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同步练习题(共7套含答案新人教版)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校:_姓名:_班级:_ 一、单选题 1.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 烧制陶罐 B. 雕刻石像 C. 水车灌溉 D. 预报地震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玻璃破碎 B. 石蜡熔化 C. 食物腐败 D. 汽油挥发 3.(2017安顺)宣纸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关于宣纸的传统制作工序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挑选原料 B. 加碱蒸煮 C. 竹帘捞纸 D. 剪裁纸张 4.端午节吃粽子是传
2、统习俗,在制作粽子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水洗糯米 B. 刀切肉块 C. 粽叶包粽 D. 烧火煮粽 5.下列四个事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玻璃片上出现水珠 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 自制汽水 品红在水中扩散 A. B. C. D. 6.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蜡熔化 B.铁生锈 C.米酿酒 D.纸燃烧 7.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明史。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中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生铁冶炼 B. 海水煮盐 C. 陶瓷烧制 D. 粮食酿酒 8.下列过程中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A. B. C. D. 9.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海
3、水晒盐 B. 河水结冰 C. 石灰石制生石灰 D. 分离空气制氧气 10.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氦气作保护气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 生石灰作干燥剂 D. 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品红在水中扩散 B. 蜡烛燃烧 C. 铁生锈 D. 电解水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 活性炭用于滤毒罐 B. 用洗洁精洗餐具 C. 液化气做燃料 D. 干冰用做制冷剂 13.下列四个家庭小实验,其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 用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 B. 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C. 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
4、水垢 D. 用竹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14.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 A. 用活性炭作吸附剂 B. 用石墨制作铅笔芯 C. 用武德合金制作保险丝 D. 用氮气作食品包装中的保护气 15.下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干冰升华 B. 分离液态空气 C. 海水晒盐 D. 煤的干馏 二、实验探究题 16.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1)【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_。 (2)【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
5、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a 烧杯内壁出现_; b 手摸烧杯壁有_感觉; c 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3)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蜡烛燃烧为_变化。 (4)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_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_(填“一”或“二”)符合题意。17. 下列是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记录,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
6、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下一小块,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光泽迅速消失、变暗,原因是钠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将这小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逐渐消失,最后完全消失。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1)金属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最少答四点) _。 _。 _。 _。 (2)金属钠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最少答两点) _。 _。 (3)在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必须保存在煤油中,其原因是_ _。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烧纸陶瓷有新物质的生成,如碳的燃
7、烧等,故符合题意; B、雕刻石像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C、水车灌溉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D、预报地震没有新物质生成,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即有新物质生成的为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为物理变化。 2.【答案】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玻璃破碎、石蜡熔化、汽油挥发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3.【答案】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
8、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解:A、挑选原料中的砍伐木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加碱蒸煮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竹帘捞纸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剪裁纸张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答案】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水洗糯米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刀切肉块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
9、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粽叶包粽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烧火煮粽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5.【答案】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玻璃片上出现水珠,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大理石投入到稀盐酸中,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自制汽水,小苏打和柠檬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品红在水中扩散,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只有属于化学变
10、化。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6.【答案】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蜡熔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铁生锈、米酿酒、纸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7.【答案】B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生铁冶炼有新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海水晒盐没有新物
11、质生成,不涉及化学反应,故B符合题意; C、制陶瓷的原料是粘土,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硅酸盐产品,故C不符合题意; D、用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的为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为物理变化。 8.【答案】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白磷和氧气在冷水中,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不会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软塑料瓶变瘪,由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有新物质生成,
12、发生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稀醋酸能使石蕊变红,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9.【答案】C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A. 海水晒盐,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 河水结冰,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石灰石制生石灰,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 分离空气制氧气,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化学变
13、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10.【答案】B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氦气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氦气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干冰用作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C、生石灰作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了熟石灰能与酸性土壤中的酸反应的性质,需要通
14、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11.【答案】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品红在水中扩散的过程中只是二氧化碳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铁生锈的变化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
15、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12.【答案】C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解答】A.活性炭用于滤毒罐利用其物质性质吸附性,A不符合题意; B.用洗洁精洗餐具利用乳化原理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 C.液化气做燃料利用其化学性质可燃性,C符合题意; D.干冰用做制冷剂利用升华吸热的物理性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分析,物理性质是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13.【答案】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
16、解析】【解答】A、用石灰水检验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B、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需要通过铁钉是否容易生锈来验证,铁生锈有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 C、用食醋区别食盐和纯碱,是利用食醋与纯碱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 D、用竹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是利用炭的吸附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14.
17、【答案】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A、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是其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 B、用石墨做铅笔芯是利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能留下痕迹,利用的是硬度小,是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 C、用武德合金制保险丝,因为作为电路保险丝的特点应该是熔点低,而武德合金的熔点较低,所以通常使用武德合金作为电路保险丝,属于物理性质,C不符合题意; D、用氮气作保护气,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物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据此分析解答 15
18、.【答案】D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解答】A、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固体变成气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 B、分馏的原理,是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逐一先汽化后冷却液化,分离成相对纯净物质的过程,只是将原来的物质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分离液态空气是由沸点不同的氧气、氮气等混合而成,通过分馏将它们分离,是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煤主要有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等,大多煤,质地疏松,多用于动力发电、民用燃烧提供热量等。焦炭是煤
19、经过高温干馏(隔绝空气加强热)而成,质硬,多用于炼铁。煤焦油是煤干馏得到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即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二、实验探究题 16.【答案】(1)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2)水珠;发热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化学 (4)发热;物理;二 【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解析】【解答】(1)猜想为问题可能的答案的统计,那么就有一定和不一定、肯定不是三种答案;(2)蜡烛燃烧生成水蒸气、二氧化碳,同时放出热量,因此a水蒸气遇冷的玻璃内壁凝结成水珠;同时因受到热量而发热;(3
20、)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现象得出有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4)放出热量和发出光;只是能量的转化,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因此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猜想二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2)水珠;发热(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和水;化学;(4)发热;物理;二【分析】【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蜡烛燃烧放热,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反应,据此解答 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据此解答 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解答 17.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
21、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由题目的信息可知,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钠硬度小,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说明是银白色固体;将这小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液态小球,说明熔点低;钠的化学性质有: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常温下易与水反应;在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必须保存在煤油中,其原因是:防止金属钠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或水蒸气,与它们发生反应而变质 【解答】解
22、:(1)由题目的信息可知,钠的物理性质有:从煤油中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净表面的煤油后,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说明钠硬度小,切口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说明是银白色固体;将这小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剧烈反应,急速游动,并熔成一个闪亮的液态小球,说明熔点低;故答案为:常温下为银白色固体;密度比水小;硬度小(质软);熔点较低; (2)钠的化学性质有: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常温下易与水反应;故答案为: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常温下易与水反应; (3)在实验室中,金属钠通常必须保存在煤油中,其原因是:防止金属钠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或水蒸气,与它们发生反应而变质故答案为:防止金属钠接触空气
23、中的氧气或水蒸气,与它们发生反应而变质;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校:_姓名:_班级:_ 一、单选题 1.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的气体成分相比,明显减少的是( ) A. 氮气 B. 水蒸气 C. 氧气 D. 二氧化碳 2.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 猜想 B. 实验 C. 推理 D. 归纳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集满的正确方法是( ) A.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B. 加入石灰水充分震荡 C. 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内 D. 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充
24、分震荡 4.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 ) A. 猜想或假设 B. 提出问题 C. 制定计划 D. 结论 5.小黄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的( ) A. 提出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作出结论 6.某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建立假设 B. 收集证据 C. 作出结论 D. 设计实验 7.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
25、物质是( ) A. 水 B. 食盐水 C. 澄清石灰水 D. 糖水 8.下表列举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解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 中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 A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B 探究火焰不同部位温度的高低? 将火柴梗横插入火焰中2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变色情况 C 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 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炭黑小颗粒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石蜡蒸气遇冷形成石蜡固体 A. A B. B C. C D. D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是( ) A.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 B. 熄灭后有白烟
26、生成 C.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10.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 ) A. 猜想或假设 B. 提出问题 C. 制定计划 D. 结论 11.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的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观察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继续燃烧,而在呼出的气体瓶内熄灭。由此说明( ) A. 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 B.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小 C. 呼吸过程中消耗了空气 D. 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12.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
27、 ) A. 探究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 B.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C. 探究Mg在CO2气体中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可能Mg(OH)2 D. 探究Cu(OH)2粉末加热后生成的黑色物质可能是CuO 13.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 A. 收集气体并观察 B. 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C. 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D. 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 14.小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建立假设 B. 设计
28、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做出结论 15.同学们知道食醋、柠檬酸具有酸性,但是哪种物质的酸性强呢?小明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 提出假设 B. 收集证据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二、实验探究题 16.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子火焰的可燃物是_,蜡烛能产生母子火焰这一现象是由组成蜡烛的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决定的,该物理性质是_。 (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宜太长,且导气管的起端必须插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原因是: _; _。 (3)若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则其燃烧
29、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_。 (4)某研究小组由法拉第的实验又联想到: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 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下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 物质 熔点u 沸点u 燃烧时温度u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30、 97.8 883 约1400 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_(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通过上表中石蜡、铁的数据对比,你认为物质燃烧时,什么情况下能产生火焰_。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_ (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请你推测硫沸点_硫燃烧时的温度(填“”或“”或“”) 17.在科技节上,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_。 (2)实验二中,若玻璃管太长,则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其原因是_。 (3)实验三中,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下列
31、说法正确的是_。 A. 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 B. 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盘中液面 C. 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D. 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只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4)实验四中,在保鲜袋内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放在热水中,发现保鲜袋迅速鼓起。请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_。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明显减少的气体是氧气,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呼吸作用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进行分析,所以呼出气体中氧气量明显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32、2.【答案】D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首先猜想会不会是大理石呢?”这是应用了猜想的方法;A不符合题意; B、“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这是通过实验的方法将其放在食醋中,发现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这是根据在检验碳酸根离子时,将盐酸滴入,出现气体,做出了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的推理。B不符合题意; C、“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属于猜想;“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属于探究中的实验;“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属于推理;C不符合题意; D、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归纳。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分析】所谓归纳,就是从
33、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这也是化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 3.【答案】A 【考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集满的符合题意方法是把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 故答案为:A。 【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是否集满的将燃着的木条置于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满; 4.【答案】A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是对实验的猜测; 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实验探究方法的环节分析;探究实验的主要环节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反应评价等。 5.【答案】C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
34、解答】“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这是在设计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是否是二氧化碳,因此不属于建立假设、做出结论、收集证据环节,而属于设计实验 故答案为:C 【分析】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设计实验环节;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6.【答案】D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答案为:D 【分析】科学探究的步骤:发现问题,
35、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作出结论;科学探究过程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4.填写实验报告。即将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分析过程等写成实验报告的形式。 7.【答案】C 【考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若石灰水变浑浊,则为二氧化碳气体。 故答案为:C。 【分析】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 8.【答案】B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A、对火焰为什么向上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A不符合题意
36、; B、用一张纸在火焰中心一掠,观察纸张的变色情况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B符合题意; C、对火焰上方的黑烟是怎么产生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C不符合题意; D、对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的解释原因,属于实验结论或作出假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一般分为以下八个连续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9.【答案】C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A、蜡烛的火焰可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层最亮,这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A不符合题意; B、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白烟是蜡蒸汽遇冷形成的石蜡
37、固体,B不符合题意;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C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所以可看到罩在火焰上的烧杯内壁出现白雾,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叙述实验现象时不能说出物质名称;注意烟和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颗粒。 10.【答案】A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猜想或假设。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科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哪些来分析。 11.【答案】B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解析】【解答】A、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
38、氧气组成,此选项与题意不相符,A不符合题意; B、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B符合题意; C、呼吸过程中主要是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但不能被完全消耗,C不符合题意; D、呼出的气体主要还是氮气,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呼出的气体中大部分的氧气被人体吸收,并通过新陈代谢转变成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的气体中氧气要比空气中含量低,又因为氧气越多燃烧越旺,所以燃着的木条在空气瓶中比呼出气体的瓶中更旺。 12.【答案】C 【考点】猜想与事实验证 【解析】【解答】A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反应
39、前后元素种类一样,都是氢、氧、硫,符合质量守恒定律,A不符合题意; B钠与水中有钠、氧、氢,三种元素,由于反应物中有氧元素,所以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B不符合题意; C Mg在CO2中没有氢元素,而氢氧化镁在有氢元素,所以Mg在CO2气体中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不可能Mg(OH)2 , C符合题意; D Cu(OH)2粉末中有氧、铜等元素,加热后生成的黑色物质可能是CuO,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中的元素会全部存在于生成物中,生成物中不可能存在反应物中没有的元素。 13.【答案】A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解:根据所学化学知
40、识中无色气体有多种,所以要研究此气体的成分,难度大,只有通过捷径如: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询问生产厂家工程师等方法来达到目的,而收集气体并观察,只能获取表面物理现象,对是什么气体根本无法作出判断 故选A 【分析】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所学知识无色气体有多种并结合实际来回答 14.【答案】B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科学探究环节分析,科学探究包括发现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环
41、节。 15.【答案】C 【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解:A、小明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提出假设,故选项错误 B、小明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 C、小明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故选项正确 D、小明同学提出用pH试纸检验,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而不是得出结论,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二、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42、1)蜡烛的气体;组成蜡烛的物质受热易气化(升华) (2)避免石蜡蒸气冷凝;防止收集到其他生成的气体 (3)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4)铁丝氧气 四氧化生铁;气态;沸点;燃烧时的温度高于沸点;有;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根据题中信息知,(1)子火焰的可燃物是蜡烛的气体,蜡烛燃烧首先是石蜡由固体变为液体,再变为气体,气体方可燃烧,蜡烛能产生母子火焰这一现象是由组成蜡烛的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决定的,该物理性质是组成蜡烛的物质受热易气化(升华)。(2)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宜太长,且导气管的起端必须插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原因是:避免石蜡蒸气冷凝防止收集到其他生成的气体。(3)若蜡烛
43、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则其燃烧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铁丝氧气 四氧化生铁。探究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探究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沸点关。通过石蜡、铁的数据对比,能产生火焰是燃烧时的温度高于沸点,钠在燃烧时有火焰产生。 根据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实,推测硫沸点硫燃烧时的温度。 故答案为:蜡烛的气体、组成蜡烛的物质受热易气化(升华)、避免石蜡蒸气冷凝、防止收集到其他生成的气体、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铁丝氧气 四氧化生铁、气态、沸点、燃烧时的温度高于沸
44、点、有、。 【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燃烧的条件:接触氧气、是可燃物、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7.【答案】(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蜡烛隔绝了氧气 (2)蜡蒸汽冷凝在玻璃管中 (3)A,B,C (4)酒精分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隔变大 【考点】蜡烛燃烧实验,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1)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实验一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密度比空气大,生成二氧化
45、碳将蜡烛浸没时,隔绝氧气,因此燃着的蜡烛会熄灭;(2)实验二中,若玻璃管太长,则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其原因是蜡蒸汽冷凝在玻璃管中,因此导管口没有可燃物,因而不能点燃;(3) A一段时间后,烧杯内氧气被耗尽,因缺乏氧气蜡烛熄灭,正确;B由于蜡烛燃烧消耗烧杯内空气中的氧气,使杯内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变小,液面上升,最终杯中液面高于盘中液面,正确;C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压强不再变化,正确;D水面高度不再改变时,玻璃杯内水面上方气体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也可能有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错误;(4)实验四中,在保鲜袋内加入少量酒精,排出袋内空气后封闭,放在热水中,保鲜袋迅速鼓起的原因是酒精分子受热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气体 总体积变大。【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蜡烛因缺氧而熄灭分析;根据分子间存在间隔分析,所以会使得物质体积发生改变;根据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