师笔下的藤,表现了叛逆、刚烈的精神,寄托着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人的精神。与上文所描写的藤的个性是一致的,映衬深化。为下文升华“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做了铺垫。(3)作者从对藤的观察感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说在一般人的眼睛里,所谓“生活”就是物质,就是实用,如椅子、盾、桥梁等等;在懂得艺术的人的眼里,藤的意义则远远不只是这些,它有着令人遐想的内涵,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美的遐想、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启迪。【解析】【分析】(1)赏析语句题目,首先要分析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

38、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句子,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具体说出它的作用。划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藤对自由的追求。(2)此题考查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文章插叙了文人画藤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高作品内涵,而且为下文做了铺垫。(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

39、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告诉我们,一般人所谓的“生活”指的就是实用;只有懂艺术的人,才会意识到藤的精神价值之所在,突出它带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怒 绿刘心武 那绿令我震惊。 那是护城河边一株人腿般粗的国槐,因为开往附近建筑工地的一辆吊车行驶不当,将其从分杈处撞断。我每天散步总要经过它身边,它被撞是在冬末,我恰巧远远目睹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一天很冷,我走近时,看见从那被撞断处渗出的汁液,泪水一般,但没等往下流淌,便冻结在树皮上,令我心悸气闷。我想它一定活不成了。但绿化队后来并没有挖走它的残株。开春后,周围的树都再度先后放绿,它

40、仍默然枯立。谁知暮春的一天,我忽然发现,它竟从那残株上,蹿出了几根绿枝,令人惊喜。过几天再去看望,呀,它蹿出了更多的新枝,那些新枝和下面的株桩在比例上很不协调,似乎等不及慢慢舒展,所以奋力上扬,细细的,挺挺的,尖端恨不能穿云摩天,两边滋出柔嫩的羽状叶片到初夏,它的顶枝所达到的高度,几乎与头年丰茂的树冠齐平,我围绕着它望来望去,只觉得心灵在充电。 这当然并非多么稀罕的景象。记得三十多年前,一场大雷雨过后,把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劈掉了一半,但它那残存的一半,顽强地抖擞着绿枝,继续它的生命拼搏,曾给住在附近的苦闷中的我以极大的激励,成为支撑我度过那些难以认知的荒谬岁月的精神滋养之一。后来我曾反复以水彩

41、和油画形式来刻画那半株古柳的英姿,可惜我画技不佳,只能徒现其外表而难传达其神髓。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曾在大型的美术展览会上,看到过取材类似的绘画;再后来有机会到国外的各种美术馆参观,发现从古至今,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各种风格,都曾创作过断株重蹿新枝新芽的作品。这令我坚信,尽管各民族、各宗教、各文化之间存在着若干难以共约的观念,但整个人类,在某些最基本的情感、思考与诉求上,是心心相通的。 最近常亲近丰子恺的漫画,其中有一幅他作于1938年的,题有四句诗的素墨画:“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这画尺寸极小,所用材料极简单,构图更不复杂,但却是我看过的那么多同类题材中,最有神

42、韵、最令我浮想联翩的一幅。是啊,不管是狂风暴雨那样的天灾,还是吊车撞击那类的人祸,受到重创的残株却“春来怒抽条”,再现蓬勃的气象,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丰子恺那诗中的“怒”字,以及他那墨绘枝条中所体现出的“怒”感,都仿佛画龙点睛,使我原本已经相当丰厚的思绪,倏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天散步时,再去瞻仰护城河边那株奋力复苏的槐树,我的眼睛一亮,除了它原有的那些打动我的因素,我发现它那些新枝新叶的绿色,仿佛是些可以独立提炼出来的存在,那绿,是一种非同一般的绿,倘若非要对之命名,只能称作怒绿!是的,怒绿! 那绿令我景仰。(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自主阅读)(1)本文在

43、叙事顺序的安排上很有特点,请你指出这一特点及其在行文中的作用。 (2)本文充满美感和诗意,其中有国槐的生命之美、作者的人性之美和哲思之美。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说说你对这些“美”的理解。 (3)有同学在研读本文第五段时,查阅到下面的资料后,认为丰子恺漫画中“春来怒抽条”的“怒”比刘心武“怒绿”的“怒”有更丰富的内涵。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资料一:“怒”有以下几个意项和用法:生气;气愤。形容气势很盛,不可遏止。表示声响巨大,如“怒号”。奋起;奋发,如“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谴责,如“怒言”。资料二:1938年3月丰子恺带着家人到达武汉,在目睹家园故国种种磨难之后,丰子恺在武汉到处奔走

44、,从事抗战宣传工作,有一天他在武昌乡下发现一棵被人砍伐大半截却仍枝繁叶茂的大树,随后他触景生情,联想到: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吗!于是,他以这棵大树为题材画了一幅漫画,并题诗:大树被斩伐,生机并不绝。春来怒抽条,气象何蓬勃!选自丰子恺大树画册)【答案】 (1)文章写一颗国槐从被撞断到复苏直至怒绿的过程,运用了顺叙,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条理清楚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深刻印象。而文章第1-2段又运用了倒叙,先说“那绿令我震惊”这一结果,再说原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被撞断的国槐旺盛的生命力。文章第3-4段又运用了插叙,所插叙的内容既使文章更充实,又照应了上文,深化了文章主题,而且使行文富于变

45、化,避免了平铺直叙。(2)文章第2段最后三句对国槐奋力复苏的描写,生动细腻,展现了国槐面对不幸顽强不屈、奋勇向上的生命之美。看到国槐被撞断“心悸气闷”,看到断槐蹿出绿枝而“惊喜”,看到断槐怒绿而“景仰”,这些抒情的词语表现了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对善美生命的仰慕与尊重,这正体现了作者真诚向善的人性之美。将残株断桩再现蓬勃气象的自然现象,上升到“宣谕超越邪恶灾难的善美生命那不可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通过议论,赋予“怒绿”象征意义,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哲思之美。(3)同意。(丰子恺漫画中的“怒”和刘心武文中的“怒”都表现了生命向上生长的旺盛气势、顽强不屈奋发向上的蓬勃气象以及一切善美生命面对邪恶灾难时不

46、可被轻易战胜的内在力量。但刘心武文中的“怒”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思考生命,赞美生命。)丰子恺漫画中的“怒”还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还包含着救亡图存的“怒号”,对日本侵略者强烈的“怒言”,还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 【解析】【分析】(1)本文在叙事顺序的安排上很有特点,文章写国槐时,按“被撞断复苏怒绿”的过程,是按时间先后来安排,运用的是顺叙的写法,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条理清楚地表现了出来,给人深刻印象。文章第12段先说“那绿令我震惊”这一结果,再说原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突出了被撞断的国槐旺盛的生命力,避免了平铺直叙。文章第34段又插入三十年前什刹海畔的一株古柳的事,运用的是插叙,所插叙的内容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29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