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报告随着社会的发展,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及注意的热点。关注少年儿童,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据我国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表明,目前,一些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 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制定实施有效的策略已迫在眉睫。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1、厌学。30%的中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 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
2、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中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2、焦虑。中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 20%的中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47%出现轻微焦虑,24% 属于过度焦虑。考试焦虑同时又辐射产生了中学生对人的焦虑,通常表现为过度关注自我,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3、冷漠。看电视遇到伤心、感人的情节,有34%的中学生不会流泪,或认为那是假的而无动于衷。“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动、不流泪”一栏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
3、表情,表现出冷漠。4、孤僻。通过走访班主任及随机调查,发现3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时未感到快乐,其中 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测量中教师、家长对“交新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不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的评定分别为8%、16%、11%。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中学生情感的封闭性,导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检验表明,中学生的孤独心理障碍无年龄的显著差异。5、自卑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他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笨”或“题目难”,在测验中,出现这两类
4、原因归属的学生分别占 12%、21%。学习上的自卑,衍生了他们羞怯、胆怯等不良倾向,家中来了客人,怕谈及学业情况不好意思而故意避开,见了长辈不好意思。通过调查,发现有上述症状的中学生比例高达 32%。这种现象随年级升高呈递增态势。6、敌对。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批评、委屈、挫折, 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等心理,或出现与教师、家长、同学相对立的现象, 甚至出现攻击性行为。通过座谈、观察发现,15%-25%的学生会在别人踩了一脚时予以报复,包括语言上的(骂)和有形的(反踩一脚)行为。二、学生心理成因分析:1、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 但是
5、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考试指挥棒依旧左右学校、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学业越来越重, 考试越来越频繁,分数越来越被看重。教师劳累,学生更遭殃。教师的压力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学生过重的心理及学业负担。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心理的主要因素。2、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父母祖辈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对孩子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因而孩子们无法体会“被爱”的温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令其
6、上辅导班,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套,做完课内做课外。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这一矛盾体,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少数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3、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思想境地、执教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4、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合力,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区氛围
7、不一致,这也是中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极为关注,视其为关系到一个学生将来是否有前途的首要问题, 邻里之间经常问及的是孩子的学业,经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绩。社区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场地,缺乏孩子们的“健心”场所。大教育观尚未在社区有效树立。三、中学生心理教育建议1、建构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结合素质教育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扭转考试指挥棒,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建立自上而下的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
8、,严禁考试按学校、班级、个人排名次,杜绝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规范学校教辅用书,建立严格的审批核准制度,必要时采用行政措施进行干预、制裁。2、加强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默认。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市场经济下的教师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心理 健康知识 与技能的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增进师生感情,掌握学生心态,提出合理要求,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 帮助学生化解心理问题
9、,克服心理障碍。3、开展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倡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无痕中,学校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 健康讲座 ”、开展“心理咨询” 服务,开辟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心里咨询室”,成立以班主任为心理辅导员的 “心里咨询站”,解决中学生中一些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度过一些“特殊”的心理历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全面推广“学科渗透”,在各科教学中随机、随缘巧妙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教育资源,开辟“绿色网站”,让学生通过浏览及网上与教师交流等方式,全面接受心理健康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