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石潭记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佁然不动
2、佁然:_(2)犬牙差互 犬牙:_(3)悄怆幽邃 邃:_(4)隶而从者 隶:_2、作者叙述发现小石潭的过程用了哪些动词?有何作用?(3分)_3、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3分)_4、统观全文,小石潭和作者的境遇有哪些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4分)_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第二段中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描写静止的画面。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B.本文写岸上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跃然纸
3、上。C.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佩环”的水声、“蒙络摇缀”的青树翠蔓、似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把小石潭描绘成幅美妙的图画。D.作者开始游小石潭时心情是快乐的,但只是短暂的快乐,经凄清环境触发,原本因贬官而失意、忧伤和悲凉的心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答案:1、(4分)(1)静止不动的样子(2)像狗的牙齿(3)深(4)跟从2、(3分)用了“闻”“伐”“取”“见”等动词,不仅点出小石潭位于荒僻幽静之处,还为下文突出小石潭周围凄清的环境埋下伏笔。3、(3分)清澈。作者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从侧面烘托出潭水的清澈。4、(4分)小石潭处幽僻之地,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以及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
4、围,与作者的境遇相似。这些相似之处使作者感到悲凉,心情变得压抑,含蓄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5、(2分)A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厓有巨人迹数
5、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 殆:大概,恐怕。 磓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 厓:岸边。 巨人迹:巨大的脚印。 掬:双手捧取。 :同“鼓”。 余甘:水果名。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日光下澈 澈:_ (2)凄神寒骨 凄:_(3)折处辄为潭 辄:_ (4)书以付过 书: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_(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_3、
6、甲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4分)_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结合画线句子,分析写法上有何不同,写出水怎样的特点?(4分)_答案:1、(4分)(1)穿透(2)使感到凄凉(3)就(4)写2、(4分)(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2)(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3、(4分)流露出作者孤凄悲凉的心情(2分)。作者产生此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2分)。4、(4分)甲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侧面描写,看似描写潭中的游鱼,实则为了衬托水的清澈。乙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正面描写,直接
7、描写了水之深,让人印象深刻。乙文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是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
8、,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三、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雪电大作,大雨如注。行至总铺
9、,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于昏黑中寻一草棚,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荀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如怪石,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节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有删改)1、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A.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B.如鸣佩环 四面竹树环合C.心乐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D.弥漫不辨阡陌 阡陌交通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2)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_3、小石潭
10、记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用恰当的词句填写下面的空白。(4分)( )乐(似与游者相乐)( )4、甲文中作者的心情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乙文中作者一行人因风雨而受阻,遇此烦心之事,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生活中“不如意事总有十之八九”,当以何种心态来面对?谈谈你的看法。(4分)_答案:1、(4分) C D2、(4分)(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我暗自感叹,水利工程没能修筑好,天下没法安定啊。3、(4分)心乐之 忧(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4分)乙文中,作者“行至总铺,雨愈甚”,面对“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
11、陌”的处境,作者却忧国忧民,“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并且面对困境还能“仰观云气甚佳”。由此得出,当我们面对烦扰之事时,要以释然,豁达之心处之。乙文参考译文走了四五里,看到西北方云气升腾聚集。不久,(乌云)布满空中,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我们)急急忙忙地披上雨具,然而衣服已经淋湿了。走到总铺,雨越发大了。(我们)敲遍了旅店的门,都不应声。马夫在黑暗中找到一间草棚,大家一起暂时躲避在草棚下面。雨停了,而天已经亮了。道路都被大水横流淹没,分不清田地和小路。我暗自感叹水利工程没能修筑好,天下没法安定啊。如果能得到一位好官,也足够治理好一个邑了。可惜没有在这上面用心思的人。抬头看到云气非常好看:
12、有的像人,有的像狮子,有的像怪石,瞬息万变。我曾说过看云最好在落日时分,最好在雨过天晴时,却不知在日出时分看云也很美。四、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
13、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选自元结右溪记)注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欹:倾斜。 嵌:张开。 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置州:设置州郡。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水尤清冽 冽:_ (2)以其境过清 以:_(3)凄神寒骨 凄:_ (4)不可名状 名: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2)佳
14、木异竹,垂阴相荫。_3、甲乙两文写景都有特色,甲文中写鱼儿动态的句子是“_,_”,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4、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_答案:1、(4分)(1)凉(2)因为(3)使感到凄凉(4)说出2、(6分)(1)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或:太阳光直射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头上。(2)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3、(2分)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4、(4分)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乙 文借描写道州城西的小溪无人赏爱,表达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乙文参考译文:从道州城向
15、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这条小溪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两岸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不能够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市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此感到怅然失落。五、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16、,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
17、拊也。(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岚:林中雾气。 箨:竹笋皮,笋壳。 纨:白色的丝绢。 拊:抚摩。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下见小潭 下:_(2)凄神寒骨 凄:_(3)吾知之 吾:_(4)可拊可餐 拊: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_(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3、甲文中“_”直接写出了小石潭水的特征;乙文中“_”突出了水流之激荡。(用原文词语填空)(2分)4、结合甲乙文内容,请简要说说两文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_答案:1、(4分)(1)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3)我(4)抚摩2、(6分)(1
18、)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2)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色这种颜色。3、(2分)清冽 跳珠溅雪4、(4分)甲文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乙文作者借青溪的清澈澄明,表达了自己对青溪的喜爱之情。乙文参考译文: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花,这和其他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而)我唯独对碧(青绿)色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色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腴的极致,可以抚摩、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