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阿长的形象。(重点)【过程与方法】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课前准备多媒体、有关鲁迅的资料。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初一上学期时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其中为百草园增添神秘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讲故事的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用鲁迅自己的话说:“说的阔气
2、点,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保姆却多次在鲁迅的文章中出现,如上面讲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有狗,猫,鼠,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阿长与山海经就是一篇专门讲长妈妈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从未写过文章纪念他的母亲,却把这么多的笔墨给了一个保姆,专门写了篇文章纪念她,这个长妈妈究竟有什么魅力呢?在她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让鲁迅无法忘怀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阿长的故事”。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脐(q)菩萨(ps)土匪(fi)辫子(bin)哀悼(do)茉莉(ml) 书斋(zhi)霹雳(p l) 守寡(gu)憎恶(zng)倘使(tng)絮说(x)颈子(jng)规矩(gu)孤孀(s
3、hung)磨难(nn)烦琐(su)疮疤(chung b)淡薄(b)诘问(ji)惧惮(dn)和蔼(i)咒骂(zhu)震悚(sng)粗拙(zhu)(2)理解词义阔气:豪华奢侈,文中指客气。憎恶:憎恨、厌恶。倘使:倘若。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絮说:絮絮叨叨地说。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梁总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粗拙:粗糙低劣。10顺顺流流:顺当。现在写作“顺顺溜溜”。11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12毫不相干:一点儿关系都没有。相干,这里是有关联的意思。13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
4、捉摸不透。14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名:说出)。也作莫明其妙。15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2.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3.背景探寻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而被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遭到守旧势力的排挤。正是这一时期,他
5、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整体感知一、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自由讨论。1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又是如何的?重点写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吗?2如何划分文章段落?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么多的事,那么在你的眼里,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从文中找句子,分析阿长的形象。(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4依照文中时间的次序画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5作者对阿长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6.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l二、师生共同讨论归纳。1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常喜欢切
6、切察察(不佩服);限制我的行动(讨厌);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非常讨厌);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讲长毛攻城时护城(空前敬意);谋害我的隐鼠;为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伟大的神力)。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2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及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第318段):作者介绍讨厌长妈妈的事例。第三部分(第1929段):长妈妈为我寻找并购买山海经,作者感激她。第四部分(第3031段)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划分的依据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依据。3引导归纳,师生共同小结: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
7、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从而全方位感知阿长。学生可能会这样说: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等等。教师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文章自始至终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动”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
8、“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和后来买山海经中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4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师生共同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繁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
9、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样欲褒先贬,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就叫先抑后扬的写法。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5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6这个题目好。首先,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
10、心事件。第二,“阿长”一望便是俗人俗称,却偏偏与典雅的先秦古籍山海经相连,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第三,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的更大好奇:这样的一个粗俗可笑的乡下保姆与山海经究竟有什么故事?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板书设计课后作业1. 熟悉并巩固本文的生字生词。2. 反复朗诵课文,体会作者对阿长前后的情感态度变化以及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感情。第二课时温故探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阿长”,这个与广大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妇女一样的形象,尽管有那么
11、多不足,却淳朴直率至极。作者在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就让我们共同体会一番吧。文本探究1.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在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悚”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12、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2.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练习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第一处是指阿长所讲的脱下裤子阻挡“长毛”炮弹的“伟大的神力”,这是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看,不是作者真的觉得“伟大”,而是含有调侃的意味。第二处是指阿长给作者买来山海经,“我”感到“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阿长有一种“伟大的神力”,虽然也是以儿童的心理来看的,但这里有对阿长敬佩称颂的意味。3.文中一些语句略带夸张。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她就是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憎恶”“谋死
13、”都是很严重、严肃的词语,作者这样用,略带夸张,一是符合儿童率真的心理和强烈的情感,二是强化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怨恨。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这种夸张符合儿童的心理,表达阿长的“伟大神力”,是儿时的作者未闻未见的,让人感到“我”对阿长态度印象发生巨大改变是自然的。这种夸张,也表明这“空前的敬意”是儿童好奇心作用,而不同于真正的尊敬。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14、)不是。这只是以儿童的心理与视角来看阿长的“伟大神力”,是一种儿童幼稚短暂的想法,这里实际上是也有作者对阿长愚昧迷信的调侃和一丝讽刺意味。4.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1)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
15、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2)对比、映衬法: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
16、海经的内容为宝。5.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6.除了思念和感激,本文还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板书设计拓展延伸山海经简介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
17、涵盖了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山海经是以山为经,以海为纬来记述上古社会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和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它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课后作业1.课外阅读朝花夕拾,把你喜欢的文章讲给大家听。2.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教学反思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学习语文有了目标,读起来更专注,而不会盲目;小组内更讨论激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学生不再是旁观者、听众,而是课堂的主体。许多学生尝试自
18、己去探究问题,找出答案,因而学习语文有了成就感愿意去展示,和大家分享自己探究的成果。教师也不用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走进学生,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还可以了解学生的疑难,便于针对性的解答。正因如此,在小组讨论后的课堂交流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讲出来,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可能有些地方不完善,但却是他们独立解决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当然,由于初次尝试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难免还有一些不足,如课堂讨论如何更能集中学生的热情,如何使讨论更节约时间等等,而这正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24 河中石兽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19、过程与方法】1. 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文中三类人寻找石兽的相关语句;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重点)2.学习本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遇事不可随意主观臆断,应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
20、水里寻找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圮(p) 棹(zho) 木杮(fi) 铁钯(p) 湮(yn) 啮(ni) 溯流(s)臆断(y) 欤(y)(2)古今异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看(文字)求二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21、追求)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3)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4)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为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如是再啮(介词,像)如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文学家、学者。其代表作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他参与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3.背景探寻乾隆三十三
22、年(1768年),纪昀因卷入盐政亏空案被发配新疆乌鲁木齐。他于沿途积极与当地人交流,搜集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奇闻逸事,写了不少作品,后整理成册,即为著名的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即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整体感知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课文中几位主要人物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应该就地挖下去找。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
23、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识,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备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这个
24、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应根据实践作出判断。板书设计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原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第二课时温故探新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文本探究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
25、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不完全是的。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所以,在原
26、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板书设计拓展延伸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写,也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此书虽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黑暗。作者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文章“雍容淡雅,天趣盎然”,语言奇妙而引人入胜,所以每脱稿一章,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辗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课后作业1.把课文改写成白话文。2.阅读阅微草堂笔记。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把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三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后应该懂得的道理上。学生在朗读和理解字词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提问环节对于用几种方法找石兽时,很多学生都忘记了第一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是很全面。以后要在如何引导启发上多下功夫,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