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湖心亭看雪 名校讲坛 考点链接 (一 )划分句子节奏 【方法指导】 1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如 “ 公 /大笑乐 ” 。 2 “ 也 ”“ 乎 ” 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3 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4 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 “ 去后 /乃至 ” 。 5 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 “ 若 ”“ 而 ”“ 然则 ”“ 故 ”“ 是故 ”等。 6 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 “ 至于 ”“ 夫 ”“ 若夫 ”“ 盖 ”“ 是以 ” 等。 7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8 古代是 两个单音词
2、 , 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 , 要分开读。如 “ 今齐地 /方千里 ”“ 今 /天下三分 ” 。 9 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 , 按照 “ 而前则前 ” 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如 “ 人不知 /而不愠 ” 。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 , 不应生搬硬套 , 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 见 “ 积累运用 ” T5。 (二 )文言文翻译 【基本原则】 1.词不离句 , 句不离篇;直译为主 , 意译为辅。 2.抓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出句中的关键字词。 【基本要求】 1.信:要忠于原文的内容 , 不随心所欲 , 抛开原文 , 凭空编造。 2.达:要通顺流畅 , 不要使句子文
3、 白夹杂。 3.雅: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 在准确传达原意的基础上 ,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方法指导】 1.对。对译 , 逐字逐句落实。 2.换。用现代词语替换文言词语。 3.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4.删。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 5.补。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调整语序。 01 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 崇 祯 (zhn) 拏 (n) 更 定 (gng) 一 芥 (ji) 毳 衣 (cu) 雾 凇 (sng) 铺 毡 (zhn) 沆砀 (hng dng)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余 拏 一小舟 拏: 撑 (船 ) (2)拥 毳衣炉
4、火 拥: 裹、围 (3)雾凇 沆砀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 有此人 焉得: 哪能 更: 还 3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 (1)余 住西湖 古义: 人称代词 , 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 古义: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 这里代指酒 今义:白色 4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 (1)大雪 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 (2)与余舟 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一根小草般微小 ) 5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有误的一 项是 (A)【详见本课 “ 考点链接 ” 】 A 湖中人 /鸟声俱绝 B湖中 /焉得更有此人 C 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 D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6
5、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 (1)湖中 焉 得更有此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2)湖中人鸟声 俱 绝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3)一童子烧酒 , 炉正 沸 (人声鼎沸 ) (4)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5)惟 长堤一痕 (惟命是从 ) 7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雾凇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 。 (2)“ 大雪三日 , 湖中人鸟 声俱绝 ” 一句 , 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3)描写西湖的诗句很多 , 例如: “ 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妆浓抹总相宜 ” , 这是苏轼笔
6、下的雨后西湖;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浅草才能没马蹄 ” , 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 ,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 西湖的确是个迷人的地方 。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 , 完成下面的题目 。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 余 拏 一小舟 撑 (船 ) B雾凇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 C 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 (白色 ) D是金陵人 , 客 此 (客居 ) (解析: C.“白 ”在这里代指酒。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 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 /室中 更 无人 B 是 日 , 更定矣 /
7、是 金陵人 , 客此 C 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 /别 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D 上下 一 白 /一 览众山小 (解析: A.还 /再; B.指示代词,这 /判断动词,是; C.告别 /另外; D.全。 )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详见本课 “ 考点链接 ” 】 (1)大雪三日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 , 余拏一小舟 , 拥毳衣炉 火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3)天与云与山与水 , 上下一白 。 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8、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我痛饮 (尽力喝 )了三大杯酒,然后 (和他们 )道别。 (6)莫说相公痴 ,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11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 , 你认为奇景 “ 奇 ” 在哪里?痴人 “ 痴 ” 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 奇景 “奇 ”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 渺小。痴人 “痴 ”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12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中 “ 独 ” 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 、 空旷 , 也暗示作者的 “ 痴 ” (不
9、同凡响 ), 为下文埋下伏笔 。 B “ 痴 ” 与课文开头 “ 独往湖心亭看雪 ” 相呼应 , 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 C 作者写作本文时 , 明朝已经灭亡 , 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 ,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 画龙点睛 , 深化意境 。 对此迷人雪景 , “ 痴 ”情人不止 “ 我 ” 一个 , 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 (解析: D.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的烘托。 ) 03 拓展阅读 莲花洞 袁宏道 莲花洞之前 , 为居然亭。亭轩豁可望 , 每一登览 , 则湖光献碧 , 须眉 形影 , 如落镜中。 六桥 杨柳一络 , 牵风引浪
10、 , 萧疏可爱 , 晴雨烟月 , 风景互异 , 净慈之绝胜处也。洞石玲珑若生 , 巧逾雕镂。余尝谓吴山、南屏 一派 , 皆石骨土肤 , 中空四达 , 愈搜愈出。近若宋氏园亭 , 皆搜得者。又紫阳宫石 , 为孙内使 搜出者甚多。噫!安得五丁神将 , 挽 钱塘江水 , 将尘泥洗尽 , 山骨尽出 , 其奇奥当何如哉? (选自四部丛书 ) 【注释】 莲花洞:在杭州西湖南岸 , 净慈寺旁 。 须眉 :指男子 。 这里指作者自己 。 六桥:西湖苏堤上有六桥相连 , 自南而北:映波 、 铁澜 、 望山 、 压堤 、 东浦 、 跨虹 。 吴山:在杭州南郊 , 西湖东南岸上 。 南屏:在西湖正南岸 。 孙内使:
11、对明万历时司礼太监孙隆的尊称 。 五丁神将:传说中帮助秦王打通蜀道的五位大力士 。 挽:牵引 。 13 对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莲花洞之前 , 为 居然亭 (为:动词 , 是 ) B 风景互异 , 净慈之 绝胜 处也 (绝胜:远远胜过 ) C 余 尝 谓吴山 、 南屏一派 (尝:曾经 ) D 安 得五丁神将 , 挽钱塘江水 (安:怎么 ) (解析: B.绝胜:景色最优美。 )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 亭轩豁可望 , 每一登览 , 则湖光献碧 , 须眉形影 , 如落镜中。 亭子开阔,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湖水清澈透明, (站在湖旁 )人的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12、15 本文写景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 , 如写亭 , 用 “ 亭轩豁可望 ” ;写石头 , 用 “ 玲珑若生 , 巧逾雕镂 ” 。 16 “ 安得五丁神将 , 挽钱塘江水 , 将尘泥洗尽 , 山骨尽出 , 其奇奥当何如哉 ” 这句话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 寄托了作者追求洗尽尘世污浊的风骨。 附参考译文: 莲花洞的前面是居然亭 , 亭子开阔 , 可以远眺。每次登上观望 , 湖水清澈透明 , (站在湖旁 )人的 影子像是在镜子里。 六桥的杨柳 , 一路上被风吹拂 , 摇曳多姿 , 倒好像是杨柳牵引着风 , 引出了水中波浪 , 杨柳错落有致 , 非常迷人。晴朗的月夜和烟雨迷茫的时候 , 风景各不相
13、同 , 这是净慈寺最绝妙的地方。洞里的石头玲珑剔透 , 好像活的一样 , 比精工雕刻还要巧妙。我曾经认识到吴山、南屏山一带都是表层为土 , 下面是石头 , 石头中间有孔 , 可以相互贯通 , 且这种洞石越挖掘越多。近点的如宋氏园亭的石头 , 都是从这里得到的 , 又如紫阳宫的石头 , 很多是被孙内使从这挖掘出来的。噫!如果能使传说中的五丁神将把钱塘江的水挑来 , 将山表面的尘泥洗尽 ,使山下面石头 的奇妙奥秘全部显露出来 , 该是怎么样的情形呢? -温馨提示: -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语文 全册教案、课件、试题、教学计划 等欢迎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全套资料! 】 课文相关朗读 Mp3,视频等请到对应栏目的“素材“中寻找 或者 到 百度 搜索“ 163 文库 ”,到网站下载! 或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