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 32页).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5374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 3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 3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 3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 3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 3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章节知识点必修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2.1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5三大岩石的成因及转化,要求识记对应的主要岩石名称;2.2 地球的表面形态6板块名称、边界及板块运动对应的宏观地形名称;7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的判断及图示;8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与沉积所对应的地表形态;2.3 大气环境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10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1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12世界主要气

2、候类型及其特点(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成因(重点掌握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气候);13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包括风向、风力、气压变化、气温变化、降水状况等);2.4 水循环与洋流14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掌握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1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影响(重点要掌握根据规律判断洋流性质、洋流流向、对气候的影响、对航行的影响);3.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掌握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名称、相互关系);3.2 自然环境差异性17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四种表现(纬度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域分异、垂直地

3、域分异以及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垂直自然带的纬度差异、坡向差异,特殊自然带的形成原因;4.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8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的影响、气候变化特点及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必修21.人口与环境19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人口问题表现;20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现状;2城市与环境21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其影响因素;22城市化特点、动力机制、对地理环境影响;3区域产业活动23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名称及其区位分析;24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工业地域的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工业转移

4、、集聚的影响;25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成、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6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解决途径;必修3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7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与周边大洲的分界线、周边海域名称、主要地形名称、地形特征、气候名称、气候特征和成因、重要水系名称及其相互关系;28欧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点、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29美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地形、气候、水系等);30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名称及其特点;3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四大经济地区的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异、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方案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32产业转

5、移的一般规律、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33主要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湿地破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能源和矿产合理开发);3.3 S技术343S技术的判断与应用、图层叠加技术的分析(地理各要素的关系分析)。章节知识点必修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1认识主要的天体、天体系统的分级; (1)天体:是宇宙间星云、恒星(本身会发光)、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

6、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特别注意:离太远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4.2光年;银河系直径约8万光年。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1)八颗行星分类 位置:由内而外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2)运动特征 (3)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3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影响及所在太阳大气层的位置;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2)太阳活动类型:A层的黑子,B层的耀斑,它们都是太阳活动的重要 标志,其周期约为11年。(3)另: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约50%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4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7、(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快固体、液体 (2)两个界面名称波速变化表示莫霍面此面以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表示古登堡面此面以下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3)三个圈层:图中C为地壳,D为地幔,E为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章节知识点必修12.1 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5三大岩石的成因及转化,要求识记对应的主要岩石名称;2.2 地球的表面形态6板块名称、边界及板块运动对应的宏观地形名称;7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的判断及图示;

8、8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与沉积所对应的地表形态;5三大岩石的成因及转化,要求识记对应的主要岩石名称;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用途类型形成常见岩石有用成分举例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致密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玄武岩矿物结晶不明显,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岩石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变质

9、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片理构造(2)主要地质作用形成岩浆岩的作用为冷却凝固; 形成沉积岩的作用为固结成岩;形成变质岩的作用为变质作用; 形成岩浆的作用为重熔再生。6板块名称、边界及板块运动对应的宏观地形名称;(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

10、生长边界。(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7. 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的判断及图示 (1)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判断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背斜岩层由新到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

11、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8流水、风力等外力侵蚀与沉积所对应的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2)流水作用(3)风力作用冰川作用:北美五大湖、挪威西侧沿海峡湾地貌的成因章节知识点必修12.3 大气环境9大气

12、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10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1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1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成因(重点掌握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气候);13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包括风向、风力、气压变化、气温变化、降水状况等);9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A(1)对流层在不同纬度厚度不同,低纬度为1718 km,中纬度为1012 km,高纬度为89 km;(2)平流层的22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B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的受

13、热过程示意图,填写下列内容。(1)能量来源 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2)两大环节 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3)两大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10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及热力环流原理;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热力

14、环流原理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形成过程:地面间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中的水平运动。 常见的热力环流及其应用类型示意图应用山谷风由于夜晚吹山风,谷底气流上升,出现著名的“巴山夜雨”现象;夜晚,当冷空气在谷底集聚时,容易出现上热下冷的稳定空气结构,即逆温现象海陆风(湖陆风)海陆风加速海陆间水分和热量的交换,白天的海风使近海岸湿润,夜晚的陆风使陆地凉爽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强弱反映城乡温差大小,如夏季城郊温差大,热岛效应最显著,热力环流最强。有污染的企业要远离居民区,并布局在绿化带以外,避免热力环流中污染物进入市区1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5、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气压带性质和风带风向与气候特点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风带

16、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1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分析)、成因(重点掌握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气候);(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旱少雨常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冰原气候全年严寒,降水稀少常年受西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气候特点赤道低气压带热带草原气候高温多雨为湿季信风带高温少雨为干季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副热带

17、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季风气候成因及特点地区东亚(东亚季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西南(南亚季风)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 冬季向 夏季西北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东北季风(源地:亚洲大陆)东南季风(源地:太平洋)西南季风(源地:印度洋)13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包括风向、风力、气压变化、气温变化、降水状况等);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大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下

18、降,气压升高,天气转好气温上升,气压下降,雨过天晴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只出现在锋前天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寒潮,沙尘暴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章节知识点必修12.4 水循环与洋流14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掌握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15

19、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影响(重点要掌握根据规律判断洋流性质、洋流流向、对气候的影响、对航行的影响);14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掌握城市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意义: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

20、是常见的形式。15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地理影响(重点要掌握根据规律判断洋流性质、洋流流向、对气候的影响、对航行的影响); 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海区,副热带环流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暖流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 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西欧地区的海洋性气候 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

21、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上升流(吹离岸风)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类似还有加那利寒流、本格拉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索马里寒流等)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不利)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章节知识点必修13.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掌握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名称、相互关系);3.2 自然环境差异性17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四种表现

22、(纬度地域分异、干湿度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以及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垂直自然带的纬度差异、坡向差异,特殊自然带的形成原因;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掌握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名称、相互关系);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系列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 特别关注:中生代侏罗纪:恐龙繁盛,裸子植物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三叶虫)和中生代末期(恐龙)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人类演

23、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A、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B、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

24、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

25、(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17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四种表现(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6、垂直分异规律以及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自然带名称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垂直自然带的纬度差异、坡向差异,特殊自然带的形成原因;自然带:(三大类:森林、草原、荒漠)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序性和普遍性。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分布规律分异规律主要分异因素地理位置分布规律表现明显的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热量。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东西延伸,南北更替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水分海陆位置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中纬度地区垂直地带分异规律热量、水分随高度变化。海拔高度水平延伸,垂直更替。与纬度地带分异类似海拔较高的山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越丰富。地方性分异:较小

27、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典例:华北)章节知识点必修14.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8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的影响、气候变化特点及影响、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分布特点: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

28、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布 局形 态走 向平 原密度高网状限制少,造价低山 区密度低线状(山区呈“之”字形)多沿河谷延伸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目前铁路修建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有时候也考虑:科技 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时间尺度特征距今1万年以前近一万年来近一两百年来大冰期和大间冰期交替出现,出

29、现了震旦纪、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大冰期;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注意:大冰期中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以来出现两个温度增幅最大的时期: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其中1998年是最暖的年份;陆地降水量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变化最大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

30、,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 气候变暖雪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岛屿海岸线缩短。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A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B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C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D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E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

31、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按自然属性分)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按是否可再生分)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前煤炭时期煤炭时期后煤炭时期能源时代木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时间18世纪中期以前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体能源木柴、水力为主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

32、国的分布。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33、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气象灾害及防御气象灾害成因危害防御台风(夏秋季节)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强风使地面建筑物和通信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特大暴雨会造成河堤决口,洪水泛滥;特大风暴潮能破坏海堤,淹没海岛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暴雨洪涝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淹没工厂农田,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交通,造成地面建筑物倒塌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和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系统干旱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

34、和社会稳定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区选择耐旱作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寒潮(冬春季节)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内剧烈降温强烈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受到影响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前对农作物、畜群等作好防寒准备地质灾害A、地震:地震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分布:a环太平洋地震带;b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B、火山 分布规律: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海底C、泥石流:泥石流形成条件: 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爆发泥石流。D、地质灾害的防御:a

35、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c实施一些预防措施。d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中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特点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

36、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章节知识点必修21人口与环境19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人口问题表现;20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现状;19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人口问题表现;(1)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数/人口总数)100%;人口密度总人口/总面积(单位:人/km2)。(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其他原因包括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洲

37、是非洲,最慢的洲是欧洲;一年内人口增加最多的洲是亚洲,人口增加最少的洲是大洋洲。(3)世界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增长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长迅速。(4)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和地区分布:“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社会,现热带原始森林中的土著部落;“高低高”模式(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数发展中国家;“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5)我国当前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低低低”(现代型)。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对策发展中

38、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压力,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国防兵源不足;老年人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鼓励生育,接纳移民,健全社保制度20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现状;、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及特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现状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变更定居地的行为。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从旧大陆到新大陆(欧亚非美洲大洋洲)。二战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亚非拉美欧北美大洋洲);定居移民减少

39、,短期流动人口增多(北非埃及西亚)。人口迁移的原因A、自然环境因素:如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如美国东北部人口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等造成的环境恶化,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B、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如三峡移民)等;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促进了人口迁移。(一般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C、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战争(如叙利亚难民)等。D、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如求学、科技移民),家庭婚姻(如投亲靠友),宗教信仰,民族等;其中,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总之,人口迁移是推力和拉力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国

40、的民工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民工流动,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引起的(经济因素);其主要流向是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入城镇,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川、渝、贵、湘、鄂、皖、赣、豫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意义:对迁出地,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就业压力,利于环境保护;对迁入地,促进经济繁荣,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迁入地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方面产生巨大压

41、力。 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章节知识点必修22城市与环境21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其影响因素;22城市化特点、动力机制、对地理环境影响;21城市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内部功能区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形成和发展)自然因素:A、地形:平原城市密集;世界大多数城市位于平原,热带地区城市位于高原(巴西、墨西哥和阿拉伯地区),山区城市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坦)。B、气候: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临海、近

42、海地区城市密集;C、河流:河流交汇处、河口、水运起点或终点处,提供水源和便利水运,城市密集。(沿河分布)社会经济因素:A、交通运输:沿海、沿江、铁路干线和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密集,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分布和发展;B、矿产资源:邻近矿产资源地易形成工矿城市,如伯明翰、曼彻斯特、匹兹堡、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等是因煤炭而兴的城市,阿伯丁、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是因石油而兴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等是因铁矿而兴的城市。C、其他:政治(以政治中心新建城市,如华盛顿、巴西利亚)、科技(如日本的筑波)、旅游(中国的黄山、张家界)等,而宗教和军事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已减弱。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城市中

43、同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功能区;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一个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功能。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的一般特点:A、商业区:一般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CBD),经济活动最为繁忙,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B、 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高级住宅区,分布在城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分布在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两者成背向发展。C、 工业区:趋向于市区外缘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且靠近交通干线。(还应考虑三废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也称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A、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表现各种经济活动付租能力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是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B、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影响日后的功能分区,如北京中心城区因历史原因形成了行政区,上海外滩成为金融中心等。C、社会因素:职业、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地理学考必背知识点(DOC 32页).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