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指病因病机学说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探讨致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探讨致病因素的特性与致病特点,阐明疾病发展的病理病因素的特性与致病特点,阐明疾病发展的病理变化与物质基础,以及病机间的彼此联系,从而变化与物质基础,以及病机间的彼此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制所在,揭示疾病的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制所在,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主要研究的是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病因学说主要研究的是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中
2、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 更主要的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更主要的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症状、体征的分析来推求病因求病因“淫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可引申为不正、异,有太过、浸淫之意,可引申为不正、异常。常。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风、寒、暑、湿、燥、火(热热)本来是指自然界的本来是指自然界的六种气候,简称六种气候,简称“六气六气”。气候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而发生了因风、寒、暑、气候异常或人体正气不足而发生了因风、寒、暑、湿、燥、
3、火而引发的外感疾病时,六气就被称为湿、燥、火而引发的外感疾病时,六气就被称为“六淫六淫”。具有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具有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具有季节性,常因季节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具有季节性,常因季节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具有区域性,常与居住地区或环境有关。具有区域性,常与居住地区或环境有关。具有独立性与相兼性,既可一种单独侵袭人体,又可具有独立性与相兼性,既可一种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相兼侵犯人体致病。两种以上相兼侵犯人体致病。具有转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具有转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临床上还有一些因脏腑功能或气血津液失临床上还有一些
4、因脏腑功能或气血津液失调,而表现出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调,而表现出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因属内伤而非外感所致,故将此类证候,因属内伤而非外感所致,故将此类证候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证候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名统名“内生五邪内生五邪”。风是春天的主气。风是春天的主气。风邪为病,春季多见,是六淫中最主风邪为病,春季多见,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要的致病因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具有轻扬、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腠理疏泄开张。风性开泄是指风邪侵犯人体易
5、使腠理疏泄开张。易伤阳位是指风邪伤人易犯人体上部头面和肌表。易伤阳位是指风邪伤人易犯人体上部头面和肌表。故风邪致病多见头痛、项背痛、汗出恶风等临床故风邪致病多见头痛、项背痛、汗出恶风等临床表现。表现。风善行而数变。风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其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其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数变是指风邪有致病迅速和病情变化无常的特点。数变是指风邪有致病迅速和病情变化无常的特点。若痹病中之若痹病中之“风痹风痹”,即以游走性关节疼痛为临床特征。,即以游走性关节疼痛为临床特征。风疹起病急骤,旋即波及他处,此起彼落,发无定处,风疹起病急骤,旋即波及他处,此起彼落,发无定处,即为风邪数变特点
6、的体现。即为风邪数变特点的体现。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风邪致病往往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症状。风邪致病往往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症状。临床所见的眩晕、震颤、惊风、抽搐等,每与风邪相关。临床所见的眩晕、震颤、惊风、抽搐等,每与风邪相关。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六淫之中的寒、暑、燥、湿、火又风邪致病极为广泛,六淫之中的寒、暑、燥、湿、火又多依附于风邪而侵入人体,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多依附于风邪而侵入人体,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寒为冬天的主气,寒邪为病,以冬季多见。寒为冬天的主气,寒邪为病,以冬季多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寒邪伤及人体阳气,使证候呈现寒
7、,寒邪伤及人体阳气,使证候呈现寒象。象。寒邪伤表,卫阳郁遏,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寒邪伤表,卫阳郁遏,则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寒邪直中脏腑,中阳受损,则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寒邪直中脏腑,中阳受损,则脘腹冷痛,四肢不温。寒性凝滞,主痛。寒性凝滞,主痛。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寒邪侵袭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寒邪侵袭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不通则痛”寒邪束表,则头痛身痛。寒邪束表,则头痛身痛。寒伤中阳寒伤中阳,则脘腹冷痛。则脘腹冷痛。寒邪阻滞经络,则肢体关节冷痛。寒邪阻滞经络,则肢体关节冷痛。寒性收引。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
8、体,易使气机收敛,筋脉肌腠收缩挛急。寒邪侵袭人体,易使气机收敛,筋脉肌腠收缩挛急。寒侵肌表,可使腠理毛窍闭塞,证见恶寒、无汗、战栗。寒侵肌表,可使腠理毛窍闭塞,证见恶寒、无汗、战栗。寒客经络关节,可见经脉拘急,肢体屈伸不利。寒客经络关节,可见经脉拘急,肢体屈伸不利。暑是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是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是夏令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暑是夏令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暑邪为病,可出现身热、面赤、烦渴、汗多等火热炎盛之象。暑邪为病,可出现身热、面赤、烦渴、汗多等火热炎盛之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9、暑邪属阳,易升易散。暑邪属阳,易升易散。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易伤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易伤津液。津液。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脱而致气虚。大量汗出的同时,往往气随津脱而致气虚。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晕倒,冷汗肢凉,不省人事,称为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晕倒,冷汗肢凉,不省人事,称为“中中暑暑”。暑多挟湿暑多挟湿 暑令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故暑邪伤人,每兼湿邪。暑令气候炎热,多雨潮湿,故暑邪伤人,每兼湿邪。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见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 同时伴有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泻不爽同时伴有头身困重,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等
10、湿阻症状。湿是长夏主气。湿是长夏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湿气最盛,故多湿病。长夏正当夏秋之交,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之外,还与工作、生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之外,还与工作、生活环境有关。活环境有关。湿性重浊湿性重浊 。重,是沉重、重着之意。重,是沉重、重着之意。浊,即秽浊不清。浊,即秽浊不清。湿邪致病,有肢体沉重,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特湿邪致病,有肢体沉重,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特点。点。湿性粘滞。湿性粘滞。粘,即粘腻。粘,即粘腻。滞,即停滞。滞,即停滞。体现在两个方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症状,如舌苔垢腻,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一是症状,如舌苔垢腻,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滞涩不畅等。
11、畅等。二是病程,即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二是病程,即湿邪不易速去,病程较长,迁延难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 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赤,大便不爽等。常见胸闷脘痞,小便短赤,大便不爽等。湿邪阻遏脾阳,则脾失健运。湿邪阻遏脾阳,则脾失健运。水湿泛于肌肤,则为水肿。水湿泛于肌肤,则为水肿。脾不升清,水湿渗于肠间则为泻泄。脾不升清,水湿渗于肠间则为泻泄。湿邪流注经脉,经络阻滞,则肢节疼痛沉重。湿邪流注经脉,经络阻滞,则肢节疼痛沉重。燥是秋天的主气,故又称秋燥。燥是秋天的主气,故又称秋燥。燥邪致病,有温燥、凉燥之分。燥邪致病,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尚热,挟有火
12、之余气,多为温燥。初秋尚热,挟有火之余气,多为温燥。深秋已凉,近于冬寒之凉气,多为凉燥。深秋已凉,近于冬寒之凉气,多为凉燥。燥易伤津燥易伤津燥邪为敛肃之气,其性干涩,最易伤人津液。燥邪为敛肃之气,其性干涩,最易伤人津液。口唇皱裂,舌红少津,干咳少痰等。燥而偏热,称为口唇皱裂,舌红少津,干咳少痰等。燥而偏热,称为“温温燥燥”。燥而偏寒,则为燥而偏寒,则为“凉燥凉燥”。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而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伤肺。故最易伤肺。症见鼻燥咽干、症见鼻燥咽干、干咳无痰,大便干燥等。干咳无痰,大便干燥等。火为热之极,二者程度不同,
13、性质则一,火为热之极,二者程度不同,性质则一,故火与热常并称。故火与热常并称。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化热成火。化热成火。火性炎上火性炎上 火热为阳盛所生,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火热为阳盛所生,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谓火性炎上。谓火性炎上。证候特点为火热炽盛,位多居上。证候特点为火热炽盛,位多居上。如出现高热,面赤,烦渴,脉洪数等症。如出现高热,面赤,烦渴,脉洪数等症。又因火热之邪可上炎而扰动神明,故又可出现狂躁妄动,神昏又因火热之邪可上炎而扰动神明,故又可出现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临床表现。谵语等临床表现。消灼津液消灼津液 火
14、为热极,热甚燔灼,伤津耗液。火为热极,热甚燔灼,伤津耗液。烦渴引饮,舌干少津,小便短赤等症。烦渴引饮,舌干少津,小便短赤等症。生风动血生风动血 高热伤津,筋脉失养,可引起热极生风。高热伤津,筋脉失养,可引起热极生风。灼伤脉络,则迫血妄行。灼伤脉络,则迫血妄行。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营血阻遏,可化腐成脓。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营血阻遏,可化腐成脓。疫疠,又称温疫、疫气、疠气、异气、疫疠,又称温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故疫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故名疫气。名疫气。疫疠非单纯一种,疫气不同,所致疾病也多种多样,疫疠非单纯一种,疫气不同,所致疾病也多种多样,
15、病状一般较为剧烈。病状一般较为剧烈。不同疫邪,专袭人特定的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不同疫邪,专袭人特定的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常多人发病,相互染易,甚至引起瘟疫流行。常多人发病,相互染易,甚至引起瘟疫流行。疫疠的传染方式各异,有从呼吸感染,有从饮食而疫疠的传染方式各异,有从呼吸感染,有从饮食而入,有从肌表而受,其发生与流行,往往与自然界入,有从肌表而受,其发生与流行,往往与自然界气候的特殊变化和环境卫生条件有关。气候的特殊变化和环境卫生条件有关。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二惊七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二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
16、的不同情绪反映。绪反映。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是致病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是致病因素。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所突然、剧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能调节的范围,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因七情致病直接影响内脏,故属内伤病因。因七情致病直接影响内脏,故属内伤病因。七情致病有直接选择性伤及五脏和影响气机的特点。七情致病有直接选择性伤及五脏和影响气机的特点。七情致病损伤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七情致病损伤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对人体内脏有不同的影响。有不同的影响。素问
17、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认为认为“怒伤肝怒伤肝”,“喜伤心喜伤心”,“思伤脾思伤脾”,“悲伤肺悲伤肺”,“恐伤肾恐伤肾”。阐明了情志因素所伤脏腑具有一定的特异性。阐明了情志因素所伤脏腑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大怒虽可伤肝,也可伤脾,因肝旺则乘脾。大怒虽可伤肝,也可伤脾,因肝旺则乘脾。忧思虽可伤脾,也可伤心,因忧思虽可伤脾,也可伤心,因“心主神明心主神明”。情志病中,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情志病中,以伤及心、肝、脾为多见。素问素问 举痛论举痛论谓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乱惊则乱思则气思则气结。结。”气机
18、郁滞、日久不愈,而为瘀血,或郁而化火生热,气机郁滞、日久不愈,而为瘀血,或郁而化火生热,或津聚为痰等。或津聚为痰等。七情不仅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七情不仅可以引起许多疾病的发生,而且对疾病的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演变也有重要的影响。豁达乐观,可使五脏安和。豁达乐观,可使五脏安和。气机调畅,则促进疾病向愈。气机调畅,则促进疾病向愈。忧思郁怒,损伤五脏,影响气机,可使病情恶化。忧思郁怒,损伤五脏,影响气机,可使病情恶化。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质。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饮食失宜,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大病
19、后,余邪未尽,脾胃虚弱,饮食更应有节大病后,余邪未尽,脾胃虚弱,饮食更应有节制,否则可因伤食导致复发,即所谓制,否则可因伤食导致复发,即所谓“食复食复”。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则损伤脾胃。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则损伤脾胃。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不洁饮食,可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若误不洁饮食,可引起胃肠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若误食有毒食物,可出现食物中毒。食有毒食物,可出现食物中毒。饮食偏嗜饮食偏嗜 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易致脾困纳呆。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酒无度,易致脾困纳呆。过食生冷,易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过食生冷,易伤脾胃阳气,使寒湿内生。偏嗜辛辣,可使胃肠积热。偏嗜辛辣,可
20、使胃肠积热。正常的劳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正常的劳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不会致病。只有在过劳或过逸的情况下,才能不会致病。只有在过劳或过逸的情况下,才能成为致病因素。成为致病因素。过劳过劳 是指过度劳累是指过度劳累 劳力过度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房劳过度 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易损伤脾气,耗伤心血。劳神过度则伤心脾,易损伤脾气,耗伤心血。房劳过度则伤肾,性生活不节,易致肾精耗伤。房劳过度则伤肾,性生活不节,易致肾精耗伤。过逸过逸 是指过度安闲,懒于运动。是指过度安闲,懒于运动。长期不尚劳动
21、,疏于锻炼,则易使人气血运行壅滞,脾长期不尚劳动,疏于锻炼,则易使人气血运行壅滞,脾胃功能减弱。胃功能减弱。素问素问 宣明五气篇宣明五气篇所说所说“久卧伤气久卧伤气”,即是对过度安逸,即是对过度安逸可以致病的经验总结。可以致病的经验总结。痰饮与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痰饮与瘀血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因,作为一种的病理产物,但又能倒果为因,作为一种病邪,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病邪,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某些脏腑组织而引起疾病。而引起疾病。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稠厚的叫痰。稠厚的叫痰。清稀的叫饮。清稀的叫饮。因
22、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痰饮。因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痰饮。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肺、脾、肾功能失常,影响水液的输布,水湿凝聚。肺、脾、肾功能失常,影响水液的输布,水湿凝聚。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致病广泛多端。致病广泛多端。症状复杂怪异。症状复杂怪异。痰饮随气而行,无所不至,既阻遏气血运行,痰饮随气而行,无所不至,既阻遏气血运行,又影响脏腑经络功能。又影响脏腑经络功能。痰病根据所在部位不同,常有不同见症。痰病根据所在部位不同,常有不同见症。“溢饮溢饮”:饮泛肌肤,可见水肿、身痛而重。:饮泛肌肤,可见水肿、身痛而重。“悬饮悬饮”:饮留胸胁,引起咳嗽气促、胸胁胀痛。:饮留胸胁,引起咳嗽气促
23、、胸胁胀痛。“支饮支饮”:饮在膈上,咳喘气逆不得平卧、面部浮肿。:饮在膈上,咳喘气逆不得平卧、面部浮肿。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凡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经脉、组织之中;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者,都称为瘀血。散者,都称为瘀血。造成血液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虚、气滞、造成血液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虚、气滞、血热、血寒等。血热、血寒等。“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寒则血凝,热则血涸,故偏寒偏热,是形成瘀血寒则血凝,热则血涸,故偏寒偏热,是形成瘀血的条件。的条件。跌仆损伤,离经之血留于体内不能消散,
24、形成瘀跌仆损伤,离经之血留于体内不能消散,形成瘀血。血。瘀血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瘀血常随其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瘀阻于心,可见心悸、心痛、胸闷不畅。瘀阻于心,可见心悸、心痛、胸闷不畅。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肠胃,可见呕血、黑便。瘀阻肠胃,可见呕血、黑便。瘀阻胞宫,可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瘀阻胞宫,可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疼痛疼痛 痛如针刺,或锐痛如刀割,拒按,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锐痛如刀割,拒按,痛处固定不移,疼痛持续而顽固。疼痛持续而顽固。患者有得温则舒,遇寒增剧,昼轻夜重等特点。患者有得温则舒,遇寒增剧,昼轻
25、夜重等特点。肿块肿块 外伤瘀血,伤处可见青紫色血肿。外伤瘀血,伤处可见青紫色血肿。体内脏腑组织发生瘀血,则常可在患处触到肿块。体内脏腑组织发生瘀血,则常可在患处触到肿块。紫绀紫绀 瘀阻经脉,血行障碍,故见紫绀。瘀阻经脉,血行障碍,故见紫绀。外伤可见局部青紫。外伤可见局部青紫。血运不畅可见爪甲发青,唇色紫绀。血运不畅可见爪甲发青,唇色紫绀。出血出血 出血经久不止,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出血经久不止,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舌质紫暗舌质紫暗 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脉涩或结代 瘀血证常见沉涩、细涩、弦涩、结代等脉象。瘀血证常见沉涩、细涩、弦涩、结
26、代等脉象。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机制。正邪相争正邪相争 指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中,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指疾病发生及演变过程中,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正邪斗争,关系着疾病的发生,直接影响着疾病正邪斗争,关系着疾病的发生,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及转归。的发展及转归。疾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正邪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疾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正邪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概括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概括起来,不外乎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起来,不外乎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
27、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正气,是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能力,简称为“正正”。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邪”。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斗争的结果。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斗争的结果。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则疾病无从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固密,病邪难于侵入,则疾病无从发生。发生。正气虚弱,卫外不固,防御能力低下,邪气乘虚而入,使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防御能力低下,邪气乘虚而入,使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气血功能紊乱,从
28、而发生疾病。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障碍,气血功能紊乱,从而发生疾病。邪气侵袭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侵袭发病的重要条件。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重要影响。要影响。邪气作为发病条件,在一定的情况下,起主导作用。邪气作为发病条件,在一定的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烧伤、冻伤、饮食中毒、枪弹伤、毒蛇咬伤烧伤、冻伤、饮食中毒、枪弹伤、毒蛇咬伤 疫疠大流行疫疠大流行正邪相争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正气旺盛,抗邪力强,则病邪难于侵入,疾病便无从发生。正气旺盛,抗邪力强,则病邪难于侵入,疾病
29、便无从发生。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则邪气乘虚侵入而发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抗邪无力,则邪气乘虚侵入而发病。感邪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显得相对不足,亦可导致疾感邪毒烈,致病作用强,正气显得相对不足,亦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病的发生。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的力量对比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彼此间不断发生着消长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彼此间不断发生着消长盛衰变化。盛衰变化。变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疾病发展趋势上出现表变化的结果,必然导致疾病发展趋势上出现表邪入里,或里邪出表的变化过程,亦即出现病邪入里,或里邪出表的变化过程,亦即出现病邪出入。邪出入。邪气亢盛
30、,正气虚衰,则在表之病邪可由表入里。邪气亢盛,正气虚衰,则在表之病邪可由表入里。正气充盛,邪气衰减,则在内之病邪可由里出表。正气充盛,邪气衰减,则在内之病邪可由里出表。虚实病机虚实病机 实实-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反应。虚虚-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理反应。虚实变化虚实变化 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虚实转化虚实转化 虚实真假虚实真假 正邪相争,双方力量对比不断产生消长盛正邪相争,双方力量对比不断产生消长盛衰的变化,对疾病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衰的变化,对疾病
31、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胜邪退则疾病向愈。正胜邪退则疾病向愈。正气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其正气充盛,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邪气难以进一步发展,其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也会消失或终止。对机体的损害作用也会消失或终止。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机体阴阳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病理性损害逐渐得到修复,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两个方面在新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相对平衡。邪胜正衰则疾病恶化邪胜正衰则疾病恶化 正气虚弱,或邪气过于亢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正气虚弱,或邪气过于亢盛,机体抗御病邪的能力日趋低下,不能抑制邪气的致病作用,致使机体受到
32、的病理损害日趋严不能抑制邪气的致病作用,致使机体受到的病理损害日趋严重,病情因而趋向恶化。重,病情因而趋向恶化。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出现邪正相邪正消长盛衰的过程中,若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出现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或邪去而正气未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持,或正虚邪恋,或邪去而正气未复等情况,则常常是许多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机制。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持久不愈的主要机制。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
33、损、转化、格拒、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或亡失的病理状态。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根据。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维持着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维持着相对的、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即所谓与协调,即所谓“阴平阳秘阴平阳秘”。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等生理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整体或局部的液、精等生理
34、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发生疾病。阴阳平衡失调,则会发生疾病。阴阳偏胜阴阳偏胜 阳偏胜指阳气偏胜,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阳偏胜指阳气偏胜,功能亢奋,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态。多因感受阳邪,或阴邪从阳化热,或五志化火等所致。多因感受阳邪,或阴邪从阳化热,或五志化火等所致。多见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等实热证。多见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等实热证。见口渴、尿赤、便干等症,即所谓见口渴、尿赤、便干等症,即所谓“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阴偏胜指阴气偏胜,功能低下,热量不足,以及阴偏胜指阴气偏胜,功能低下,热量不足,以及阴寒性物质积聚的病理状态。阴寒性物质积聚的病理
35、状态。多因感受阴寒之邪所致。多因感受阴寒之邪所致。多见恶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脉迟等实寒证。多见恶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脉迟等实寒证。见畏寒、喜暖等症,即所谓见畏寒、喜暖等症,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阳偏衰是机体阳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阳失温阳偏衰是机体阳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阳失温煦的病理状态。煦的病理状态。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耗伤所致。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耗伤所致。畏寒肢冷、面色咣白、舌淡脉迟等症。畏寒肢冷、面色咣白、舌淡脉迟等症。阴偏衰是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阴失濡润滋阴偏衰是机体阴液不足,阴不制阳,阴失濡润滋养的病理状态。养的病理状态
36、。多因阳邪伤阴,五志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所致。多因阳邪伤阴,五志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所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等症。阴阳互损指阴阳一方的虚损从而导致对方的不阴阳互损指阴阳一方的虚损从而导致对方的不足,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足,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阴虚的基础上,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阳虚的基础上,导致阴虚,称为阳损及阴。阴阳格拒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极阴阳格拒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极盛,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
37、,使阴盛,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格拒于外,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阴盛格阳或阳盛格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阴盛格阳或阳盛格阴的病理变化。阴的病理变化。阴盛格阳是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阴盛格阳是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互相格拒、排斥的病理状态。越于外,互相格拒、排斥的病理状态。其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其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反见面红、脉大等热象,此为反见面红、脉大等热象,此为“真寒假热真寒假热”。阳盛格阴:是邪热内盛,热极深伏,阳气郁阳盛格阴:是邪热内盛,热极深伏,阳气郁闭于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闭于里,格阴于外的病理状态。其病的本
38、质是热盛于里,但由于格阴于外,反见其病的本质是热盛于里,但由于格阴于外,反见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此为。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此为。“真热假寒真热假寒”。亡阳:即机体阳气突然亡失,导致全身功能突亡阳:即机体阳气突然亡失,导致全身功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多因感邪太盛,正不胜邪;或素体阳虚;或汗吐太过,多因感邪太盛,正不胜邪;或素体阳虚;或汗吐太过,气随液脱发展而成。气随液脱发展而成。亡阳时,以阳的功能衰竭,尤以温煦、推动、固摄功亡阳时,以阳的功能衰竭,尤以温煦、推动、固摄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故见冷汗淋漓不止、手足逆冷、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故见冷汗淋漓不止、手足逆冷、精
39、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症。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等症。亡阴:亡阴:机体的阴液突然亡失,导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机体的阴液突然亡失,导致全身功能严重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一种病理状态。邪热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邪热炽盛,或邪热久留,煎灼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耗散阴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耗散阴液。或亡血失精,汗下太过伤阴所致。或亡血失精,汗下太过伤阴所致。亡阴时,以阴的功能衰竭,尤以宁静、内守、制亡阴时,以阴的功能衰竭,尤以宁静、内守、制约阳热的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约阳热的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汗出不止、汗热而粘、喘渴烦躁、脉急数无力等症。汗出不止、汗热而粘、喘渴烦躁、脉急数无力等症。阴阳盛衰消长变
40、化不仅是疾病发生、阴阳盛衰消长变化不仅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疾病好转抑发展与变化的内在依据,也是疾病好转抑或恶化、痊愈或死亡的根本机制。或恶化、痊愈或死亡的根本机制。平衡重建疾病向愈。平衡重建疾病向愈。是阴阳盛衰消长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是阴阳盛衰消长发展过程中,疾病向好转和痊愈方面转归的内在机制。面转归的内在机制。病者正气比较充盛病者正气比较充盛 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与调养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与调养 阴邪或阳邪逐步消退,机体阳气与精、血、津液等阴邪或阳邪逐步消退,机体阳气与精、血、津液等阴精不断化生充盈,阴阳两个方面又重新恢复相对阴精不断化生充盈,阴阳两个
41、方面又重新恢复相对的平衡协调。的平衡协调。疾病随之消失而告痊愈。疾病随之消失而告痊愈。阴阳亡失则病趋恶化。阴阳亡失则病趋恶化。包括亡阴和亡阳。包括亡阴和亡阳。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亡失,导致阳或阴是指机体的阴液或阳气突然亡失,导致阳或阴的功能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的功能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态。是导致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主要原是导致疾病向恶化甚至死亡方面转归的主要原因。因。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素的作用,导致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
42、、气脱的病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理状态。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情志内郁情志内郁 痰饮痰饮 水湿水湿 食积食积 瘀血瘀血 结石结石气滞又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形成脏腑气滞。气滞又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或障碍,形成脏腑气滞。肺气壅滞肺气壅滞 肝气郁滞肝气郁滞 脾胃气滞脾胃气滞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冲逆于上的病理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冲逆于上的病理状态。状态。情志内伤情志内伤 饮食寒温不适饮食寒温不适 痰浊壅阻痰浊壅阻 外邪侵袭。外邪侵袭。气逆多发生于肺、胃和肝等脏腑。气逆多发生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气虚病变基础上,以气的上升不及、
43、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以气的上升不及、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素体虚弱素体虚弱 病久耗伤病久耗伤 思虑劳倦损伤思虑劳倦损伤气陷主要发生于脾脏,故又常称气陷主要发生于脾脏,故又常称“中气下中气下陷陷”。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情志刺激气郁之极情志刺激气郁之极 痰浊痰浊 外邪外邪 秽浊之气阻闭气机秽浊之气阻闭气机气不内守,大量外脱,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气不内守,大量外脱,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正不胜邪,正气骤伤正不胜邪,正气骤伤 正气长期持续耗伤正气长期持续耗伤 大出血大出血 大汗出大汗出 频繁呕吐频繁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