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训练必修二专题一高考试题一、单选题1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一统,民族融合,青白瓷闻名世界,火药出现,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这一时期应是A东汉B北宋C明朝D唐朝2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A汉朝B唐朝 C宋朝D元朝3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BCD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
2、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6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7“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小
3、农经济的生产方式D商品经济的发达8“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9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10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1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
4、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12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13“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1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
5、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15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16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17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
6、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18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A井田制得以恢复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19“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0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
7、破坏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2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2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 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3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C晋D宋24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5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
8、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6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27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28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9、。穷乡山陬(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自然经济解体 家庭手工业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 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BCD29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30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
10、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31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32“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33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11、”“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34图1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B周C秦D唐3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36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与居住区隔开 有专门官员管理 又叫草市 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ABCD37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
12、业生产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38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39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40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
13、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41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2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43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
14、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44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BCD45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
15、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46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47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48东汉初年桓谭
16、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49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50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
17、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BCD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 【解析】注意正确答案必须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国家统一,二是民族融合,三是青白瓷闻名世界,四是火药出现。其中,火药在唐朝已出现,并用于军事,由此可排除B.C项。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时,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由此排除A项。答案选D。2【答案】C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
18、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3【答案】B 【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4【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
19、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5【答案】A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秩序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引进西域良马的信息,故B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马匹增加主要是经济发展,百姓也能养得起马,并不是因为战马消耗减少,故D项错误。6【答案】B 【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
20、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解解题关键是把握题中限定条件:“商朝”和“农耕生产”。A项是戴刑具的陶俑,与农耕生产无必然联系;B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D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C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商朝时已出现的井田制的内容。10【答案】D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11【答案】A
21、【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12【答案】B 【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
22、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
23、错误。14【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5【答案】C 【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
24、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16【答案】B 【解析】材料“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表明灌溉工具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是灌溉工具,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故B项正确;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材料“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可看出农业生产对自然还是有依赖的,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17【答案】A 【解析】古代社会,政府特别重视对户籍的管理,因为国家控制的户口是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18【答案】C 【解析】庄园是一个自
25、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19【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20【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
26、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21【答案】B 【解析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衰退,故A项错误;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
27、,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调整,故D项错误。22【答案】D 【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民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23【答案】D 【解析】首先需明确图中的江水指长江,然后注意图片中阴影部分大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说明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发展,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可判定这一时期为宋朝。24【答案】C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
28、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25【答案】B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
29、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26【答案】D 【解析】推广铁农具导致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与“东晋”等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在魏晋、唐朝后期官府组织官府组织的屯田主要表现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土地荒芜,与“江南”不相符,故B项错误;东晋,唐朝后期至五代都是战乱频繁的时期,统治者不会用减税这种方法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江南的开发与历史上魏晋时期,五代时期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有关,故D项正确。27【答案】D 【解析】青铜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
30、,除黄铜白铜以外的铜合金均称青铜,排除A。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铜,排除B。青铜比纯铜的硬度高,排除C,D项说法正确。故选D。28【答案】B 【解析】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正确。不符合史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29【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康熙皇帝任命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可知江宁织造局为官营手工工场,结合所学知识,官营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供皇室使用,不入市场,故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入市场和纳税,故B项错误;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的说法符合其特点,故C项正确;D项中部分投
31、放市场和部分供皇室使用的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30【答案】D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31【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
32、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32【答案】A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
33、项正确,不符合题意。33【答案】A 【解析】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未涉及重农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佃户地位的变化,未体现社会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主体是佃户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而不是强化,故D项错误。34【答案】D 【解析】铜镜的制作与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青铜时代
34、,每个时代有鲜明的特色。图中镜中的装饰物为葡萄,这种形状的葡萄是在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才开始在中国种植,隋唐时代达到繁荣,与商代、周代、秦朝在时空上不符,唐代铜镜装饰中有葡萄海兽,选择D项符合题意。35【答案】C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36【答案】C 3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原因背景。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35、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项。38【答案】A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
36、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39【答案】B 【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40【答案】C 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
37、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41【答案】B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
38、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42【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43【答案】B 【解析】“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出自于汉朝班固的西都赋,写的是当时长安的商业经济“九市”的情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出自魏晋左思的蜀都赋,写的是成都的织锦,与商业无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出自于唐朝元稹的估客乐,写的是当时各地的所产商品均汇聚的长安城,故C项正确
39、,不符合题意;“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出自于元末明初孙蕡的广州歌,写的是当时的广州的商船和商人,故 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44【答案】B 【解析】题中给出的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是印刷纸币的模板,它的存在能反映出北宋发行了纸币,故正确;从铜版拓片的内容,可知当时印刷技术水平,故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纸币拓片,不是纸币实物材料,故错误;从纸币出现和拓片上文字,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45【答案】B 【解析】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
40、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桥梁,故B项正确;由于交通工具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欧洲人到达古代中国很艰难,而且马可波罗是元代才来到中国游历,并不是促进两地物种传播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故D项错误。46【答案】D 【解析】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不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赋税问题,排除B。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47【答案】C 【解析】本题仅提供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商发展的论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41、因而说“材料不充分”,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48【答案】C 【解析】“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说的是富商大贾实力与封君一样。“比”是差不多的意思。因而选C项。A项“资本主义萌芽”是在明中叶。材料没有说与封君勾结。D项过于绝对。49【答案】D 【解析】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关心百姓疾苦同样属于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雍正帝“申饬官员无能”这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定统治,故D项正确。50【答案】A 【解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正确;“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