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2020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语文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语文试题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636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9 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面向大众的影评,从纸媒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纸媒上发表的影评,只有极少量的配图,评论中对情节人物的概述,对电影语言的分析,完全是通 过文字来再现的。这种符号的“转译”,是传统影评的重要特点。从视听语言到文字语言,是信息的选择、 撷取、剖析,它必然会带来信息量的流失,同时加入了评论者的
2、感受与观点。因此,传统影评的“再创作” 程度是很大的,好的影评也有相当强的文学性。在这个转译过程中,影评的“评”,面向作品的主题、情 节、结构、人物塑造、语言方法、美学高度、思想倾向等各个方面,在一篇具体影评中,虽然有所侧重, 但综合性很高,并且有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新媒体增加了一篇影评中图片与视频的使用量。如微信公号影评文章,一般都有相关的截图或动图, 然后是简洁的文字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转译”被取消了,而评论的“再创作”也大为削弱,文字明快、 简单,观点部分用黑体字标出。这首先是技术带来的进步,特别在分析演员演技与电影语言时,写上十句 的功能性还不如截取一个几秒的片段。但技术带来进步的
3、同时,评论在思想上的幽微深入没有得到推进, 反而有所回撤。评论过度地与视觉性画面相结合,并且尽快给出结论,使评论产生的效果更多在于情绪及 观点的同化,而不是在一个思辨的推进过程中,无法容纳更多的思想参与。 在放大影评“可视性”的同时,是新媒体时代影评的“碎片化”。纸媒时代,内容通常都有一定长度。 但随着技术进步,载体的信息承载功能加大,信息以极大的增量喷涌,而同时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体现 在影评上,就是短评的增多。从评论的角度上看,短评就是一个碎片。而当受众的注意力完全被碎片化的 东西吸引,就会导致整个受众群体的阅读耐心乃至思想能力下降。 在这样的新媒体形势下,传统影评的主要变化是向着视觉化与
4、碎片化的方向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同 时被加深的还有影评的营销属性。传统影评更多的是个人意见的表达,“软文”占据不了影评的主流。而 在一个流量经济的时代,点击量可以折算为广告费的时代,影评的市场性加深了,电影类公号很难抗拒来 自影片营销方的诱惑,营销性的影评越来越多。 在今天,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交流的便捷,但并没有提高交流的质量。平台的开放带来了话语权的平等, 但众声喧哗并没有提升思想的高度。对于受众而言,更为扁平的信息世界,带来的是更为肤浅的内容,是 对注意力的诱导,让这个注意力无法成长为思想力,而被驯化为消费力。在影评这个很小的文化类型里, 亦可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 但是“可视性”与“碎片化”
5、成为主流时,并不意味着文字为主的传统影评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领 地,走向消亡。一方面,依然有影评人坚持原有的写作方式,写作文学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影评,始终以审 美上的素养与思想上的洞见取胜。另一方面,这些影评也依然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这是一些有着较高 的阅读能力与思想能力的读者!在评论区里往往能看到他们对影评的精彩回应。 一篇好的“这个时代”的影评,反应迅速,信息真实而丰富。但同时,不那么追求时效性,给出一个 精妙的推理过程与思想维度的评论,也永远有它的位置与支持者。时代在变,媒体在变,捕捉到时代的需 求与坚持真正的价值,都同样是珍贵的。它们是互补的,共同组成此时此际的文化生态系统。 (摘编自
6、苏七七传统影评如何面对新媒体 , 光明日报2018 年 10 月 9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影评与新媒体影评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后者正好与此相反。 B. 传统影评从视听语言到文字语言的“转译”过程,很大程度上是评论者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C. 新媒体影评都以营销作为目的,追求市场性,因此,这类影评不能如实反映评论者的真实想法。 D. 新媒体影评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是时代发展在文化领域的反映,它与传统影评自然势不两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理论论证为主,既不不不传统影评的特征,也深入分析了
7、其在新媒体时代受到的挑战。 B. 第三段在分析新媒体时代影评“放大可视性'”(这一特点时,列举微信公号影评作为例证。 C. 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深入剖析传统影评在新媒体时代难以避免营销属性被强化的事实。 D. 文章先分析传统影评的特征,再剖析新媒体影评的利弊,然后阐述当今时代传统影评不会消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影评面向作品各不不面,虽各有侧重,但综合性很高,并且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过程。 B. 坚持传统写作方式的影评人,有阅读思考能力的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使传统影评仍然能够生存。 C. 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带来思想力的成长,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影评
8、,无法深入思想上的幽微。 D. 适合新媒体时代好的影评,必须将捕捉时代的需求与坚持真正的价值这两个特点合而为一。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 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前者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后者正好与此相反”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是“在纸媒上发表的影评, 只有极少量的配图”“新媒
9、体增加了一篇影评中图片与视频的使用量”,选项曲解文意。 B 项,根据原文第二自然段可知说法正确。 C 项,“新媒体影评都以营销作为目的”说法有误。原文中说“而在一个流量经济的时代,营销性的影 评越来越多”,选项说法太绝对。 D 项,新媒体影评“与传统影评自然势不两立”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可视性与碎片化成为主流 时,并不意味着以文字为主的传统影评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领地,走向消亡”,“它们是互补的,共同 组成此时此际的文化生态系统”,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 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
10、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 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 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第五段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说法有误。应当是将传统影评与新媒体影评进行了对比论证。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 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必须将捕捉时
11、代的需求与坚持真正的价值这两个特点合而为一”说法有误。 原文说的是“媒体在变, 捕捉到时代的需求与坚持真正的价值,都同样是珍贵的。它们是互补的,共同组成此时此际的文化生态系 统”,而非简单的“合而为一”,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5 月 30 日,随着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 18 位村民整齐划一的动作,一排排海水稻秧苗整齐地 排列在水田里,这片昔日的重度盐碱地上一派江南水田风光。 与此地同步,在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军马场、山东青岛城阳区和浙
12、江温州等地,海水稻秧苗也正在 覆盖上述区域不同类型的盐碱地,这些也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通过推广种植 海水稻,让荒滩变粮仓”的构想奠定现实基础。 袁隆平参与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工程计划在 35 年内选育出在盐分浓度 380 咸水灌溉种植条件下,每 亩产量达 200300 公斤的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有 15 亿亩盐碱地, 其中约 3 亿亩可以开发利用。 这些盐碱地如果种上高产海水稻, 粮食增产前景十分广阔。 (摘编自袁隆平海水稻插(新)喀什盐碱地上生机盎然 ,新疆晨报) 材料二: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 20 世纪 70 年代展望美国地缘政治的长期目标时就宣称:
13、“谁控制了粮食,谁 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在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世界粮食竞争力的生成机制、生成模式、 生成效应不断创新,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问题,而且也是国家经济 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和国际竞争战略的首要问题!是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底线。 从国内来看,中国农业尽管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粮食总产量实现九连增,但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中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安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挑战。从国际上看,粮食危机不 时引发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动荡,在信息化背景下,粮食与石油、货币一样成了一国制约他国的战略武 器,粮食安全的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
14、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战略地位更加不可动摇。 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最核心的是解决 粮食生产效益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进城务工,“空心村”不断 增多,耕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谁来种地”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决定“谁来种地”与粮食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又是粮食生产效益,而现实中从事粮食生产收入与从事非 粮收入、非农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如果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粮食安全作为最重 要的国家安全战略,就无法得到根本保障。 (摘编自朱有志、陈文胜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应
15、对新挑战 ) 材料三: “21 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22 年前,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布莱斯 布朗曾提出这样的疑问, 现在看来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中国不仅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还实现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突破。被称为“东方 魔稻”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多养活了 7000 万人!还逐渐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 区,得到了大面积的商业化种植。去年在中国,海水稻曾收获超过 620 公斤的亩产量。据预测,在中国种 植 1 亿亩海水稻,按亩产 300 公斤计算,就足以养活 8000 万人口。全球有 142.5 亿亩盐碱地,由此足以看 出这一科技成果对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潜力。 小小的种子,何以让
16、中国屡屡书写举世瞩目的奇迹?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水稻走向 世界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技术走向世界的故事。迪拜沙漠,引入来自中国的“四维改良法”,要素物联 网模组展示了神奇的“魔力”水肥自动送达水稻根系部,土壤中渗出的多余水肥回收,运送至回收池 供循环使用;地表装配智能喷洒灌溉系统,根据水稻不同时期需肥特点、土壤环境和养分含量状况,精确 控制喷头和喷枪定时定量喷洒水分和养分技术革新,让那些曾经的“不可能”一个个被抹去。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一大批杰出中国科学家不仅为中 国乃至世界的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而且为增进人类福祉带来了巨大正能量。正如美
17、国橘郡记事报 所言,“中国成功的秘诀在于奋斗”。一个个志在创新的个体,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勇于攻坚克难、 追求卓越、赢得胜利,为中国的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 中国创新的“世界波”是温暖的,造福于世界,也赢得来自世界的广泛赞誉。 (摘编自水稻“世界波”折射创新之力 ,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疆喀什盐碱地区海水稻实验成功,意味着我国盐碱地均可推广种植海水稻,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积 极的意义。 B. 粮食安全不仅是国计民生的发展需求,也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战略需求,粮食安全是最重要的 国家安全战略。 C. 定时定量精确喷洒水肥、将水肥自动送达水稻
18、根部、回收多余水肥等,要素物联网模组借助技术革新创 造了沙漠奇迹。 D. 人才驱动既意味着我国要拥有大量的杰出人才,也要求广大人才发扬志在创新、追求卓越、勇于攻坚等 优秀精神品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喀什地区为代表的多地域多类不盐碱地海水稻种植试验,为袁隆平的美好理想奠定了现实基础,为我 国粮食增产提供了新的可能。 B. 粮食生产效益越来越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造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这警示我国应当高度重 视粮食安全问题。 C. 海水稻种植推广、“四维改良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产量,但由于粮食生产效益没有提高,对 我国粮食安全无法产生积极
19、影响。 D. 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也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国际 形象的塑造,从而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6. 当下,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清晰认识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从战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与能力提升; 提高粮食生产效益,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生产收益与生产积极性; 大力促进人才驱动下的科技创新,研发并科学推广以“海水稻”技术等为代表的新科技。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
20、整体 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 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项,“新疆喀什盐碱地区海水稻实验成功,意味着我国盐碱地均可推广种植海水稻”说法有误。新疆喀什 盐碱地区海水稻种植试验成功,只能表明与该地区同类型的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可以推广种植海水稻,选 项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浏 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析,再与选项
21、一一进行比对 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但由于粮食生产效益没有提高,对我国粮食安全无法产生积极影响”说法有误。虽然材料二中表明 “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但是并不能否定海水稻等科技创新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的 积极作用。材料一中明确指出了海水稻推广的广阔前景。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 如本题要求回答“当下,我国应如何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然后回归原文,勾画出“我国提高粮食 安全的保障能力”做法的相关语句,或找出我国粮食安全面
22、临的形势及存在问题,再针对问题提出措施; 最后进行分类整理,并分点加以表述。 首先,明确三则材料的中心内容。材料二分析了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与我国粮食安全的严峻形势,并提出 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粮食生产效益;材料一、三介绍了“海水稻”与“四维改良法”等新科技及其为粮 食生产做出的巨大贡献等,体现了以人才驱动为实质的创新驱动的巨大作用。然后,找出关键语句,材料 一中“这些盐碱地如果种上高产海水稻,粮食增产前景十分广阔”;材料二中“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仅是事 关国计民生是压倒一切的国家战略底线”“从国内来看,粮食安全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 挑战。从国际上看,粮食安全的强国民生存之根、固国家经济之本、
23、增国际竞争之力的战略地位更加 不可动摇”“粮食生产效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谁来种地与粮食 生产积极性的核心又是粮食生产效益”;材料三中“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驱动的实质 是人才驱动”。最后,分点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 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 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 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
24、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 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你我之罪 周海亮 兵走进宅院,宅院寂静无声。牛安然地嚼着枯草,雪花飘落一地。这里仿若世外桃源!可是兵知道, 几分钟以前,一名叛军逃了进来。也许叛军早已翻墙而逃,也许他藏在牛棚里,藏在地窖里,藏在大树上, 藏在某扇门的后面,甚至,藏在一片雪花下,一粒尘埃里。兵全神贯注,嘴角抽搐,心脏蹦到喉咙。宅院 空无一人,然而兵的眼睛里,只有枪口,枪口,枪口 一扇门猛地打开!兵惊骇,鱼跃,翻滚,射击。扣动扳机的瞬间,兵后悔了,他做一
25、个探身的动作! 似乎想将射出的子弹塞回枪膛。子弹钻进女孩的额头,女孩灿烂的笑容!甚至来不及完全绽放。 女孩只有五六岁。也许她正在与自己捉迷藏,也许她在门后面睡过去又醒过来,也许,她将端着步枪 的兵,当成装扮怪异的圣诞老人。她轻轻倒下,如同一片雪花飘落。 兵仰面跌倒,似乎中枪的变成自己。兵全身颤抖,包括眼珠和舌头。恍惚之间,兵认为他杀死的,是 他的女儿。 女人哭嚎着冲进院子。她跪倒在女孩身边,撕扯着自己的胸口,呼喊着女孩的名字。她转向兵,嘶叫 着,“为什么要杀死我的女儿?!” “我不是故意的!”兵手脚并用,后退着,“原谅我。” “你杀死了我女儿!” “原谅我吧!“兵挣扎着站起来,给女人跪倒,“我
26、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女人凄厉地叫着,冲过来,抡着兵的耳光。兵站着,不动,任女人长长的指甲将他的脸变成一张带血 的蛛网。女人开始撕咬他的胳膊,兵站着,不动,任女人雪白的利齿切开他的血管“女人开始抓他的胸膛, 抢他的步枪,歇斯底里。兵惊恐地后退。“不要这样,女士。”兵护着他的枪,“不要这样。” 女人的动作越来越大。好几次,兵的枪,几乎从手里脱落。 兵开始挣扎,反抗,抬脚将女人踹开很远。女人爬起来,再一次冲向他。他端起枪,瞄准女人。女人的 速度并未减慢,动作并未收敛。终于,兵的枪托,狠狠砸中女人的额头。 女人倒下来,惨叫着,蜷缩着,嘴角翻滚着鲜红的泡沫。 “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我很害怕,她突然将
27、门推开” 兵掏出所有的钱。兵还为女人留下水壶,干粮,药品,一把锋利的匕首。“我得走了,女士。”兵痛 苦地说,“请相信追杀叛军,真的是为解救你们请相信我开枪,只是本能请相信我与你一样难 过愿上帝惩罚我的罪过” 每一天,兵都会想起女孩的笑容,女人的哭泣。他不求上帝宽恕他,只求惩罚。后来,突然有一天! 兵想,也许那个女人,并非女孩的母亲,她那样做,只为得到一笔钱。然而这想法丝毫没有减轻兵的罪恶 感,女孩仍然固执地钻进他的每一个梦里,然后,在他的额头上!笑着凿出一个同样的洞。 这就是上帝的惩罚吧?兵大汗淋漓地从梦里醒来,想。 叛军迟迟没有被消灭。甚至,他们招兵买马,战事开始升级。兵随队伍打过来打过去,
28、兵五次经过那 个宅院,五次流下眼泪。后来,队伍被困进一个山坳,密集的子弹压得他们抬不起头。 不远处!藏着一个极其隐蔽的地堡。重机枪架在那里,待他们终于发现地堡!队伍已经死伤过半。兵 和三个兄弟从旁边绕过去,途中,三个兄弟全被子弹击碎了脑壳。 兵艰难地向洞口接近,接近,接近,塞一颗手榴弹进去,战斗就结束了。可是兵仍然冲浓烟滚滚的地 堡打光所有的子弹才敢钻进去。兵看到一个女人。一个被炸烂的女人。个零散的女人。兵盯着女人血肉 横糊的脸,兵感觉她,像极了那个女人。 不是她吧?战争中所有死去的女人,全都那般相像。就是她吧?他打死她的女儿,她无论做出什么事 情,都不过分。 兵想,他只是误杀,他无罪;她只为
29、报复,她无罪。或者,他杀死无辜的女孩,他有罪;她杀死无辜 的战士,她有罪。也或者,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它无罪;战争让仇恨放大,它有罪。更或者!有罪无罪, 你我之罪,不在前因和后果,只在如何欺骗自己或者后人罢了。 而现在,兵希望回到一年以前。当那扇门打开,兵只想送给女孩的不是子弹,而是一份圣诞礼物。 (选自小说月刊2016 年 12 期,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兵的心理变化(进院子时的紧张误杀小女孩的后悔忏悔与反思对小女孩的祈愿)为 线索,脉络清晰,情节紧凑。 B. 小说借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如伶俐可爱
30、、纯洁天真的小女孩 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C. 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安宁祥和的氛围,与下文兵高度紧张、误杀小女孩及女人的歇斯底里、疯狂 报复的举动形成了反差。 D. 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华美精致,情感深沉蕴藉;虽然情节较为简单,人物甚至连姓名也没有,但 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8.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先后提到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9. 请结合小说,探究标题“你我之罪”的情感意蕴。 【答案】7. D 8. 第一处:以小女孩不知处境危险,将端着枪追歼叛军的兵误认作圣诞老人的描述,突 出小女孩的天真质朴。第二处:以兵希望回到一年前,那扇门再次打开时,只想送给
31、女孩一份圣诞礼物的 心理描写,表现了兵的忏悔自责。两处均以象征平安幸福、善良美好的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反衬战争的残 酷,彰显反战的主旨。 9. 表现了“我”(即文中的兵)误杀小女孩的忏悔之情。表达了对“你”(即文中的女人)放大仇恨,滥 杀无辜之举的批判。“你”“我”都是战争的参与者,也是战争的受害者,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 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 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
32、境。本题选“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 项,“但语言华美精致”说法有误。本文语言应该是简洁准确、凝练深刻,比如“兵惊骇,鱼跃,翻滚, 射击”“兵想,他只是误杀,他无罪;她只为报复,她无罪。或者,他杀死无辜的女孩,他有罪;她杀死 无辜的战士,她有罪。也或者,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它无罪;战争让仇恨放大,它有罪。更或者!有罪无 罪,你我之罪,不在前因和后果,只在如何欺骗自己或者后人罢了”。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重要形象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把握题干所提供的形象特点;然 后回归原文,结合语境,从人物、主旨、情节、手法等角度,认
33、真分析揣摩其作用或作者的写作意图;最 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首先,题干中所说的圣诞老人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传说中西方圣诞节前夜时悄悄赠送礼物给小孩 子,是耶稣基督诞辰瞻礼即西方圣诞节的代表角色之一。圣诞老人象征是幸福和快乐。圣诞礼物代表着祝 福、欢乐。然后,结合语境来看,第一处画线句子提到圣诞老人,是写小女孩将端着步枪的兵,当成装扮 怪异的圣诞老人。描写对象是小女孩,作者把士兵、武器、杀戮的残酷写成象征美好、善良的圣诞老人, 这种强烈的反差, 一方面突出小女孩的纯真、 美好; 另一方面, 当小女孩“轻轻倒下, 如同一片雪花飘落”, 这样更能突出战争的残酷和罪恶。第二处画线句子是在文章结尾
34、,对士兵的心理描写提到圣诞礼物。兵想 象的场景和现实正好相反,可以看出一年多来,他无时无刻不在自责和忏悔。最后,从文章主题来看,兵 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活在悔恨中,希望给予别人幸福美好;小女孩是战争的无辜受害者,她心中的世界 是幸福美好的。作者写圣诞老人和圣诞礼物目的就是突出战争的残酷,对战争的憎恶,从而突出文章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标题的能力。这里主要分析标题的情感意蕴。解答此类,首先从标题本身入手,分析其 结构,把握其特征;然后联系全文,分析标题与内容、人物、主旨等的关联,揣摩其蕴含的情感意蕴;最 后结合内容,整理作答。 首先,从结构来看,本文标题“你我之罪”
35、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罪”,指作恶或犯法的行为,“你 我”是修饰成分,限定对象范围。结合中心词“罪”可推知,整体情感应是有罪之人忏悔或他人进行揭露 批判。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你我”指代的人物进行分析。“我”在文中指“兵”,他所犯之罪是误 杀了小女孩,内心充满自责和忏悔。“你”指“那个女人”,结合文中语句“她杀死无辜的战士,她有罪” 可知,表达对为了报复放大仇恨,滥杀无辜的行为批判。最后,从文章主旨来看,结合句子“战争让仇恨 放大,它有罪。更或者!有罪无罪,你我之罪,不在前因和后果,只在如何欺骗自己或者后人罢了”可知, “你我”既是战争的参与者,更是受害者,所有的“罪”最终都应归结为战争
36、之罪,表达对战争的憎恶。 根据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小说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 1、强化文本意识:读懂文本(泛读)、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 强化规范意识: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 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434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子通,东海丞人也。少贫贱,以鱼猎为事。居乡里,见班白提挈者,必代之。性好施惠,家无蓄积。 隋大业
37、末,有贼帅左才相,自号博山公,据齐郡之长白山,子通归之,以武力为才相所重。有乡人陷于贼 者,必全护之。时诸贼皆残忍,唯子通独行仁恕,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兵至万人。才相稍害其能,子 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子通拥其余众奔海陵,得众二万,自称将军。初, 宇文化及以隋将军陈棱为江都太守,子通率师击之。棱南求救于沈法兴,西乞师于杜伏威,二人各以兵至, 伏威屯清流,法兴保杨子,相去数十里间。子通纳言毛文深进计,募江南人为部曲 ,诈为法兴之兵,夜袭 伏威。伏威不悟,恨法兴之侵己,又遣兵袭法兴。二人相疑,莫敢先动。子通遂得尽锐攻陷江都,陈棱奔 于伏威。子通入据江都,尽虏其众,因僭
38、即皇帝位,国称吴,建元 为明政。丹阳贼帅乐伯通率众万余来降, 子通拜尚书左仆射。更进击法兴于废亭,斩其仆射蒋元超,法兴弃城宵遁,遂有晋陵之地。获法兴府掾李 百药,引为内史侍郎,使典文翰;以法兴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使掌礼乐 。由是隋郡县及江南人士多归 之。后伏威遣辅公柘攻陷丹阳,进屯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柘所败。又属粮尽,子通弃江都,保于京口, 江西之地尽归伏威。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东至会稽,南至千岭, 西距宣城,北至太湖,尽有其地。未几,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攻之,大战于苏州,子通败绩,穷蹙请降, 伏威执之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选自旧唐书卷五十六李子
39、通传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B. 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C. 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D. 子通鸠集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破之/率其官属/都于余杭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部曲,是我国古代的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有五部,部下有曲。文中代指军队。 B. 僭,指地位在下者冒用在上者的名义、礼仪或器物等,文中指超越身份登上帝位。 C. 建元,既可指每年纪历的开
40、始,也可指开国皇帝第一次建立的年号。文中指后者。 D. 礼乐,原是周代作为各级贵族政治和生活准则的制度,文中指“六艺”中的礼和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子通自小贫贱,乐于助人。他早年捕鱼打猎,在乡里看到老人提着东西,一定要帮助他们,家里也没有 积蓄的财产。 B. 李子通勇武有力,为人仁义。他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因为有武力而被赏识,他全力保护被 叛军抓住的乡人,所以人们多愿归顺他。 C. 李子通善纳下言,用兵如神。他接受毛文深的进言,招募军队,诈称沈法兴的军队,夜袭杜伏威,造成 二人之间的耗斗,自己有机会占据江都。 D. 李子通不计前嫌,任人
41、唯能。他重用自己的敌人沈法兴的部下李百药和殷芋,因此隋朝地方以及江南的 很多人才都愿意归顺他。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才相稍害其能,子通自引去,因绝淮,与杜伏威合,寻为隋将来整所败。 (2)子通败绩,穷蹙请降,伏威执之送京师,高祖不之罪,礼赐甚厚。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左才相渐渐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离开,趁机渡过淮河,和杜伏威会合,不久被隋将来整击败。 (2)李子通被打败,形势窘迫请求投降,杜伏威抓住他押送到京城,高祖没有处罚他,(反而给他的)赏赐很 优厚。 【解析】 【10
4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 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 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司,宾语后可以停顿。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 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 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是:李子通纠集逃亡离散的军队,得到二万人,在吴郡袭击沈法兴,击败了他,率领他的官属在余杭 建都。“子通鸠集亡散”中“亡散”是动词活用作名词,
43、指逃亡离散的军队,作动词“鸠集”的宾语,其 后应断开。据此可以排除 A、D 两项。“于吴郡”作“袭沈法兴”的后置状语,应在“于吴郡”后停顿。据 此可以排除 B、D 两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 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 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文中指六艺中的礼和乐”。文中的语句
44、是“以法兴尚书左丞殷芊为太常卿,使掌礼乐”,太常 卿是掌管宗族祭祀并负责主持朝廷大礼的官员,因此文中的礼乐应指礼乐制度。“六艺”中的礼和乐指两 种技能。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 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 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 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 “他
45、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说法有误。 原文只是说“子通归之, 以武力为才相所重”, “他 被叛军抓住而归顺其首领左相才”于文无据。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 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稍”,副词,逐渐;“害”,动词,妒忌;“引去”,离去;“因”,趁机;“绝”,横渡;“寻”, 不久;“为隋将来整所败”,被动句,被隋将来整击败。 (2)“败绩”,军队溃败,此处指被打败;“穷蹙”,窘迫、困厄;“执”,捉住、拘捕;“高祖不之罪”, 宾语前置句,调
46、整为“高祖不罪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子通是东海郡丞县人。小时候生活贫穷,地位低下,靠捕鱼打猎为生。居住在乡里,看到头发花白 的老人提着重物,他一定会帮助。他生性喜欢施舍,家里没有积蓄的财产。隋朝大业末年,
47、有一个叛军首 领叫左才相,他自封为博山公,占据齐郡的长白山,李子通归顺了他,凭借武力被才相看重。有乡人被叛 军抓住,他一定会全力保护他们。当时各路叛军都很残忍,只有李子通施行仁爱宽容的政策,因此人们大 多归顺他,不到半年,军队达到上万人。左才相渐渐忌妒他的才能,李子通自己离开,趁机渡过淮河,和 杜伏威会合,不久被隋将来整击败。李子通带领他余下的军队逃向海陵,得到军队二万人,自称将军。当 初,宇文化及派隋朝将军陈棱担任江都太守,李子通率领军队进攻他。陈棱向南向沈法兴求救,又向西向 杜伏威请求援军,二人各自带领军队到来,杜伏威在清流屯兵,沈法兴保卫杨子,两军相距数十里。李子 通接受毛文深的建议,招
48、募江南人作为军队,假称是沈法兴的军队,趁夜袭击杜伏威。杜伏威没有料到这 是个圈套,痛恨沈法兴侵犯自己,又派遣军队袭击沈法兴。二人互相猜疑,都不敢先行动。李子通于是完 全得到精锐军队攻陷了江都,陈棱投奔杜伏威。李子通占据江都,全部俘虏了他的军队,于是超越自己的 身份登上皇帝大位,建立国号称吴,建立初始年号为明政。丹阳叛军主帅乐伯通率领军队一万多人来投降, 李子通封他做尚书左仆射。又在虞亭进攻沈法兴,斩杀他的仆射蒋元超,沈法兴放弃城池连夜逃跑,于是 占有晋陵这片地盘。他抓获沈法兴府中的属官李百药,让他做内史侍郎,掌管文翰工作;用沈法兴的尚书 左丞殷芊做太常卿,让他掌管礼乐制度。从此隋朝各郡县以及江
49、南人士大多归顺他。后来杜伏威派遣辅公 柘攻陷丹阳,进占溧水。李子通向他进攻,反而被辅公柘击败。又恰逢粮食耗尽,于是李子通放弃江都, 在京口防御,江西的地盘都归杜伏威所有。李子通纠集逃亡离散的军队,得到二万人,在吴郡袭击沈法兴, 击败了他,率领他的官属在余杭建都。东到会稽,南到千岭,西到宣城,北到太湖的大片土地,都归他所 有。李子通称王没有多久,杜伏威派遣自己的将领王雄诞攻打他,在苏州展开一场大战。李子通被打败, 形势窘迫请求投降,杜伏威抓住他押送到京城,高祖没有处罚他,(反而给他的)赏赐很优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2 小题,小题,9 9 分)分) &nb
50、sp;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蝴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 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 ,去国同王粲。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宝应元年(762)自射洪至通泉作。登顿:登登停停。孔父:即孔子,父为古代男子的美称。 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王粲离开长安,去往荆州依附刘表,作七哀诗 云:“西京乱无象,豺虎方构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二句写诗人晨起即一務不不而行,山中至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