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癫狂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身于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亲是莫斯科济贫医院的医生,父亲那由于生活的艰难而紧缩的眉头和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穷苦病人的苍白脸色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出生地是古老莫斯科最凄苦的地区之一。这里曾是一片墓地,“埋葬在这里的大多是一些被社会抛弃的人:流浪汉、自杀者、罪犯、以及无人认尸的被杀者”。四十年代他曾与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接近,并参加过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俄国最早的进步知识分子革命组织,因而于一八四九年被捕,被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几分钟被沙皇赦免。刑场上的经历,十年监狱、苦役以及流放生活,对于他的身心产生
2、了可悲的影响。四十年代末他入狱时是一个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无神论者;十年后,当他从流放地西伯利亚回到彼得堡时,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和君主主义者。今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祖国被公认为堪与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在群星灿烂的19世纪俄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主要作品有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为了爱,我甘愿忍受苦难!陀思妥耶夫斯基第1页/共30页 人物介绍人物介绍 1第2页/共30页 拉斯柯尔尼科夫:男主角 拉斯柯尔尼科娃:男主角妹妹 拉祖米欣:男主角好友 亚力山德罗芙娜:男主角母亲 马美拉多夫:小官吏 索
3、尼娅:妓女,男主角情人、马美拉多夫的长女 卡捷琳娜:索尼娅的继母、马美拉多夫的妻子 卢仁:拉斯柯尼科娃曾经的未婚夫、律诗、“一切为了个人”的“聪明人”左西莫夫:医生 莉佩韦泽:卡捷琳娜的女房东 安德烈:卢任的监护对象,索尼娅的爱慕者 波尔费利:警官,看穿男主角心思的人 斯维里加洛夫:地主,杜尼娅的爱慕者、卑劣的酒色之徒 阿廖娜和莉沙维塔: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及其妹妹(被男主角杀害)第3页/共30页2 故事梗概故事梗概第4页/共30页 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彼得堡读书,因交不起学费失学了。他看到贫穷对自己一家和退职文官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威胁,便想改变境况。经过苦思冥想,他头脑中产生了一种“理论”。
4、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 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一下 自己的“理论”,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并在慌乱中还杀死她的妹妹。最后,警方也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而且后来还出现了一个“替身”:嫌疑犯米柯尔卡向警方自首,“供认”是他杀死了老太婆。此时 真正的凶手拉斯柯尼科夫几乎可以完全逃脱法律的惩罚。然而,杀人后他良心不安,得了热病,昏迷三天三夜,发高烧,做噩梦,动辄歇斯底里大发作;他开始厌烦
5、世上的一切,甚至对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也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憎恶;他对什么都怀疑,却又神经质地一次次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次去凶杀现场拉门铃,重温“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于是向马尔美拉多夫的女儿、妓女索尼娅坦白了杀人的事。索尼娅劝他自首。最终他被判了8年苦役,索尼娅则自愿跟他到了西伯利亚陪他受罚。第5页/共30页3 病态人物形象病态人物形象第6页/共30页超人理论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心理实验英雄的代表。他的姓拉斯柯尔尼科夫原意就是“分裂”的意思。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大学生。他正直善良,不愿妹妹为自己的求学牺牲个人的幸福,同情下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又受西
6、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愿做逆来顺受的普通人,希望改变自己,超越自己的善良,做一个拿破仑式的英雄和世界天才。第7页/共30页拉斯柯尔尼科夫 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格的两面是如此的不可调和:拉斯柯尔尼科夫既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穷大学生,一个有天赋,有正义感的青年。同时他的性格又有着病态的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竟然可以去杀人。“在他身上似乎有这两种不同的性格在交替变换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根据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创造了这样一种理论,人可以分为两类,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推动这个
7、世界,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甚至杀人犯罪。后者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不过是繁殖同类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他的理论可分为“超人理论”和“强者的权力”。但最终破产,他本来要证明自己是一个强者,一头狮子,但结果却成了远离人群的孤独的人。第8页/共30页索尼娅 索尼娅是人类不幸的化身。索尼娅绝非一个,而是一支看不见首尾的大军。这个形象是和拉斯科尔尼柯夫相对照的人。如果说拉斯科尔尼柯夫代表理性和理智,那么索尼娅就代表心灵和感情,拉斯科尔尼柯夫依照理性引导走向了犯罪道路,索尼娅则靠心灵的指引走向了博爱。从道德角度而言,她也犯了罪,但她是为自己所爱的人做出了牺牲。索尼娅作为全心装着人类苦
8、难和爱的人,在生活把她抛进泥泞时,仍然保持不朽的纯洁。拉斯科尔尼柯夫接近索尼娅,就是走进心灵拒斥理性。第9页/共30页卢仁 卢仁是作者鞭挞的对象,“吃人”的蜘蛛的形象,是拉斯柯尼科娃曾经的未婚夫、律师、也是“一切为了个人”的“自私人”。他是个极端利己主义者,而且有一套利己主义的理论:“大家对我说:去爱人吧。而我爱上了。结果怎样呢?结果是我把一件长褂撕成两半,跟亲人分而穿之,于是我们俩都变得衣不蔽体科学却告诉我们:首先只爱你自己,因为世上一切都是以个人利益为根据的。”正因为如此,为了他一己私欲,可以不择手段,损害他人的利益。他对于婚姻、对于拉斯柯尼科娃和拉斯柯尼科夫一家的态度是他的人品的最形象的
9、说明。第10页/共30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生苦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1.体现了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堂吉诃德)2.在清醒地提出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之后,作家却诉诸于人的天性和宗教,企图用宗教和伦理的方式去消灭恶,去解决社会问题。3.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塑造“只顾自己受苦的利己主义者”,关注苦难问题,对苦难题材十分偏好。4.注重人物深刻的心理分析。第11页/共30页 作品主题思想 犯罪主题和病态主题 小说以社会犯罪及由此引起的道德后果为题,描绘了当时俄国可怕的城市贫困和社会生活的无出路现状,显示了金钱对各类人物性格的毁灭性影响。这是作者最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社会心理小说。19世纪俄国
10、作家大都直接揭露和批判专制主义和农奴制,而作者却着力表现城市的病态,城市贫困带给人们的心理变态和世纪末的惶恐。为此,他的小说主题都是城市贫困和病态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形成独特一帜的病态主题。包括:虐待狂、年龄悬殊的性爱、失败的爱情、奸污幼女、思辨中的反叛、偶合家庭。作品的中心是两条线索构造起来的两个家庭的悲剧:马尔美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和拉斯科尔尼柯夫的凶杀案件。作者将其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社会心理故事。第12页/共30页标题的双重含义 1.1.法律上的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犯罪行为,以及受到法律惩罚。2.2.理性上的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和犯罪动机,是一种理性误导和理性专横的罪;
11、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在实践中失败,杀人后内心不安,精神崩溃,“超人”哲学的理论破产,这是精神上的负罪感的惩罚。3.3.宗教道德的罪与罚 基督教宣扬爱一切人,包括爱仇敌,拉斯柯尼科夫杀人违背宗教道德与博爱,这行为构成了犯罪,因而他受到良心的谴责,痛苦万分,这便是良心道德的惩罚,最终他选择皈依宗教来赎罪。第13页/共30页在文学上,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区别何在?托尔斯泰是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现代文学的开山祖师。陀虽然更关注精神方面的,小说人物过于典型与具有独特性,但除了极少数个体之外,从不涉及自己。而是与俄罗斯国家与民族联系在一起。而托尔斯泰却更多的表达自己,他虽致力于社
12、会,想溶入俄罗斯农民之中,但他的贵族身份却使他无法真正理解人民,处与两种阶级之间,而更多的是他个人的挣扎。托尔斯泰的不少小说其实就是自己的自传,童年 少年 青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即是托的真实内心与写照。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点像是古希腊史诗的英雄人物,他有一种悲壮的震撼力,那种宁肯舍弃一切,也要达到升华的宿命观.他笔下的人物,也是不断地叩问人存在的最终是走向何方.是因神的存在而存在,还是因神的不存在而走向虚无!第14页/共30页在文学上,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区别何在?托尔斯泰也很伟大,但貌似大家更同情那个疯狂的人多些。陀写作的状态相比托尔斯泰似乎更容易处在一个癫狂的状态,他写得更投入更用心
13、,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在用自己的灵魂写作,因此才会爆发出无穷无尽的能量,也因此可以在几百年后仍然震撼到读者。托尔斯泰身为贵族阶级,情感要隐忍克制得多,他身上有几乎与生俱来的俄罗斯民族性的恢弘开阔,但他对于普通人、对于底层的描摹,却不可能达到陀那样深入骨髓的地步。陀并不是没有缺点,但他的伟大与动人之处,正在于那种毫不介意与掩饰自己短处的写法,甚至这些瑕疵也成了他自身才华的一部分。第15页/共30页复调小说 所谓“复调”,是音乐中的术语,是多声部的一种。曲调中若干支旋律同时进行,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各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等方面都有独立性。总括一句话,复调音乐中各声部都具有独立性又彼此和
14、谐。巴赫金论述陀氏小说的复调性:“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第16页/共30页多声部小说 这里的复调性指的是“多声部性”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同时,巴赫金还认为陀氏的主人公与过去人物不同,这些“主人公的议论,在这里绝不只局限于普通的刻画性格和展开情节的实际功能;与此同时,主人公的议
15、论在这里也非作者本人的思想立场的表现”。(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也就是说,主人公的意识是他独立存在的意识,不代表作者意识,主人公是直抒己见的主体。第17页/共30页“对话性”对话理论是巴赫金的最基本和最关键的文艺学和美学概念,同时也是极为广泛、具有普遍性质的哲学概念。巴赫金意义下的复调小说其实就是对话性小说,复调是巴赫金强调的一个比喻形象,他借助于音乐术语把“多声部”改为“多声音”,将对位置换为对话。巴赫金的理论更关注小说语言的“对话性”,以通过对话引起人们倾听和追忆。因此,他的理论理更注意语词的所指,利用所指的“差异性”造成了一种对话不可终结的过程。这种“差异性”中的对话,使得话语
16、不仅仅是表达一种赞美、祈祷、惊叹的声音,而且应该是一种在集体之中不断地商谈和约定的“谈话”、是一种获得了社会意义的“对话性”的语言。巴赫金认为,这种“对话关系是超出语言学领域的关系”,所以,他关注的中心问题不是一般语言学的语音、语汇、语法和修辞问题,而是各种语言材料按照不同的对话角度组成的语言类型(即对话类型)。这样,巴赫金的语言学问题就进入了“元语言学”领域。“纯语言学的语言仅仅是为对话交际提供了可能性。”第18页/共30页“独白性”“复调性”是与“独白性”相对立的概念,也就是说,“复调性”小说对不同声音的处理不同于“独白性”小说把这些声音统一在唯一的“作者”的声音之下,而是始终赋予它们以独
17、立而不相融合的地位,从而得到复调齐鸣、众声喧哗的效果。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列夫托尔斯泰独白性小说的复调小说,其主人公的语言和作者的语言一样具有同等价值,主人公并不依赖于作者,这也是复调小说区别于传统独白性小说的根本特点。第19页/共30页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复调结构的含义 巴赫金对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理解含义:一是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家描写的对象和客体,也是存在独立意识,表现自己观念的主体。二是复调小说的主旨不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描写命运,而是展示具有同等价值的各种不同的独立意识,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观念)在进行全面对话。三是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与作家关系是平等的,
18、对话的关系,各有其独立意识,不可替代。概括起来,理解陀氏小说复调结构的关键有三点:平等关系、独立意识、全面对话性。第20页/共30页罪与罚的复调 在罪与罚里,几乎所有的重要主人公都有他自己的声音,拉斯柯尼科夫的哲学,女主人公索尼娅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费利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里加洛夫的无耻哲学等等在小说里如果从说话人的角度来考察他们的议论,几乎每一种声音都是振振有词的,显得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而互相之间并不发生融合。每一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主人公的意识成了一种可以
19、称之为“他人意识”的东西。第21页/共30页罪与罚的复调 罪与罚的复调结构主要表现为拉斯柯尼科夫和索尼娅的对比,一个代表反抗、个人主义,一个代表顺从、集体主义,二人各按各的独立意识行动,作家不介入任何一方,不对任何一方的行为方式、道德标准表态。第22页/共30页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 当尼采看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之后,受到很大的震撼与感动。罪与罚引发尼采的因素很多,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拉斯科尔尼柯夫说出了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哲学观点。但是陀氏和尼采的分歧就在于此:前者揭示了超人思想对人毁灭性的影响,后者对之却倍加推崇。1.两者都极其信仰上帝,但陀氏比尼采明确提出“上帝死了”命题要略微早
20、些。和尼采一样,陀氏也试图赋予虚无主义以某种意义。他认为自杀是一种表达自己意志的极端方式。并以此证明人的意志自律,人能够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支配自己的命运。这与尼采由上帝之死而发轫出强力意志和超人观念的思想过程是按相吻合。第23页/共30页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 2.在陀氏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这样一句著名理论:既然没有灵魂不死,就没有道德,一切都可以做。这令人想起了尼采说过的同样的话:“一切皆虚妄!一切皆允许!”很显然,“一切皆虚妄”是“上帝死了”的必然结果,“一切皆允许”又是“一切皆虚妄”的必然结果。永生的希望一旦破灭,人生就成了一场梦,而做梦是不必受任何道德法则制约的。第24页/共30页比
21、较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 3.陀氏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实际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一是坚持信仰上帝,相信“我们和另一世界、上天的崇高世界有着血肉的联系。”这样就还能保住爱、善和道德。与尼采不同,具有宗教神秘气质的陀氏本人确实怀抱着这种希望。但这毕竟靠不住,陀氏不得不考虑,没有上帝,如何保住善?于是有了另一种答案,“只要人类全都否认上帝,那么所有旧的世界观都将自然而然地覆灭,尤其是一切旧道德将全部覆灭,而各种崭新的事物就将到来。”这样,人将成为“人神”,作为“人神”,“可以毫不在乎地越过以前作为奴隶人所必须遵守的一切旧道德的界限。”第25页/共30页比较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每个人都知道他总难免一死,
22、不再复活,于是对死抱着骄傲、平静的态度,像神一样。他由于骄傲,就会认识到他不必抱怨生命短暂,而会去爱他的弟兄,不指望任何的报酬。爱只能满足短暂的生命,但正因为意识到它的短暂,就更能使它的火焰显得旺盛,而以前它却总是无声无息地消耗在对于身后的永恒的爱的向往之中。”我们看到,陀氏提出的这一方案已经非常接近尼采的积极虚无主义,在“人神”和尼采的“超人”之间,在“骄傲”赴死的精神和尼采的悲剧精神之间,相似性是一目了然的。第26页/共30页组员看法 罪与罚从书名看,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也是一种因果关系。拉斯柯尔尼科夫因环境的贫困潦倒和心里面萌生的一种恶念而犯下了杀人罪。罪,说白了就是一种错误,当错误达到
23、一种伤害他人生命或财产时便演变成了罪。每个人都会犯错,犯错的开始,总会为自己找来林林总总、冠冕堂皇的借口来掩饰这个错误。书中的主人公也不例外,他觉得老太婆依凡诺夫娜是通过剥削贫困人民从中牟取暴利,为什么心肠歹毒之人能大富大贵,而自己满怀学识却三餐不继,他目睹了老太婆对亲人的冷漠无情,对底层人民更是以压榨的形式对待,他在一个平静的晚上,夺去了依凡诺夫娜生活的权利,同时,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杀害伊凡诺夫娜无辜的妹妹。罪,是因,也孕育了果的结成。书中有大幅篇章都是描写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变得愈发的敏感多疑,别人无意中的话,他爆发如雷。良心的责罚,无时无刻鞭挞着他,叫他不得安眠,痛苦比刑罚更残酷。但正如文中的探长所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不会像丧心病狂之人一样,犯罪以后,内心毫无谴责。他们往往会在良心的责罚中曝露出自己的犯罪行迹。拉斯柯尔尼科夫也因为良心与信仰,最终选择了自首来面对自己的罪。第27页/共30页 我常常在想一件事情,那就是:我是否对得起我所遭受过的苦难?那么苦难到底是什么?我想苦难应该是一块土地,只要你愿意把你内心的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块土地里,那么它就会开出你意想不到的灿烂花朵。陀思妥耶夫斯基第28页/共30页Thanks!第29页/共3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30页/共30页