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33页).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69746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3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3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33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33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33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一)论语十则(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2、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商旅不行,樯倾楫摧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 D是知也/人不知而不愠(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公输盘不说 B温故而知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有朋自远方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择其善者而从之/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3按照文中的说法,我们每天要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多次反省,告诫我们对

3、所办之事进行反省的句子是:“_。”告诫我们对友谊应反省的句子是:“_。”告诫我们对学习知识应反省的句子是:“_。”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则叙述了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 B第则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C第则讲为人处世之道,一个“恕”字可以终身受用。 D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两千年前孔子的思想。(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4、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任用,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D而后喻喻:了解(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B人恒过/国恒亡C百里奚举于市/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D舜发于畎亩之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3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会有顺境,更会有逆境。逆境对人的磨炼是多方面的,

5、孟子认为逆境通过“_”对人的意志进行磨炼;通过“_”对人的身体方面进行磨炼;通过“_”对人的行为进行扰乱,从而可以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先经受艰苦的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从国家说到个人,这样文章的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晰。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公输(节选)墨子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6、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7、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借子杀之愿:希望B请说之说:解说C不可谓知类类:类别D虽杀臣,不能绝也 绝:绝尽(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胡不已乎/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B胡不见我于王/才美不外见 C子墨子闻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D子墨子起/起坐而喧哗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

8、的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_(2)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_3选文用“九攻”、“九距”来点明战斗之激烈,用“_” 、“_”来交代激战之结果,用“_”来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D文章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句长短交错,

9、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四)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10、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本在冀州之南/告之于帝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皆以美于徐公C达于汉阴/不求闻达于诸侯D惧其不已也/是亦不可以已乎(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得过且过B吾与汝毕力平险/凶相毕露 C寒暑易节/以物易物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毛之地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11、太行、王屋何?_ _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 3文中作者的观点鲜明:愚公应该移山。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是可移的,因为“_,_”,只要持之以恒,山终有被挖平的一天。移山有利,愚公一家深受阻塞之苦,搬掉两座山可以“_,_”,给子孙后代带来莫大好处,这是深谋远虑之举。(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子孙后代。B本文采用神话的方式结尾,目的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伟大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愚公年近九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他对移山很有信心,这

12、主要来自于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寓意。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这样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五)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

13、:“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C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谋事在人B小大之狱/人间地狱C遂逐齐师/夸父逐日D望其旗靡/所向披靡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

14、能察,必以情。_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_3曹刿因为“_”而请见鲁庄公。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幸而最后虚心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取胜之道,曹刿一讲攻击的缘故,“_”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_”、“_”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采用的就是这种叙述历史事件的方式。C本文紧扣题目,详写了曹刿论战前的政治准备,略写了作战中的战术和战争的过程。D文章说明取信于民是战

15、争取胜的重要政治条件,也说明抓住有利战机是战争取胜的重要因素。(六)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 B任意东西/词不达意C望峰息心/北山愚公长息曰 D急湍甚箭/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下

16、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B负势竞上/横柯上蔽C皆生寒树/环滁皆山也D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_3文章在总写时,用“_,_”表现作者从容出游,怡然自得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_”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绘“异水”,先写“缓流”,突出澄澈,再写“急湍”,突出凶猛。C“经纶世务者,窥

17、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诱人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七)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

18、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等待C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 _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3文章以千里马“_”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生不得其用的遭遇,以“_”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以“_”讽刺食马者的无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其不幸的处境。(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9、文章第1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B第 2、3 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八)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

20、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B无案牍之劳形/形影不离C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D可以调素琴/则素湍绿潭(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吾德馨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B有仙则名名:出名C有龙则灵灵:变得灵异D无丝竹之乱耳乱:混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2)孔子云:何陋之有?_3本文从三个方面写出陋室之雅:“_”写出陋室环境之清雅;“_”写出交往的人之优雅;“_”写出陋室主人活动之高雅。(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并与古代德操傲岸的贤士之居室相类比,表达“陋室不陋”的

21、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作者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的情趣。B文章写山、水、龙、仙的句子,是用排比、起兴的修辞手法,引出文章的主旨。C文章最后一句点明全文主旨陋室不陋。D陋室铭的文体是“铭”,它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九)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

22、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23、,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新陈代谢B名之者谁/不能名其一处C朝而往/朝晖夕阴D晦明变化者/以伤先帝之明(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云归而岩穴暝/完璧归赵B颓然乎其间者/蔚然而深秀者C醉翁之意不在酒/宾客意少舒 D故自号曰醉翁也/公问其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_(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3第3段叙写了四件事,请用与“滁人游”结构形式相同的短语,补写出其他三件事。四件事:滁人游;_;_;_。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先概括描

24、述滁州地理特征,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B文章写醉翁亭的命名,主要是为了介绍醉翁亭的由来和写作本文的原因。C文章第2段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D文中用了不少对句,如“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十)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5、相同的一项是()A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 B香远益清/精益求精C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甚蕃蕃:多B濯清涟而不妖妖:亲近而不庄重C不蔓不枝蔓:生枝蔓 D亭亭净植植: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_ _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_ _ 3文中作者见解独到,生动地把三种人的生活态度表现了出来。陶渊明独爱菊,“_”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世人喜爱牡丹,“_”表明了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_”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

26、的一项是()A在第1段中,作者用了一连串的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特别是可敬而不可辱的磊落风范,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B在第2段中,作者由评花进而对人进行评价,发出感慨:当今之世趋炎附势的小人比比皆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少之又少啊!C作者以牡丹为正衬,以菊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君子洁身自爱的美德,同时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D作者通过表达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和对庸劣世态的憎恶。(十一)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27、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B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木兰当户织 B念无与为乐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C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当涉猎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 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3本文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人、情、景合一的意境。先写因“_”勾起作者夜游的兴

28、致,再以写实笔法描绘了“_”的澄澈的月光,最后用“_”抒发了对世人汲汲于名利而无人赏月的惋惜。(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十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

29、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1)下

30、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烨然若神人/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腰缠万贯C右备容臭/臭味相投 D主人日再食/再接再厉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B俯身倾耳以请/战则请从C益慕圣贤之道/不足为外人道也D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_(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_ _ 3为了克服“_”的困难,作者“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为了克服求师叩门的困难,作者“趋百里外”、“俯身倾耳以请”。他还“负箧曳屣行深

31、山巨谷中”,冒着“_”走在“大雪深数尺”的路上,克服旅途之艰;他对同舍生“无慕艳意”,用“_”克服了生活之苦。(用原文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十三)满井游记袁宏道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

32、,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1(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未百步辄返/饮少辄醉B波色乍明/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余之游将自此始D风力虽尚劲/故虽有名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膏微润膏:肥料B呷浪之鳞鳞:原指鱼鳞,这里代指鱼C柔梢披风披:分散D汗出浃背浃:湿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_ _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各科综合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广东省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 33页).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