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蜂飞舞教学设计野蜂飞舞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 选自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欣赏野蜂飞舞 。 二、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听赏无伴奏合唱野蜂飞舞 ,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人声来塑造的野蜂 飞舞形象。 2. 在情境化、趣味化的音乐活动中,积极探索音响,创编音型,激发合作 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听赏无伴奏合唱野蜂飞舞 ,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人声来塑造的 野蜂飞舞形象。 难点:积极探索音响,创编音型,用合适的力度、速度、音色完成人声配乐 活动。 四、制定依据:四、制定依据: 1.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野蜂飞舞是苏少版音乐教材四年级
2、下册第七单元中的欣赏曲目,是一首 无伴奏合唱。 本单元以“奇妙人声”为主题, 选取了一组与人声有关的音乐作品: 歌曲隆里格隆 、 村居京剧迎来春色换人间 。 这一单元中, 隆里格隆这是一首富有京韵的儿童歌谣, “隆里格隆”是戏 曲艺人哼唱旋律惯用的衬词,生动地模拟了京剧的腔口与热烈气氛。 村居的诗 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 诗中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 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 野蜂飞舞是杨鸿年教 授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 经过旋律轻快而 有力的中段后, 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犹如描写野蜂的离 去,直到消失
3、在视线以外。这首无伴奏合唱野蜂飞舞一经中国交响乐团少儿 合唱团首唱就引起轰动, 传扬海内外, 因为它充分展示了人声的巨大表现力。迎 来春色换人间 此曲是上海京剧院于 1958 年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创作 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一个精彩唱段。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深入敌方、勇 敢机智的英雄形象,突出了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整个单元试图让学生通过情境 化、趣味化的活动,感受合唱的和声色彩与魅力。培养和激发创造能力、合作能 力与创新精神。 野蜂飞舞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四幕歌剧萨旦王的 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 曲,已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名曲。
4、萨旦王的故事完成于 1900 年,是根据 俄国文豪普希金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叙述萨旦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 恶意挑唆,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洋中。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 上,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大黄蜂蜇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 变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这时明白了王后无辜的萨旦王,也带了侍从乘船来 到这孤岛, 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 全剧最后在欢乐的大团圆中结束。 管弦乐曲 野 蜂飞舞 (又名大黄蜂的飞行 )的原曲谱上记有: “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 大黄蜂,围绕在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 ” 2.2.学学生生分析:分析: 四年级学生均是 1011 岁的少年。他们思维
5、活跃,对学习有热情;他们更 有自己的主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会关注身边的问题,经常对一些问题发表 看法;其中一部分同学概括总结能力很强,本节课始终围绕学生的音乐需求,采 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乐曲 的赏析之中。 (1 1)已有的:)已有的: 从学习内容上分析从学习内容上分析:对于本节课用“人声”这一特有的表现形式,学生接触 的较少;其次,歌曲密集的节奏、起伏的旋律、变化的力度、急促的速度对学生 的感官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第三,积极尝试创编节奏,用人声来表现不同的生 活场景,是对学生合作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挑战。 从学习能力上分析:从学习能力上分析:四年
6、级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思维敏捷,接受能力较强, 对于新事物有很强的兴趣。经过前三年系统地音乐学习,已经初步养成聆听音乐 的良好习惯,音乐的感受力慢慢增强。孩子们能初步分辨小型音乐体裁与风格, 能借助音乐的基本要素(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来感受与欣赏音乐。 学生全部都是城市孩子,他们都是伴随着新技术新产品成长起来的。孩子对 电子产品的“无师自通”,他们喜欢新事物,并乐于探索。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 代,新技术新产品是传递孩子希望、梦想、友谊、勇敢、自信、爱等各种正面而 美好品质的有效工具。 (2 2)需求的:)需求的: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感受人声来塑造的野蜂飞舞形象。 根 据这一重
7、点,运用新技术(移动终端、智能交互大屏、多维信联极域电子书包课 堂管理系统) ,及时收集呈现反馈学生资源,不断激活学生探索的欲望。通过肢 体体验、聆听感受、视频欣赏等方式,充分感受、深入体验,以期最终达到完整 理解作品的目的。 五、五、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 (一)渲染情境,激趣导入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音乐。课前同学们在平板的软件中搜集了自己感兴趣的 声音,现在拿起你手中的平板和你的同伴分享一下吧! 生:搜集各种声音,交流、分享。 师:邀请几位学生现场播放搜集的声音。 生:说出喜欢这种声音的理由。 师: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的存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才那样多姿多彩。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音乐作品?请你
8、猜一猜,作品表现的是谁? 【设计意图】 学生运用平板自带的系统软件完成前置性学习。 为学生动脑筋思考的思维学习, 创造多种多样的环境、条件和机会。 (二)感受体验,核心推进(二)感受体验,核心推进 1.初听,猜声音。 2.再听,了解无伴奏合唱。 师:原来是一群野蜂。它的声音和我们模仿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生:分组讨论。 师:有几个声部交织在一起,是合唱。这首合唱有乐器伴奏吗?人声的魅力 太独特了,这样的演唱形式叫-无伴奏合唱。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生:了解无伴奏合唱。 师:图上的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就是这首合唱的改编者-我国著名的指挥 家、教育家杨鸿年教授。一经中国交响乐团少儿合唱团首唱就引起轰
9、动,充分展 示了人声的巨大表现力。就让我们继续今天的人声之旅吧。 3.三听,想画面。 师:请你想象一下,这群野蜂向你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呢? 生:飞跃大海,飞跃峭壁,飞跃黑漆漆的森林;野蜂忽远忽近且偶有停歇的 景象描绘得惟妙惟肖 4.四听,看故事。 师:这首合唱叫野蜂飞舞 。 野蜂飞舞原来是一首管弦乐小曲,是俄罗 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创作的, 萨旦王的故事的插曲。和同学们刚才 想象的一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这个故事精彩吗?故事中野蜂王子狠狠蛰坏人的场面,真是大快人心。 【设计意图】 白板音频功能播放本节课所学的音乐作品; 蒙尘功能擦出音乐作品中的所表现 的野蜂形象;拖拉功能了解无伴奏合唱
10、的概念;视频播放功能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这一系列 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实现课堂互动。 5.五听,画感受。 师:你能通过所看、所听、所想,选择合适的颜色和线条尝试着画出你对歌 曲的感受吗? 生:体验,说理由。 师:他是从聆听中感受到的旋律忽上忽下忽高忽低 ;他是从观看中感受 到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音频上的声波线是怎样表现野蜂飞舞的呢?我们 一起去看一看。 【设计意图】 学生动手在平板电脑上利用平板 wps 软件绘图模式进行活动, 呈现学生画线条、 色块的过程,快速、便捷、直观。教师通过互动平台,掌握学生感受过程,捕捉教学资源。 在体验的过程中,课堂上的随机性
11、、生成性更强。 7.六听,观声波。 生:观察音频中声波的变化。 师:声波不停的波动就像一群舞动的野蜂,跃然于屏幕上。 【设计意图】音频处理软件的播放,学生清晰的观察到音频中音波线的波动。把本来不可视 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8.人声体验野蜂飞舞 师:你们想尝试一下吗?我们也来合作一段野蜂飞舞吧。 生:(1)选择声部 (2)自由组合 (3)分组练习 ,老师巡回指导 (4)生生合作 (5)创设情境(6)师生合作 师:野蜂在远处,越来越近(搓手) ,停在树梢休息片刻(拍腿) ,有迅速的 飞走了(踏脚) 。 生:声势+节奏。 师:可爱的小野蜂们请坐。人声除
12、了可以模仿野蜂飞舞,还可以模仿各种奇 妙声响。 【设计意图】 在多声部节奏活动中表现出较好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并能用合适的力度、 速度、 音色完成人声配乐活动。 生:欣赏呼麦 春 师:这个作品是维瓦尔第四季之春 ,人声的演唱,使人顿时联想到 春天的葱绿和生机。 师:这位的穿着一看就知道是蒙古族的歌唱家。这种唱法叫呼麦。纯粹用自 己的声音,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这种演唱在我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 一无二的。 【设计意图】在欣赏音乐中,感受人声是如何“传情达意” 、描摹“千音万响”的,感受合 唱的和声色彩与魅力。 (三)探索创编,拓展延伸(三)探索创编,拓展延伸 创编:奇妙人声 师:大家想编创自己的奇妙人声吗? (1)分组讨论主题 (2)汇报表现形式 (3)分组合作 (4)分组展示 (5)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教学终端内置的课堂管理软件进行互动, 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堂学 习提供了支持,在教与学这个复杂过程中,不断激活学生合作的欲望,使学生在体验中走向 创造、超越与升华。 (四)全面总结,深化点题 师:今天我们与野蜂共舞,去探寻人声之美,老师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自己的 声音,去创造更多好听的奇妙音响。 板书: 野蜂飞舞 旋律:忽高忽低 力度:时强时弱 节奏:密集 紧凑 速度:急促 短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