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等奖创新教案 (2课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继续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两两件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过渡自然。采用先出示结果,再追述原因的写法:先描写“为什么而读书”的对话情境,再顺应读者的疑惑,揭示人物的身份,阐述立志的原因。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这也是对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延伸和提高。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帮助学生学习概括
2、多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促进概括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本课“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本课“肃、晰、振”等11个生字,会写 “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二)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四)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课后第二题周恩来写下的诗句,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五)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三、教学重点 (一)学会写本课生字,正确书写,理解本课词语。 (二)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理清
3、三件事之间的关系,说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一)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二)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准备:课件、作业本、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效”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二)学习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归纳文中的三件事,并理清它们的内在联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揭题导入 1.有一位伟人,他胸怀祖国, 心系人民。逝世后,举国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新中国第一任
4、总理周恩来。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周恩来有什么了解呢?(点名说) 他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伟大的志向,谁来读一读 2.指名读课题 崛起”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中华兴起而读书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课前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老师检查一下。这些生字词,你能不能读正确,跟你的同桌相互检查一下。 严肃 清晰 胸怀 训斥 疑惑 赞叹 淮南 惩处 劝慰 左顾右盼 当效此生 1.同桌检查 你的同桌在读的时候有问题吗? 2.齐读 其他同学还有问题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3.指导书写“赞” 赞叹的赞是我们要写得字,“赞”上半部分的笔画较多,所以要写得紧凑点,走遍
5、的“先”竖弯钩要变成竖提。拿出你的手和老师一起来写。 好,现在拿出你的课堂作业本,把这个字写一遍。 (三)梳理事件,厘清思路 一、梳理文章事件 从刚才的读中,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学生有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请大家走进,默读课文(出示ppt)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情?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 1.请大家用手势告诉老师。 我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三件事,一种是两件事,分别请代表发言。 学生发言,教师在书上用不同笔记标出学生的划分(投影书本)。(还有不同意见吗?) 2.那么到底是两件事还是三件事,不急,先看看第一件事情,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在这个地方,出现过哪些人呢?(黑板上排出第一组任务) 3.在同一个地
6、点还出现过哪些人物呢?谁来板贴一下。 (把所有人物制作成板贴,放在黑板上让学生排一排) 4.这样一排,就很清晰,三件事。(15-17) 过渡:这三件事分别写什么呢?我们先来走进第一件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0自然段,说说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二、默读课文1-10在自然段,说说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1:出现了“同学们纷纷回答。” 1.说得很具体,有时候书本会禁锢你的思维,把书合上,看着黑板来说一说。其他同学觉得他说的怎么样?还有哪里省略?(同学们)为什么?因为第一件事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板书) 2.下面老师提升下难度,为了凸显周恩来的主人公地位,我们把他放在摆在第一位试试看(周恩来先说)
7、,谁来试试?(指名说) 第一件事情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就是在写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板书)。 预设2:“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同学们发现了吗?他把什么省掉了?对(同学们),你来说说你把它去掉的理由,对的,第一件事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其他同学也可以自己试着来说说。 2.下面老师提升下难度,为了凸显周恩来的主人公地位,我们把他放在摆在第一位试试看(周恩来先说)。谁来试试? 3.过渡: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出示单元导语ppt)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三、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写写第二件事的主要内容 那么第二件事又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1-14自然段,
8、想想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先默读,再思考刚才我们的方法,最后动笔。 完成课堂作业本事件(二)。 1.选择两份有代表性的答案,全班展示,进行比较。 预设1:伯父告诉周恩来,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来,不要随便去,周恩来疑惑不解。 老师发现了他的一个问题,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说?第二件事的主要人物是谁?还是周恩来。我们要从周恩来的角度去写,去说。在这里伯父的这么多话都可以哪一个词语概括-中华不振。 预设2:周恩来跟着伯父来到东北,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感到很疑惑。 来,这是谁的作品,那你来说说,为什么不把伯父的这么多话放进去?对的,他的话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中华不振 2.所以说,同学们,在把握
9、主要内容时,即抓住来主要人物,也要找到了主要事件。 四默读课文15-17自然段,写写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1.过渡:.第三件事情你们自己试试看,温馨提示,第三件事人物很多,我们要排除干扰项,抓住主要人物来说。 2.小组合作: a.默读15-17自然段,思考。 b.小组合作,讨论,记录。 选择两份有代表性的答案,全班展示,进行比较。 (四)明白事件关系,把握全文内容 1.结合板书,厘清三件事之间的关系。 这学期我们学过的大部分课文围绕主人公只讲了一件事,比如: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却写了三件事情,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在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前,需要弄清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 读完之后,结合板
10、书和作业本呢,谁来说说这三件事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第二件事也是第三件事的原因。)这就是因果关系。 2.串联三件事,把握全文内容。 刚才我们知道了文中的三件事存在着因果关系,想不想再来个挑战?出示任务(能不能把三件事串联起来说一说) 3.温馨提示:这对关联词也许可以帮到你。课件出示: ,是因为 。 预设:在新学期的修身课 上,周恩来表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听伯父说起“中华不振”,又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一幕。 4.除了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用上关联词串联三件事,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串联?可以关注一下每件事情的时间。 预设:十二岁那年周恩来初到奉天,听
11、伯父谈起“中华不振”,疑惑不解。一个星期天,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了一位中国妇女受欺凌却无处说理的 事件后,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新学期的修身课上,表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把握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时,不能按照写作顺序串联,要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会说得更清楚。 把握由多件事情组成的文章内容,先要明确课文主要人物,从主要人物角度梳理每件事情的内容,再厘清事情之间的关系,最后按事情的相互关系或 先后顺序进行串联,注意事与事间的连接语。 结语:今天我们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了周恩来立下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理解文章,那就需要我们查阅资料,结合我们课
12、后第二题的一首诗,下节课更加深入地学习。 学习单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能借助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 2.把自己读书的目的写出来,写清楚理由。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对多件事组成的文章我们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3.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说清每件事的主要内容。弄清事情之间的关系。用恰当的连接词串联。 4.明确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借助查到的资料,来探寻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
13、目的。 (二)借助资料,探寻立志原因 1.课文告诉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华不振,板书:中华不振 2.默读11-17自然段,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3.交流边理解重要句子。 (1)交流出示: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随便去,有事也要绕着走? 为什么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可以说理,而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却没处说理? 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和图片3张: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强行占有,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自1845年我国的大批
14、地方别列强占据,英国6处 日本5处 法国 4处 德国 2处 俄国 2处 意大利 1处 奥匈帝国1处 比利时 1处 (2) 交流出示: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一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伯父为什么叹了一口气? 出示补充资料1张预设:伯父担心什么?又为什么无奈?带着伯父的这种心情朗读。 教师导入:还有哪些地方看到了中华不振,继续交流 出示:(3)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热闹的地方应该是令人高兴的,可是这一处却与之相反,你能找出来吗? 出示:(4)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教师导语:女人哭什么呀? 出示:(5)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
15、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撑腰,训斥,形成对比。这两个词,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撑腰就是做主的意思。)(主持公道。) (就好像当法官。) (训斥就是骂人,很凶地骂。) 想象一下当时那位中国巡警会怎样训斥那个女人?站在一旁的外国肇事者又会说些什么? 出示:我也会说 中国巡警不但不_,反而_; 肇事的外国人不但不_,反而_; 失去亲人的女人不但不能_,反而_;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板书:受尽欺凌) 补充资料出示图片4张 (合作读)师
16、说:可怜的女人亲人被轧死,中国巡警局有没有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指板书)中华不振啊! 这个轧死中国人的外国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我们不禁又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指板书)答案还是在这里中华不振啊! (6)继续交流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谁能把它把改为陈述句?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 为什么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看到同胞受欺负,却敢怒而不敢言? 因为(齐答:中华不振啊!) 补充资料:(出示图片3张)解说: 1)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2)日本鬼子正
17、在杀害一个无辜的中国孩子3)外国人砍下的一个个中国人的头颅;多少中国人死在帝国主义的刀枪下,真是血流成河呀! 读到、看到这些,你又想说些什么?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 “此时周恩来才也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沉重分量”,现在你体会到中华不振就是什么吗? 预设(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外国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外国人可以在中国的地盘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4.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和资料的补充“中华不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二十世纪初的清政府是软弱无能的,从
18、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一再妥协退让,先后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国力把中国当成一块大蛋糕,强行瓜分,占为己有,在中国的土地上胡作非为。清政府既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又不敢得罪外国洋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土大片沦丧,主权旁落殆尽,四亿同胞在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你把这些想法写下来。 2.交流后教师导入“怎样才能救祖国和人民?”出示“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 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
19、了什么?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周恩来? 教师导语: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后,内心的焦灼,急切地想拯救处在水生火热之中的祖国和人民。怪不得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说出了与众不同的志向。 3.出示填空:周恩来不像同学们那样不是为( )而读书,不是为( )而读书,也不是为( )而读书,他是为( )而读书。 师:这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全班同学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师: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出示作业本的链接资料,引出课后周恩来写的诗 (1)课件出示作业本链接资料一介绍诗歌背景:周恩来少年立下志向读书救国,1917年,19岁的他要到日本留学,写下了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 (2)出示
20、诗歌学生朗读,教师讲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3)学生思考、交流:周恩来去日本求学,是为了什么? (4)齐读,读出周恩来报效祖国的决心。 (5)教师小结: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与众不同,不仅仅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还因为他认识到只有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找到救国的路。周他把志向转化成行动,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四)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和理由 1.引导: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毛泽东、钱学森等这样的一大批伟人、名人,他们从小立志读书,才成就了他们的远大理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不再是把帝国主义列强赶出中国的土地,也不再像少年周恩来生活时代,中国贫穷落后,而现在我们中国正走向民族
21、复兴,已经变得强大起来,面对新的国际竞争,新的世界形式,我们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异,那你们读书又是为了什么? 2.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预设:“找到好工作,挣大钱”。教师引导:为了更好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更高远的目标也许会让你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实现更高远的人生目标。 (为祖国的科技发达而读书。) (为祖国的腾飞而读书。) (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而读书。) (为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而读书。 ) (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读书。) 师:同学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志,那请你们谨记: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真正做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导语:同学们,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我的理想是: 因为(举事例) 我曾经看到(举事例): ,所以我的理想是 。 3.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写清楚自己的读书志向和理由。 5.全班交流 (五)书写指导 1. 重点指导强调:“肃、振、顾”比较会写错的地方。 2.学生仿写 (六)小结并阅读推荐 1.小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周恩来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了祖国,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誓言。 2.阅读推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周恩来传,能更了解周恩来光辉的一生。 板书:中华不振-受尽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