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击八国联军教学设计龙潭坪初级中学 查柳一 课标要求知道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2.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3.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2.通过看图复述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图表制作的方式,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和比较归纳的能力。(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2、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感受团结统一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二) 难点辛丑条约的签订。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准备(一) 教师准备1.搜集义和团运动的史料、八国联军侵华的图片;2.制作课件。(二)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故事。六教学方法(一) 教法材料研读法、启发引导法、图表归纳法、图示法(二)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七教学过程(一)词语引导,激趣导入(5分钟)出示关键词,介绍义和团运动。师: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
3、总爆发。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兴起的?他们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呢?揭示课题第七课 抗击八国联军。出示问题,安排预习。(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35分钟)1.义和团运动(1)阅读教材,思考问题: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是什么?义和团的性质是什么?【生: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2)材料阅读: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政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生:“减除”“搜剿”“用之”;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打击帝国主义的势力】(3) 材料(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研读,主张分析: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生:揭帖反
4、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方式及目的,义和团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主张通过武力反抗将列强赶出中国;主张保清、扶清。义和团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但从揭帖中可以看出,他们没有判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反动统治之间的关系,并对清政府存有幻想,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出卖;他们没有把帝国主义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区别开来,拆铁道”“拔线杆”“毁坏火轮船”等极端排外,行为表现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盲目排斥;“神助拳”“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等内容则表明义和团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2. 抗击八国联军师:义和团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它为反帝斗争而生并且发展迅
5、猛,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1) 八国联军侵华A.时间:【1900年6月】。B.侵略者:八国联军【英、美、俄、日、法、意、德;总司令西摩尔】。(2)图说历史,了解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录廊坊大捷大沽口炮台上的清军凭险抗击大群涌来的八国联军战舰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天津城失守英军进入北京城】(3)材料解读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下令剿杀义和团,并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师:义和团运动失败了,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露出了侵略者凶恶的本质。(4)出示图片,指名学生概括八国联军的罪行:
6、下面一组图片,记录了八国联军的哪些罪行,你能结合课本内容叙述一下吗?(5)对子交流: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变化及其根本目的。【镇压-招抚-铲除;利用,推卸责任】3. 辛丑条约的签订(1) 签订A.时间【1901年】B.签约方【清政府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2)主要内容:对应“钱禁兵馆出辛丑”梳理条约内容。(3)危害: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谈谈辛丑条约的签订带给中华民族怎样的危害?(4)小组交流: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三)课堂小结,明耻立志(5分钟)出示问题,请学生举手发言,生答后指出:弱国无外交,国耻不能忘,振兴中华,英勇斗争,古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辈当为中华之富强而努力奋斗! 八、板书设计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 迅猛发展八国联军侵华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失败 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九、教学后记本次教学主要采用材料研读法、启发引导法并辅以图示法展开。导入环节之后安排了五分钟预习时间,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达到明晰史实、建构知识框架的效果,情感教育贯穿始终,学史看成败明耻辱立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