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教学设计方案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教案 一、课程概况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内学时6,学分5。 二、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是种植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本课程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和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寄主、害虫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以便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配套措施,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主要绪论、植物病害基础、植物虫
2、害基础、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实验五部分组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教学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根据学习者工作或学习的区域,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问题。录像教材为重点串讲,讲解各章重点、难点,一类为实例介绍,将各类典型案例展示给学习者。同时还有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为学习者辅导、答疑。学习者应按时完成作业、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 ,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绪言。教学内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二、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三、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怎样学习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
3、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意义;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性质、任务。 第一篇 植物病害基础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教学内容:一、植物为什么会生病二、什么是植物病害三、植物病害分类四、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要素五、侵染性植物病害的症状六、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七、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症状的类型;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掌握: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方法。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原真菌一、真菌的营养阶段二、真菌的繁殖三、真菌的生活史。四、真菌的分类和命名五、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类群的特点六、真菌所致病害症状特点及简要识别
4、方法。第二节 植物的病原细菌一、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二、病原细菌的一般形态。第三节 植物病毒一、病毒与植物病害的关系二、病毒的一般性状三、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第四节 其它植物病原物。 第三章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及寄主的抗病性。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主性和致病性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致病性、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的概念;掌握:植物的抗病性机制。 第四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程。第二节 侵染循环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教学要求:掌握:病程及侵染循环的概念;病害流行的类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了解:病害流行预测。 第二
5、篇 虫害基础 第五章 昆虫的形态。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及与农作物有关的其它主要动物类群概述。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第五节 昆虫的体壁。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触角、口器、胸足、翅的类型;掌握:昆虫体躯的一般结构;头壳、胸部、胸足、腹部、外生殖器、体壁的构造。 第六章 昆虫的解剖及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 体腔分区和内部器官的位置。第二节 消化系统。第三节 排泄器官。第四节 血液循环系统。第六节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第七节 生殖系统。第八节昆虫内分泌。教学要求:掌握:体腔的分区及内部器官的位置;消化道的构造及功能;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了解
6、:气管的形式;呼吸活动与害虫防治;其它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第七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第二节 昆虫的行为与习性第三节 昆虫的生活史。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昆虫的变态类型;昆虫各发育期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昆虫的食性;昆虫的生活史、世代、休眠与滞育的概念;掌握:昆虫的繁殖方式。 第八章 昆虫的分类。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分类概念。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及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十个目简介。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蜱螨目的代表种;掌握:昆虫的分类阶元。 第九章 昆虫与环境。教学内容: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
7、与农业昆虫。第二节 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物理因子。第三节 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生物因子。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中的种群和群落。第五节 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速度的关系;昆虫的天敌在害虫防治中的利用;掌握:种群、生态系统、有效积温法则、生态抗性、遗传抗性的概念;虫害形成的原因;温湿度对昆虫生存及繁殖的影响、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第十章 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教学内容:第一节 害虫的调查。第二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教学要求:掌握:害虫发生期的预测方法;害虫的田间调查的方法;取样及调查资料的计算方法。 第三篇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 第十一章 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
8、第一节 植物检疫。第二节 农业防治。第三节 生物防治。第四节 物理机械防治。 第四篇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实验与课程作业辅导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实验: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实验二 昆虫的体躯及头部形态观察。进行课程作业辅导4次。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课程教案 一、课程概况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内学时6,学分5。 二、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是种植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学科。本课程主要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害虫和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
9、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寄主、害虫与病原物的互作关系。以便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配套措施,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主要绪论、植物病害基础、植物虫害基础、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实验五部分组成。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教学以自学文字教材为主,根据学习者工作或学习的区域,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和讨论问题。录像教材为重点串讲,讲解各章重点、难点,一类为实例介绍,将各类典型案例展示给学习者。同时还有学习中心的辅导教师为学习者辅导、答疑。学习者应按时完成作业、实验和实习等教学环节 ,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
10、和学时安排 绪言。教学内容: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二、本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三、本学科的学科特点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四、怎样学习植物病虫害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意义;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性质、任务。 第一篇 植物病害基础 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念。教学内容:一、植物为什么会生病二、什么是植物病害三、植物病害分类四、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要素五、侵染性植物病害的症状六、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七、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植物病害症状的概念、症状的类型;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概念。掌握: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病害形成的原因;非侵染性病
11、害的诊断方法。 第二章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原真菌一、真菌的营养阶段二、真菌的繁殖三、真菌的生活史。四、真菌的分类和命名五、主要植物病原真菌类群的特点六、真菌所致病害症状特点及简要识别方法。第二节 植物的病原细菌一、细菌与植物病害的关系二、病原细菌的一般形态。第三节 植物病毒一、病毒与植物病害的关系二、病毒的一般性状三、植物病毒病害的特点及诊断第四节 其它植物病原物。 第三章 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及寄主的抗病性。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主性和致病性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致病性、抗病性、垂直抗性、水平抗性的概念;掌握:植物的抗病性机制。 第四章 植物病
12、害的发生、发展与流行。教学内容:第一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程。第二节 侵染循环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教学要求:掌握:病程及侵染循环的概念;病害流行的类型、影响病害流行的因素;了解:病害流行预测。 第二篇 虫害基础 第五章 昆虫的形态。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及与农作物有关的其它主要动物类群概述。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第五节 昆虫的体壁。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触角、口器、胸足、翅的类型;掌握:昆虫体躯的一般结构;头壳、胸部、胸足、腹部、外生殖器、体壁的构造。 第六章 昆虫的解剖及生理。教学内容:第一节 体腔分区和内部器官的位置。第二节
13、消化系统。第三节 排泄器官。第四节 血液循环系统。第六节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第七节 生殖系统。第八节昆虫内分泌。教学要求:掌握:体腔的分区及内部器官的位置;消化道的构造及功能;消化系统与害虫防治;了解:气管的形式;呼吸活动与害虫防治;其它器官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第七章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的繁殖发育与变态。第二节 昆虫的行为与习性第三节 昆虫的生活史。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昆虫的变态类型;昆虫各发育期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昆虫的食性;昆虫的生活史、世代、休眠与滞育的概念;掌握:昆虫的繁殖方式。 第八章 昆虫的分类。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分类概念。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目及与农业
14、关系密切的十个目简介。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蜱螨目的代表种;掌握:昆虫的分类阶元。 第九章 昆虫与环境。教学内容: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与农业昆虫。第二节 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物理因子。第三节 与农业昆虫有关的生物因子。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中的种群和群落。第五节 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教学要求:重点掌握:温度与昆虫生长发育速度的关系;昆虫的天敌在害虫防治中的利用;掌握:种群、生态系统、有效积温法则、生态抗性、遗传抗性的概念;虫害形成的原因;温湿度对昆虫生存及繁殖的影响、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第十章 害虫调查与预测预报。教学内容:第一节 害虫的调查。第二节 害虫的预测预报;教学要求:掌握:害虫发生期的预测方法;害虫的田间调查的方法;取样及调查资料的计算方法。 第三篇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 第十一章 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 植物检疫。第二节 农业防治。第三节 生物防治。第四节 物理机械防治。 第四篇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实验与课程作业辅导 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实验:实验一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实验二 昆虫的体躯及头部形态观察。进行课程作业辅导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