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磁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电与磁的第二节内容。磁场是电磁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深刻认识它有利于理解“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规律,对于初学者来说,磁场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既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又是本章的教学难点。本节所研究的“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可以通过它对其它物体的作用来认识它,这是一种“转换法”的应用。而通过用带箭头的曲线画出每一个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来描述“磁场”则用到了“模型法”。利用表面看似无序的小磁针的指向,找到其本质磁场有序的指向性,即磁场方向,这充分体现了“模型法”的长处。因此这一节课
2、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对于磁现象,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已有接触,且他们的感性体验也较丰富,学习起来不困难。但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是全新的内容,初中学生又是首次接触“场”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这些内容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是学习的难点。磁场既是本章内容的核心,同时又是贯穿本章内容的主要线索。【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2)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过程与方法(1)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2)通过亲历
3、“磁场”概念和磁感线的建立过程,进一步明确“类比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等科学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四】重点与难点的确立重点:磁场的概念。难点:磁场和磁感线。【五】教法与学法通过亲历“磁场”概念和磁感线的建立过程,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六】教学器材 磁体、铁屑、立体磁感线模型、透明薄玻璃板、多媒体课件、探究卷等。【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表演一个魔术:隔壁取物,引入磁场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磁场创设情境:教师手端着磁针,站在远离讲台的位置,磁针指向南北。提出问题1:你有什么办法使小磁针
4、发生偏转。.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提出问题2:各种方法的施力物体启发学生:课件展示施力物体与小磁针的是否接触课件展示结论学生观察后交流,列举出方法可能采用的方式:用手拨、用嘴吹、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比较,思考交流有何启示请学生展示交流的结果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习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归纳慨括的能力(二)磁感线过渡: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样来研究它呢,出示漫画一个人正在大风中行走。(用带箭头的曲线表示风的方向)利用风的研究启发学生1探究磁场的基本性质2探究条形磁体磁场的分布情况选两组做得好的进行展示,对比课本图找出差别及
5、原因进行分析课件展示:(1)条形磁体外小磁针的分布(2)条形磁体磁感线的分布指导学生阅读、分析第49页图817,找出磁感线的分布规律。领悟磁感线可形象具体地描述磁场分布特征。师生共同归纳磁感线的特点利用立体磁感线模型板上的小磁针在磁体周围空间排队,让学生了解磁场空间性。补充探究蹄型磁体的磁场分布情况总结磁感线规律。课件展示学生思考可以通过磁针来认识磁场。学生实验,思考归纳学生实验,并用箭头标出N级指向并让学生用光滑的曲线画出小磁针排队路线学生展示,思考其中差别学生观察思考磁感线特点:将透明薄玻璃板置于蹄形磁体之上,在板上均匀撒上铁屑,轻轻敲击玻璃板,直至铁屑形成条纹状。再让学生画出蹄型磁体磁感
6、线的分布情况,再次整体感知磁场特性。方法指导风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利用风中的小旗,引导学生如何确定是否有风及风的方向,如何用带箭头的曲线描述风的状况,为学生学习磁场及认识磁感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效的降低了学习难度。培养学生合作和动手的能力学生亲自历磁感线的建立过程建立磁场的空间概念(三)地磁场问题导引:磁针受力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呢?探究地磁场的分布情况提出问题:小磁针指向南北的原因2.地磁场的南北极在哪介绍磁偏角找一球体,找一假小磁针模拟小磁针在地球上的实际指向后请学生指出地球磁场的南北极作图探究再认“磁感线”模型的价值利用模型进行研究,体现学以致用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八】交流讨论: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和困惑【九】归纳小结:一、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人眼看不到的物质。1概念;2基本性质;3方向。二、磁感线1概念;2条形、蹄形磁休的磁场分布;3注意的问题。【十】反馈练习: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