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期末必看 高一历史必修二完全版复习资料,拿高分就靠它了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 石斧 石犁 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耕作技术:开沟
2、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
3、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垄作法(春秋战国)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的发展: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
4、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2)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3)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第2课
5、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历程(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2、特点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3、地位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4、表现(1)冶金业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冶炼钢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这
6、一领域众多的发明创造,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2)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
7、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生产特点(1)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2、发展历程(1)早期状况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2)隋唐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数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宋元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除纺织
8、品外,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4)明清时期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地位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2、手工业的外传(1)西汉:中国丝绸远销亚
9、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2)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3)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古代商业发展历程(1)兴起于先秦时期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2)
10、秦汉以来商业艰难发展艰难原因: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代“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许多商业中心(3)隋唐商业的发展原因: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表现:邸店不断兴办,都市商业不断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4)宋元商业繁荣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政
11、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纸币的出现便利了商业活动;水陆交通的便利表现: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国内外各种商品汇聚于此。(5)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概况: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继承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12、。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位置和时间: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政府监管: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设市表现: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2)宋朝时期位置和时间: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政府监管: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设市表现: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其中,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
13、镇。2、城市的发展(1)北方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一批新兴城市兴起繁荣的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表现: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历代对外贸易发展的表现(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
14、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2、主要特点(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由官府控制。(2)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1)原因: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表现: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
15、始社会(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2)表现形式: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1)土地制度: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2)表现形式:井田制(3)主要特点: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3、封建社会(1)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形成过程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出现大量私田,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税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16、。法律确认: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3)土地兼并问题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抑制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后果: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二、“重农抑商”1、原因(1)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2)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历代
17、表现(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3)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王贾皆其末也”。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3、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1)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18、,危及统治。(2)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清朝闭关锁国(1)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统治者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2)内容: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广州一处通商。(3)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5课 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1、原因(1)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
19、趋强烈。(3)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2、条件(1)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积累;指南针的应用二、新航路的开辟1、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开辟了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的新航线。2、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开辟了由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3、达迦马到达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5
20、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三、走向会合的世界1、地理大发现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2、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欧洲社会重大变革(1)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2)价格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
21、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4、制度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1、兴起的条件()地理条件:优越的地理位置。(荷兰濒临大西洋,背靠欧洲大陆,既有天然良港可以驾船出海,又有广阔的欧洲腹地作为依托)()经济条件:资主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悠久的经商传统,手工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是商业革命的受益者。(3)政治条件: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1581年)。、荷兰兴起的表现(荷兰之最)(1)欧洲最富庶的地区(16C):海上贸易发达,为荷兰人带来
22、了丰厚的利润(2)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7C)(3)“海上马车夫”(17C):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3、殖民扩张(1)机构: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2)表现: 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和锡兰; 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等地,建立东方殖民总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4、结果:荷兰成为17世纪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二、“日不落帝国”1、条件(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2)
23、经济优势: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3)政治优势:17世纪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军事优势: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表现(1)殖民机构: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2)殖民扩张:17世纪初,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3)殖民战争:1588年,英国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18世纪中
24、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3、结果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三、世界市场的拓展1、原因:殖民者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从而使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2、早期殖民扩张的途径:海外贸易、抢掠、欺诈3、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1)被殖民国家(灾难)美洲: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屠杀、奴役印第安人非洲: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亚洲:英国殖民者洗
25、劫了当地国库(2)西欧国家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3)世界市场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英国工业革命1、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1)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社会稳定(2)资金: 殖民掠夺、圈地运动 获得巨额财富(3)市场: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4)劳动力:圈地运动 ,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厂做工(5)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2、工业革命的时间1765年1840年前后(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3、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1)开始标志:176
2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2)主要发明1785年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807年富尔顿发明蒸汽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火车试车成功(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密切)(3)完成1840年前后二、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方式:从工场到工厂,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2、经济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减少,工业日益发挥重要作用3、生活方式:工业城市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4、社
27、会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5、政治: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6、对外: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7、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原因(1)经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市场和原料)(2)政治: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3)交通运输: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2、途径(1)政治: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
28、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经济: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3、形成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4、影响(1)主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攫取利益(2)客观: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条件1、世界市场: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2、制度前提: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3
29、、资金和原料:殖民地和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资金4、科学技术的进步: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二、标志和特点1、标志:以冶金、 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2、特点:科学成了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技和生产的联系更加紧密三、主要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3、化学工业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四、垄断组织的出现1、背景(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2)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
30、产的主要成分。(3)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2、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4、垄断的目的、结果直接目的在于保持企业生存发展,根本目的还在于保持和实现高额利润,控制市场。结果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有利于科学技术的结合和发展。但资本高度集中在少数垄断资本阶级手中,他们利用经济手段干预国家政治,从而加强了国际竞争,导致战争危险。五、世界市场的发展
31、一、原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3)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二、影响(1)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2)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2、表现(1)洋纱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3)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
32、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商品化。3、影响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二、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2)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方式和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2、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3、兴起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4、过程(1)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2
33、)近代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李鸿章创办的轮船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3)筹划近代海防(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10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5、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6、影响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
34、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原因(1)外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4)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5)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2、产生(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3)民资企业:发昌机器厂(上海);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 贻来牟机器磨坊(天津)(4)意义: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用机器雇佣工人来进行生产)产生了。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民族资本主义
35、的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2、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3、表现(1)民间出现办厂热潮。(2)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3)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4、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发起救亡图存的民族民主运动。二、短暂的春天1、时间民国初期(19121919),一战期间2、原因(1)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
36、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3)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表现(1)厂矿企业增多,扩建企业(规模扩大)。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2)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和实业团体,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4、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三、曲折的发展1、时间19271949(国民党统治时期)2、阶段(1)较快发展(1927
37、1936)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表现: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2)遭受沉重打击(抗战爆发后)原因: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表现: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3)陷入绝境(抗战胜利后)原因: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
38、,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经济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恢复: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落后。(2)时间:19531957(3)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
39、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9531956)(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二、探索与失误1、正确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2)内容: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
40、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3)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4)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
41、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3、纠正失误(1)措施: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3、调整(1)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
42、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人混乱。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内容:(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经济路线: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意义: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
43、村改革(1)经营方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基层组织: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2、城市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分配体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5)作用: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意义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
44、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次大召开。会议明确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45、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2019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5)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成就(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1、过程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首批经
46、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2、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发展深圳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1992年,五个经济特区发展迅速。4、影响(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秦皇岛、大连、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北海、湛江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