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点作家热点作家 迟子建迟子建 一、人物简介一、人物简介 迟子建,女,汉族。1964 年 2 月 27 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中国作家 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 现担 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迟子建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她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 国首位) 、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 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的作家。她所有奖项,囊括了散文、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文学的 多个角落。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二、代表作品二、代表作品 树下 晨钟响
2、彻黄昏 额尔古纳河右岸 越过云层的晴朗 伪满洲国等。 三、荣誉金榜荣誉金榜 1993 年,凭短篇小说雾月牛栏荣获“庄重文文学奖” 。 1996 年,凭借雾月牛栏摘取了首届鲁迅文学奖的短篇小说奖。 2000 年,迟子建去挪威访问, 并以清水洗尘再获“鲁迅文学奖” 。 2007 年,迟子建凭借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 2009 年,迟子建凭借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四、社会评价四、社会评价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 正是这些来自生 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于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一 个作家能够放低姿
3、态,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贴近被遗忘的角落和遗忘的群体,本身就是一 种富有感召力的悲悯精神。 作品有着流畅的基调、淳朴的乡村民情,在悲剧中不同程度地带有喜剧色彩。它不强调 热闹、喧哗,而是凭着细腻的文笔和人物细节触动人。作品语言凝练,人物造型在笔墨中被 赋予了质感。 ” 佛 山日报余慎 要描述对一位作家的印象,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她(他)在伏案写作。但是,我真的不知 迟子建写作是怎样的习惯,是喜欢开夜车还是黎明即起?也许因为是同行,就像两个农人, 我们不再注意何时下种何时收割, 我们只是参观彼此的谷仓, 捻一捻谷穗是否成熟读迟 子建的时候,我总是看到莹莹白雪、绿色的草莽和一星点儿扑朔迷离的殷红。无论
4、她是写童 年还是今日的都市,这几种颜色总是像雾岚一般缠绕在字里行间。 知名作家 毕淑敏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素面朝天毕淑敏 迟子建 齐耳短发,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黑色圆口拉带布鞋,白底带着蚕丝一样细 的黑纹棉布夹克,这就是毕淑敏就读鲁迅文学院时留给我的印象。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走 在大街上,你确实很难想象她就是以昆仑殇享誉文坛的作家毕淑敏。她钻入菜摊儿,站 在公共汽车站牌下,跻身于商场等等,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 同时也是不平常之处。我常常觉得,那些装束上很前卫,言谈举止很新潮的女性,其骨子往 往却是计较、琐碎、世俗的;而装束庄重、言语谦和的知识
5、女性,其灵魂深处才真正拥有对 世俗生活的批判力量,对艺术探索的执着和标新立异。 谦和的毕淑敏在研究生班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 身为医生的她, 对待同学们各种身体 不适的咨询总是显得那么有耐心,而且还积极地带一些药送给同学。她总是笑微微的,雍容 大度,从未听说她与谁隔阂或者给谁难堪过,可以想见她良好的修养和出色的心理素质。我 曾暗自勾勒过毕淑敏的晚年形象, 一个慈祥的胖老太太坐在环绕着花草的庭院里, 她是坐在 藤椅里的,眯缝着眼,在享受滋润的太阳。她膝下儿孙满堂。毕淑敏是个有福之人,因而会 有这么理想的晚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让我们能联想到晚年的,而你一望毕淑敏,便知这个 来自雪域高原的人会有一个洗
6、尽铅华、归于平淡的美好晚年。 算起来, 与毕淑敏在研究生班三年同窗的交往是极为有限的。 真正交往却是在毕业之 后。虽然这时也较少见面,但电话却成了联络情感、交换创作想法的好方式。我只要去北京 开会,总要和她联系一下,彼此聊天,谈身体,谈现状,谈未来,谈创作,等等等等,总有 说不完的话题。记得一九九七年盛夏我从美国回到北京,当夜毕淑敏来看我,提起不久前有 一个国际性学术会议在纽约召开,邀她前往,而会期只有三天。毕淑敏说她决定不去了,理 由是刚到那里时差还没倒过来,就得登机返程。毕淑敏笑言: “美国搁在那儿,又跑不了, 以后再说吧。 ”这是我印象中的毕淑敏说过的最豪迈最幽默最有寓意的话了。把它套用
7、她的 文学观,我想也一样适合。那便是从容、不急不躁、自信和有耐性。 毕淑敏的生活经历我想很多热爱她的读者比我还要熟悉。 她出身于一个高干家庭, 青 年时代到了西藏当兵。毕淑敏是个飒爽英姿的女兵。然而在雪域高原上,恶劣的气候对女兵 来讲怎么说都是一种摧残。然而她挺下来了,不仅挺了下来,还将这种苦难变成了巨大的精 神财富,使经过了净化的灵魂得以在京城无边的烟尘和喧嚣之中,流淌出那么多有关西藏、 有关生与死的凄美故事。 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怨艾 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则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毕淑敏属于后一种, 她用自己的笔,使那片雪域成为我们心中永
8、远的梦想和圣地,而不是埋葬之地。 毕淑敏的创作是勤奋的。 她有一些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为我们所熟悉, 最近她的长 篇处女作红处方又引起轰动,我打心眼里为她高兴。我婚后在大兴安岭休闲的一段日子 里,正赶上各有线台在播放红处方 ,于是每日很守时很积极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可惜 的是电视剧的红处方拍得不尽如人意,还是读原作的感觉更好。这也就是很多作家在把 自己喜爱的作品改编权交与影视单位后, 总有些惴惴不安的原因。 那滋味就像把爱子送人了, 不知道他摊得摊不上个好人家而牵肠挂肚。 好在连最普通的读者都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 要 想真正了解和判断一个作家,还是去读她的作品。 1. 毕淑敏是享誉文坛的知名作
9、家,在本文作者的眼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装束普通;谦和热心;从容自信;珍惜生活;积极创造;坚韧乐观; 勤奋创作。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关键要在文中找到有关毕 淑敏的语句。 如: 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 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 这也就是毕淑敏的平常, 同时也是不平常之处。 “谦和”的毕淑敏在研究生班里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她总是笑微微的, 雍容大度,有良好的修养,即可概括为从容自信、积极乐观。而她对生活的珍惜和以及不遗 余力的创作,这足见她的勤奋。 2.文章开头部分的外貌描写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人物
10、的外貌特征,短发、布鞋的普通装束,表现人物外表上 的平常,更表现了其内心世界的不平常。 “白皙红润的脸色,善意的双眸”的肖像描写表现 了人物谦和热心、善良、从容自信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中人物表现的手法及作用的分析。题干具体要求在“外貌描写”方面 作答。她在装束上那么普通,确实与别的妇女相差无二,这就是白描的手法。白描手法的运 用表现了毕淑敏的平常,同时也更凸显了她内心世界的不平常。简单的几笔,给读者呈现了 一个从容自信、热心善良、雍容大度知识分子形象。 3.文中有多处议论性的语句,请选一句进行赏析,并谈谈作者议论的意图。 【答案】如第 4 段第 6 句。 “苦难之于人会产生两种截然不
11、同的效果,一种是对生活永久的 怨艾和变本加厉的报复,一种则是对生活的珍惜和积极的不遗余力的创造” 。面对苦难,两 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迥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通过对比,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毕 淑敏属于“后一种”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她的钦佩和赞美。议论性的语句有利于作者更深层 次地表达对人物的肯定,也有利于读者深入地认识作家笔下的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语句的赏析。题干要求选择“议论性”语句。首先要明确议论 性的语句有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也有利于读者深入地认识作家笔下的人物。 答案中 选的句子,除了议论的特点外,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也应指出。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
12、题。 看不见的邮差 迟子建 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帮我申请了一个免 费邮箱。我写的第一封信, 是给聂华苓老师的。 在此之前, 因为我不上网, 几乎每隔半个月, 她就要从美国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近况。 那天晚上我把信发出去后,有点忐忑不安的,心想鼠标只那么轻轻一点,信就会 长着翅膀翻山越海吗? 清晨起来,我奔向电脑,查看是否有回音。天啊,信箱里果然有聂老师的回信,她的 第一句话是: “你也终于用网络了,太好了!” 没花一分钱,一封到美国的信,瞬间就抵达了,这使我觉得网络就是个魔术师,神通 广大。 未上网前,我写好了稿子,若是短的, 便在电脑上打印出来, 去邮局
13、寄掉。 若是长的, 就拷在软盘里,寄盘。我还记得,2005 年我在青岛修改完长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 ,寄给 收 获杂志的,就是一块薄饼似的软盘。 去邮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寄完稿,我就顺路逛商场、副食店、花店、音像店或是 点心铺子。有的时候懒得做饭了,就赶到饭时出门,找家餐馆,舒舒服服地吃上一顿。 上网后,无论是长稿短稿,都可以用伊妹儿发出了。报纸的采访,往往需要配发作者 照片。以往我会寄上一张照片,并在后面标记上“用后请奉还” ,麻烦得很。现在呢,请人 把照片扫描了一些, 放在自己的图片库里, 哪里需要, 就选一张把它派发到哪里, 非常便捷。 而且,新书出版前,你可以事先看到美编设计的封面,有
14、不满意的,能够及时沟通和修正。 而从前,出版社因为我不上网,让我看封面时,只得出一份打样,特快专递过来。 二十多年前,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故乡的山村学校教书。因为爱好写作,常有投稿, 所以每天最盼望的,就是邮差的到来。那个邮差姓田,是个热心人,很善良。由于他是个歪 脖子,头总是拧向一侧,他骑着墨绿的邮车行进在山间公路时,我常担心他会因为看不到正 前方,而被迎面驶来的汽车撞上。从县城到我们山村,十来公里的路吧,他通常是上午九点 多钟到。如果我的语文课恰好在第一节上完了,我便会在路口迎他。如果有我的信,他就会 从自行车下来,从邮袋中取出信,递给我。 如果那信薄薄的,他就笑着,以为我收到了用 稿通知;
15、如果是厚厚一沓,他大概猜测到那是退稿,同情地看着我,尴尬地笑笑,好像责备 自己不该把坏消息带给我。我觉得这个邮差了不起,他不看大家都看的路,却依然走得稳稳 当当的,从无闪失,说明眼前的那条路,他已熟稔于心。走上它时,只需轻轻一瞥,就能畅 通无阻。能够在大路上用目光“别开蹊径” ,去瞭望别人不曾看到的“旁逸斜出”的美景, 真乃神人啊! 有了网络,像田师傅这样的山村邮差,会渐渐失业了。我们的信件,在几秒钟内,不 需辗转,就可以走遍世界。网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邮差,可以二十四小时为我们服务,随时 准备出发。虽然是方便到家了,可有的时候,我还是怀念去邮局寄稿的日子。因为在返回的 路上,你若买了点心,就可
16、以边走边品尝;买了书,走累了,完全可以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 上,先睹为快;而若买了花,又逢了雨,那束花,无疑就有了露珠。 (选自迟子建散文 ) 1.结合文章内容,试简要概括网络邮件的特点。 【答案】经济(免费)、快速、无形(看不见)、便捷。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要内容。要概括“网络邮件的特点”,应在文 本中找到有关网络邮件特点的语句。 文中有 “没花一分钱, 一封到美国的信, 瞬间就抵达了” 的文字,这就说明网络邮件既“经济又快速”。文本中有“非常便捷”一语,这又说出了网 络邮件的又一特点。 文本中还有 “网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邮差, 可以二十四小时为我们服务” 的文字,这便是
17、网络邮件的另一个特点:无形(看不见)。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山村邮差性格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采用了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他能体谅作者收信的心情:收到用稿通知时就为我高 兴;收到退稿时同情地看着我,感到遗憾和自责。写出了他热心善良的性格。 【解析】 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分析和理解,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表现 “山村邮差性格” 的有关信息在主要在第 8 自然段。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题目并不是要求分析山村邮差的性格 特点,而是要求回答“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山村邮差性格的”,因此,必须围绕“如 何表现”来组织答案,即要答作者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文章中将田姓邮差在我收到用稿通 知和
18、收到退稿时的不同神情作对比,表现出他能准确捕捉“我”收信心情的聪明和善解人意 的性格。文章正是用对比手法和这些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他热心善良的性格。 3.试分析文章第 6 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1)内容上:写出了上网前到邮局寄稿的种种快乐与网络邮差的无影无形(看不 见)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以及对这种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的感伤。 (2)结构上:由这里的寄稿引出了下文对山村邮差送回信情形的回忆(为下文回忆山村邮 差送回信作铺垫),并与文章结尾所写的邮局寄稿返回路上的生活情趣相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相关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分析和理解。要赏析文章中某段的作用,从内容 上和结构上
19、两方面分析。题目要求分析文章的第 6 段,内容上,该段写出了上网前“我”到 邮局寄稿的种种快乐,与网络邮差的无影、无形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 念以及对这种方式逐渐消失的感伤。 在结构上, 本段引出了下文对山村邮差送回信情形的回 忆,并与文章结尾所写的邮局寄稿返回路上的生活情趣相照应。 4.结合全文,试探究文题“看不见的邮差”的深刻意蕴。 【答案】 (1)指无影无形的网络 ; (2)指记忆中的像田师傅一样热心善良的一类人。 (3) 指逐渐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深刻意蕴的理解,这是一道探究式题。首先要抓住关键词,抓住标 题中“看不见”和“邮差”来分析。显然,“
20、看不见”表面指网络无影无形的特点;其实指 “传统邮差”特别是记忆中像田师傅一样的热心善良的一类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表现 出作者对逐渐消失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的缅怀和隐隐的感伤。 (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驴阿四 迟子建 东北光复前,在哈尔滨的平房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很怪,虽然那几幢高低 不同的房屋被铁丝网围起,而且间距不远皆有哨兵把守,却不见荷枪实弹的士兵进进出出。 附近村屯的农民来这近旁耕种,都觉得蹊跷。 后来渐渐传出消息,说是那是支“老鼠部队” ,专门有人研制细菌,在老鼠和活人身上 做试验,是座“魔鬼窟” 。于是农民就害怕了起来,再去田里劳作时战战兢兢的,惟恐被日 本人
21、捉去当了实验材料。 果然,这支部队开始向农民大量征集黄鼠,每月每户必须上缴五只。黄鼠是一种身体细 长的动物,四肢短小,尾巴蓬松着,除背部为棕灰色外,其余皆为黄色。当地人叫它“黄皮 子” 。其实它的学名叫“黄鼬” 。黄皮子也的确是一个无赖。白天你见不到它,一到夜晚,它 却从仓房、柴火垛或者杂货堆里招招摇摇地出来了。村民都很烦它,但又不敢捉它。据说这 东西有时会放出一股气息,人闻了它会癫狂,所以捉它的人无不心怀恐惧。 六村人中有一个叫阿四的,他在那支“老鼠部队”旁种了两亩地,还和老婆开了一家豆 腐店。做豆腐的人家少不了要养一头驴,用来拉磨。阿四家就有一头黑驴。一般人家的驴都 很肮脏,一身的泥土,可
22、阿四家的驴却被伺候得极是干净。它的毛发油光光的,看不见一丝 灰星,驴就仿佛披着一整块黑缎子似的。 阿四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他不怕捉黄鼠。夜晚他蹲在鸡架旁,徒手候着黄鼠。当它 摇着大尾巴而来,刚要把爪子伸向鸡时,阿四已眼疾手快地活捉了它,将它投入铁丝笼中。 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助于阿四。阿四人极爽快,一求即应。所以“老鼠部队”征 集黄鼠时,阿四比谁都忙,晚上蹲在鸡架或柴垛旁,机敏而辛劳地捉着黄鼠。交不上黄鼠的 人家是要挨罚的。阿四帮人捉了黄鼠,等于救人于难,邻人也用多种方式犒劳他。 阿四白日去农田劳作,有一次他溜到“老鼠部队”的铁丝网前。他听不见人语,倒闻得 一些牲口的叫声,比如马和牛
23、的叫声。他回家跟老婆说这事,倒遭了顿骂,以后去田里,便 不再冒险。 有一天阿四为了往田里运肥料,就把驴牵来了。驴身上吊着两个草袋,里面装着粪。阿 四见白菜长得又黄又瘦,疑心土地的养分不足,想给它追追肥。 那天非常热,阿四追完肥, 就躺在垄间睡着了。 等他醒来, 驴不见了。空荡荡的大地上, 连个驴的影子都没有了。阿四想着它也许自己回家了,牲口都有灵性,认得家门的。 阿四回了家,仍未见驴。满村子找遍了,也还是没有。老婆骂他丢了驴,说是以后还怎 么做豆腐? 邻人听说阿四把驴丢了,就对他说,这驴一定是让“老鼠部队”的人抓去做试验了,找 也是白找,趁早死心得了。 阿四家没了驴,他老婆就自己天天清晨起来推
24、磨。她骂阿四: “好好的驴你给我丢了, 让我遭个驴罪! ”阿四急了,说: “我给你找驴去,找不到不回家! ”说着,就出了家门,他 老婆只当他是说气话,并不在意。 阿四这一走就是一个月。 驴没回来, 他也没回来。 大家猜他是去 “老鼠部队” 要驴去了, 可谁又敢去那里找阿四呢? 一个初秋的下午,阿四回来了。他衣衫褴褛,丢了一条胳膊,脸上满是被鞭打的伤痕, 看人时直打哆嗦, 而且见了谁都不认识。 人们把阿四领回家, 他竟然连老婆孩子也不认识了, 而且一句话也不会说,不在屋里呆,偏偏要住在驴圈里,在地上跟驴似的滚爬,时时发出驴 的叫声。村民都说,阿四没找着驴,自己倒成了驴,于是就叫他“驴阿四” 。
25、驴阿四吃住都在驴圈里,时常嚼草吃,一到正午,他就“欧唔欧唔”的像驴一样叫,那 声音很苍凉,让人听了辛酸。没熬到东北光复,驴阿四就死了。六村的人终于盼来了日本人 战败,当他们看到“老鼠部队”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一片废墟时,都叹息着说: “可惜了驴 阿四! ” 1.小说第一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答案】交代这支特殊部队的 “神秘”,引出下面的传言;附近村屯的农民在近旁耕种, 为下文写阿四的故事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结构上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第一自然段在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即 结构上的作用。 应结合这段文字所写的内容与下文内容的关联进行分析。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即可。该段主
26、要写部队的“怪”和附近村屯的农民来这近旁耕种感到“蹊跷”。而后文主要 写“后来渐渐传出消息,说是那是座魔鬼窟”,以及阿四在“老鼠部队”附近种地和“开 豆腐点”的故事。由此得出,第一段起着引出下文和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2.小说花费不少笔墨写阿四捉黄鼠,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目的。 【答案】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写阿四捉黄鼠,从侧面印证了那是支“老鼠部队”;刻 画人物形象的需要:突出阿四胆大、善良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为后文阿四遭 到日军迫害的惨状形成对比,突出日寇的残暴。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创作意图的探讨。 分析小说题,我们有一个惯常的模式,就是抓 住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即:我们应
27、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主题凸显等角度去思考创作的 目的。阿四替村民为日军抓黄鼠的故事,印证了前文“那是支老鼠部队”的传言,使得故事 情节更完整;由“阿四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 他不怕捉黄鼠” “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 就求助于阿四。阿四人极爽快,一求即应。”可概括出阿四胆大、善良的特点。然而,如此 善良的阿四却遭到日军的残害,突出了日军的残暴,从而彰显了主题。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驴阿四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阿四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形象。为人勤快:种地、开豆腐店,把驴伺候得 很干净;胆大机灵:能徒手捉黄鼠,敢溜到“老鼠部队”的铁丝网前打探情况;热心助 人: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
28、助于阿四,阿四是有求必应;性格倔强:驴丢了被老 婆骂后,不顾乡人的劝说,到日军那儿找驴,酿成悲剧。(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特点。要全面和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从总体 上把握小说的情节。因为,情节就是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其次,要找出文中有关这个人物 言行举止的语句, 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最后用言简意赅 的文字进行归纳概括。由第四段“种地”“开豆腐店”可知,阿四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勤 劳农民;而“天不怕地不怕”表现了他胆大的形象;“左邻右舍有不敢捉黄鼠的,就求助于 阿四。阿四人极爽快,一求即应。”可得出阿四善良的品性。从邻居劝他死心、
29、“找不到不 回家”最终被日军迫害的悲剧表现出阿四倔强的性格。 4.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阿四因找驴而最终成为“老鼠部队”的牺牲品,表现了作者对饱受磨难的百姓的 同情; 日本侵略者拿中国的老百姓做试验, 其军国主义行径令人切齿痛恨; “老鼠部队” 在冲天的火光中化为一片废墟, 为军国主义在中国的最终覆灭而高兴; 对阿四这样的善良、 质朴、勤劳的普通农民的赞美。 【解析】本题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把握作品的主旨。此类探究情感取向的题,可从小说主 题和人物形象两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反映出来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情感态度。从日本侵 略者对中国老百姓做细菌实验这一故事情节可得出:作者对日本帝国主义残暴行径的痛恨; 对饱受磨难的百姓的同情。抗战胜利后,“老鼠部队”变为废墟,表现了作者高兴的心情。 在人物形象上,以阿四为代表的老百姓,勤劳、善良,表现了作者对老百姓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